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道教文化及禮儀(四)

道教文化

1問:什麼是真大道教?

答: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別之一。金初,劉德仁所創立,後傳至酈希誠,受到元憲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援,被賜名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慾”、“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籙,不提倡“飛昇化煉,長生久視”之術。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詔統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衝妙玄應真人”。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十餘傳而衰落。

2問:什麼是太一教?

答:太一教,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創立於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學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其教傳嗣有秘籙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因其以符籙濟人,故與全真道、真大道教相異。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因元朝重視,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一教傳至六、七祖後,逐漸融合於正一教派。

3問:什麼是正一道?

答: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道陵祖師所創。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等符籙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總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此後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唸咒,驅邪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

4問:什麼是全真道?

答:全真道是金代初葉由王重陽祖師所創立的道教宗派,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後道教兩大派。

王重陽,字知明。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東寧海(今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講道時創立。認為“識心見性”,即為全真。主張釋、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記載:“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雲可以修證”。《重陽仙蹟記》載:“嘗率其徒演法建會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慾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陽還親自創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等組織,供奉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和孔子。詩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即表達了這個思想。

正當全真道在北方興盛時,南宋統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棄,也出現了一個主張內修的道派,相傳是呂洞賓傳於張伯端,再傳石泰,又傳薛道光……元代道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張伯端所傳,統歸全真道,追溯王傳為北宗,張傳為南宗。南北宗的譜系是: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帝君的老聃之道,以授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洞賓、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被奉為全真道北宗七祖。後五十餘年,邱祖曾被元太祖召見,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廣泛傳佈,盛極一時。

南北宗都有輕符籙、重煉養的特點。所不同的是:南宗強調性命雙修,先命後性,並留下許多內修典籍,有詳盡、系統的內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組織比較鬆散;北宗主張以性為主,先性後命,強調斬斷情慾,立志苦行,絕對禁慾,道士出家居宮觀,組織比較嚴密。

5問:邱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答:邱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後赴隴州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西元1191年後,他以棲霞縣太虛觀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受到金章宗重視。他廣結高官顯貴,又大力拯救民眾苦難,獲得極大聲譽。於西元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應成吉思汗之召,不遠萬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宮。他三次晉見成吉思汗,太祖問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慾,無為清靜”為要。勸不可殺人,禁止不孝和色慾,深得太祖賞識。成吉思汗封他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賦稅的特權,令邱祖掌管天下道教。西元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賜邱祖金虎牌,由於成吉思汗的支援,教內道侶雲集,全真教大興。主張修道者應出家,斷絕一切塵緣,清心寡慾,以此作為修道成仙之根本。

道教禮儀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範而獨特的禮儀。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儀軌。現僅將常見的禮儀簡介如下。

1問:

道士是什麼?

答:道教中,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的教徒稱為道士。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入道後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戒頌經,燒香燃燈,不染塵務。道士又稱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舊時,對道士也稱呼為黃冠,女道士(民間稱為道姑)則稱女冠。這是因為道書上說,古時人的衣冠都出自黃帝所定的規制,所以稱為黃冠。歷代下來已有很大的變異,唯獨道士衣冠沒有改變。

2問:道教

怎樣叩拜?作揖磕頭是一回事嗎?

答: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伴隨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

一、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平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 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

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臀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如上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複“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複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道易文化7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