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此朝被預言國祚有600年,可惜這個“逆子”一舉動,卻讓國祚折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站在現今的角度,高度發達的科技和文明,已經為人們揭開很多遠古的神秘面紗,解開了古人對自然的很多疑惑和神秘感,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人類無法解釋的現象存在,也許,這些謎團的解開有待文明的更高度發達。

《燒餅歌》是劉伯溫所作的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詩,它不僅揭示了明朝的歷史發展,甚至對明之後的歷史都有預言。在《燒餅歌》中,劉伯溫對明朝國運預言是:“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運至六百半,夢奇有字得心驚”。“遷南遷北定太平”即預言遷都,並預言國運六百年還是六百半(折半)其皆因“定都南、北”問題。

劉伯溫這預言僅僅過了二十多年,明朝政局的發展便開始對劉伯溫的這預言進行了解讀。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朱元璋的“逆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朱棣以自己藩屬地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登基後,由於皇位得來不正,加上朱允炆去向成謎,於是他對於南京這個都城多少有些“心有餘悸”,再加上北京是其老巢,於是明成祖朱棣排除一切干擾幹了一件千百年都很少人做的事:遷都,從南京遷都北京。

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李善長、劉伯溫說“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於是說服朱元璋定都南京,。

的確南京是富饒之地,再加上南京沒有了什麼反叛勢力,元朝雖然被趕走,但仍尚存餘孽騷擾,北方勢力不穩定。反觀南方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老百姓吃得起飯,自然不需要造反,一直很少有什麼大的戰爭到來。

北方不穩定,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同時,就把朱棣派過去了,朱棣被分封為燕王的主要作用就是如此。其實並不是朱元璋不愛戴他,而是他老子的目的就是讓他去守邊。只有邊關安定了,明朝才能持續發展。

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沒多長時間,朱元璋的計劃就被他的兒子朱棣攪了個七零八落。可能朱元璋至死也沒想到,駐守邊關這個“逆子”篡位後竟然將整個大明王朝的都城都遷至這個“邊關”了。

朱棣將都城定在北京,其有兩個目的:

一是對於國家來說,有利於控制北方韃靼和蒙元的殘餘勢力;

二是對於朱棣來說,因為其勢力主要在北方,靖難之後,可以轉移人們的對他皇位質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避開支援建文帝的若干人等。

但朱棣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遷都之舉,居然將大明王朝國祚遷成“一半”了。因為朱棣遷都的上述目的那只是好處,還有壞處。

因為一個國家如果強盛的時候,他的國都距離另一個國家近,對這個國家來說是好事,對對方來說容易形成壓力。可如果這個國家的國力不強盛呢?你離得人家國家近,相當於危險就在眼前,明朝後期,皇太極都把北京圍了好幾次了,由此可知離得近了,人家入侵也太容易了。

因為我們縱觀明朝的滅亡,雖然因素有太多太多,但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國都滅亡太快。人家的國都都是最後滅亡,可明朝的國都,因身處“邊關”卻是第一個就被滅了。皇太極勢如破竹,瞬間就可抵達國都!

所以說,古代的皇帝們沒有一個會輕易遷都,除了朱棣!但朱棣導致明朝國祚“折半”的這一錯誤之舉,本來可以被他兒子挽救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早以預見到將都城設定在北邊邊防的危險性,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即位之後,在戶部尚書夏元吉、禮部侍郎胡淡的建議下,朱高熾“力言建都北京非便”,隨後頗多大臣紛紛上疏朱高熾,請求還都南京。

於是朱高熾最終決定“請還南都”。然而遷都乃為國之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朱高熾只得先做前期規劃。主要包括,首先加強對南京的管理,先命附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印,同時“始設南京守備,以襄城伯李隆為之。”後命太監王貴通“率下番官軍赴南京,鎮守宮中諸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朱高熾再“命太監鄭和守備南京”;三月,正式宣佈將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復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隨後又為各機構設定一些相應官員。四月命皇太子謁孝陵,遂居守南京。緊接著敕諭南京太監王景弘:“朕以來春還京,今遣官匠人等前來,爾即提督將九五殿各宮院,凡有滲漏之處,隨宜修葺,但可居足,不必過為整齊,以重勞人力。

但是五月,朱高熾便突然駕崩。即便是在彌留之際,其仍舊不忘遷都之事,遺詔中朱高熾言:“四方向仰鹹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儘管朱高熾已經為遷都之事做好各種準備,但終究隨其突然駕崩而擱淺。

這就是所謂天命不可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