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顏回身上有什麼特殊魅力?能獨得孔子“恩寵”,讓孔子見人就誇?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

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最欣賞的弟子就是顏回啦!關於這一點,《論語》當中就有多處記載。為什麼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眾多學生當中,孔子如此偏愛顏回呢?仔細讀《論語》,我們會發現:顏回的品質,至真至純,既誠且善,不愧是世間難得一見的清流。

顏回之真,真在不改操守

《孔子家語·在厄》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孔子與顏回、子貢、子路等弟子被困於陳、蔡期間,一連七天沒有吃上糧食。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一塊菸灰掉進飯鍋中,顏回看到後便把弄髒的那部分飯拿出來自己吃了。這時,子貢在井邊遠遠看見顏回這一舉動,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飯吃。他便到孔子那裡,問道:“仁義正直的人在窮困時會改變自己的節操嗎?”

孔子反問說:“改變操守還能稱得上仁義正直嗎?”子貢又問:“像顏回,他不會改變操守嗎?”孔子說:“是的。”於是,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修行仁德已經很久了。你雖如此說,但我仍不會懷疑他,這裡邊必定有緣故。”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前幾天我夢到先人,難道是先人在啟示和保佑我嗎?你把做好的飯拿進來,我要用它進獻先人。”顏回對孔子說:“剛才有菸灰掉進飯裡,留在鍋裡不乾淨,丟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因此這飯不可以用來祭祖了。”

讀此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行為坦坦蕩蕩的顏回,該做則做,光明磊落。顏回的這種始終不改的操守,來源於他內心的堅守,當內在愈來愈加靜定,就會去一份浮華。不論他人如何評說,自己始終持守靜定。

顏回之誠,知行合一的典範

有句話這樣說:世上最遠距離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生活中太多的人一聽別人講道理,就會條件反射似地迴應:這個道理我懂、你說的我也明白,可是我就是做不到。而孔子為什麼喜愛顏回這個弟子,是因為他是知行合一的典範。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省其私就是私下觀察他的言行。發就是發明,發揮。孔子說:“我給顏回講學一整天,他卻始終沒有提反對意見,就好像愚笨的人一樣。我事後考察他私下的言行,發現他完全能夠理解併發揮我的看法,顏回並不愚笨啊!”

孔子整天都和顏回在一起,老師說什麼他都同意,好像很愚蠢的樣子。可是下課後他還在默默思索老師講課的內容,對老師講課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還能夠進一步闡發。可見顏回是完全聽明白了,對老師所講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同,同時認真按照老師所講去踐行。反觀今天社會中的一些人,在別人發表觀點的時候總是提出各種意見,而等到需要他執行時,又拖拖拉拉,陰奉陽違。

所以看一個人的修養,關鍵要看他“背後”在做些什麼,也就是在自己獨處的時候,在真正實踐的時候,他是否可以知行合一。孔子曾經評價顏回: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得到任何一種善,就緊緊抱住,謹守奉持,恐怕失去了它,顏回,是“擇善固執”的典型代表。

顏回之樂,樂在安定淡然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一個人貧困卻可以做到不諂媚,富足但不傲慢,怎麼樣呢?孔子說可以,同時又指出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不如貧困時好學樂道,富足時愛好禮義。

關於貧而樂,《論語》中有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中,不僅粗茶淡飯,住的也非常簡單。別人都不能忍受在這種窮困清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是客觀。客觀就是真實的存在,誰面對都是這個樣子,而面對同樣的客觀,主觀開始出現不一樣,“人不堪其憂”,一般人根本受不了,“回也不改其樂”,但顏回就不同,他的骨子裡有一份安定淡然,不會因為身處富貴而傲慢,也不會因為貧賤而崩潰。如果沒有骨子裡的一份安定淡然,很容易把富貴當成自傲的資本,將貧賤當成是不幸的懲罰,進而怨天尤人。

顏回為什麼貧而樂?

因為他很清楚,真實的自己以及自己真正的追求,是和他的老師一樣,弘揚大道於天下。所以,即使生活條件清苦,但是他卻自得其樂。

當然,“貧而樂”並不是為了追求“樂”而鼓勵“貧”,而是無論現狀如何,都能夠安於所處的境地,真正在靈魂的世界中自由自在,高貴而堅定。

顏回之真、顏回之誠、顏回之樂,都是顏回能夠守善的表現

,而

顏回的守,守的全然,守的徹底,守的真摯

,所以在孔子的心裡,孔子的境界非一般弟子可比。顏回的修養放在今天人們的視野中,亦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他如一股清流,緩緩流入我們的心田,滋養著我們的生命純粹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