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他是歷史上出名的戰神,他是民垂千秋的蓋世英雄

古今成大事者,必須具備堅韌不拔之志。有人一舉成功,從此平步青雲,但是更多的人則是歷經磨練,需要多方磨練。然而在這其中,有的人堅持下去,最後也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卻中途放棄,功虧一簣。他在歷史上知名度很高,如果說他是武將,他帶兵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毫不含糊。如果說他是帝王,指揮士兵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推翻了大秦帝國。在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關鍵之戰裡,他作為戰場上的指揮官帶領團隊出奇制勝,這兩次戰役也被載入了史冊,作為了以少勝多戰役裡的典型。沒錯,這就是項羽。一個鼎鼎大名的歷史英雄,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他和劉邦同是秦朝末年的風雲人物,常常被人們拿來對比。但是歷史也是奇特的,劉邦成了漢朝大開國皇帝,而項羽卻選擇自刎了。他的死也令人扼腕嘆息,一次失敗,竟然在烏江自刎,到底是什麼讓他放棄了繼續渡江,整頓實力再來呢?

一、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人的愧疚,會在失敗沮喪的時候,被無限的放大。尤其是項羽這樣的人物,他從小的出身和成長經歷,讓他得到的成功多,遭遇的失敗說,項羽在垓下失利,被人圍追堵截到烏江時,一瞬間,自己的負面情緒爆棚了。從江東起家,他一路走來,鮮花和掌聲無數,他在自己的部下面前是驕傲的,是成功的,是光鮮亮麗的。高處不勝寒,他無法忍受自己一貫的成功形象崩塌,在眾人面前成了一個失敗的人,落差這麼大。驟然把自己最狼狽不堪的一面,展示給家鄉最親密的人看,告訴他們,原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也有這麼窮苦潦倒的時候,也被一個混混起家的劉邦打得不成樣子,項羽一定是無所適從的,誰都想衣錦還鄉,而不是灰頭土臉的回去。據史書記載,漢軍將領韓信,在垓下的這個地方,把楚軍打得大敗。楚軍元氣大傷,正在此時,四周響起了楚國小調。勾起了楚軍的思鄉情緒,鬥志就這樣被瓦解了。很多西楚計程車兵,都再也忍不住了,都跑掉了。繼續跟隨項羽作戰,最後突出重圍的,只有幾百個士兵。想一想,從幾萬人到幾百人,甚至最後沒有人,項羽的逃竄都沒有了動力。這時,才有了歷史上最為經典的一幕。亭長勸說項羽乘船離開,項羽回答,如果老天讓我死,我活著又有何意義?項羽當初從江東離開的時候,帶領了8000江東子弟,如今全都戰死了。內心感覺愧疚的他在烏江拔劍自刎。正是由於前後的巨大差異,出來的時候,六千多人,回去的時候,幾乎沒人,讓項羽的內心十分的悲傷和愧疚,也不願意再渡河回去。

二、項羽忌憚再次給江東帶來不安寧。

撇開項羽的個人心理因素,在政治層面上,他也有著諸多考慮。最重要的就是一旦自己返回江東,就意味著把漢軍的戰火又帶到了原本稍稍安樂的江東故土上。當時乘船的亭長這樣安慰他,江東雖小,但是仍然擁有上千裡的土地,又有10萬多人口。如果項羽能夠回到江東,必然能夠東山再起。可是久經戰場的項羽明白,在鉅鹿之戰時,他抱著必死的決心,以5萬人的軍隊戰勝了秦軍40萬人。看似風光的勝利,實則雙方都傷亡慘重。彭城之戰,他又率領3萬騎兵,大敗50多萬的劉邦部隊,以少勝多,固然值得稱頌,但是也元氣大傷了。項羽清楚戰爭無論勝負,最遭殃的都是百姓。如果他把戰火引到了江東,江東將會和他之前經歷的地方一樣,被戰爭所摧毀。因為善良而不渡江。

三、歷史已經成為定局。

假設項羽真的回到了江東,在江東父老的支援下,他重整軍隊,帶兵重新殺了回來,那麼結果會如何呢?真實的歷史是,不一定。他在潰敗,跌入低谷,而同一時刻的劉邦卻在成長。所以,即使項羽回去以後,再次招募士兵,重整部隊,從零開始,也沒有用,因為這時候劉邦已經不是零了。即便江東有著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用這些來對抗已經成熟的數百萬劉邦大軍,勝算又有幾成呢?在地理位置上,秦朝的大半江山已經是劉邦的囊中之物了,江東已經失去了地理優勢,被取而代之,只是時間的問題。項羽征戰多年,對局勢瞭如指掌。對當下的情況看得既透徹又明白。自己即使回到江東,也於事無補。因為明智而不渡江。

四、性格的缺陷。

項羽自己是有一定侷限的,後世已經分析得很明白,包括:第一,眼光不夠長遠。和劉邦相比,項羽出身貴族,難免很自負,心高氣傲,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第二,特好面子,就算是敗,也要敗得很有氣質。從很多事情我們瞭解到,項羽對面子看得非常重。項羽從帝王變成敗寇,從一統天下變得四處逃竄,這一切他都不能夠接受。原因就是面子問題,他感覺面子上過不去,總認為會被大家恥笑。性格決定命運。因為性格而不渡江。

五、虞姬之死。

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成為一段千古佳話,也是項羽臨死之前,念念不忘的。愛人的逝世,是壓倒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虞姬在江這邊離世,項羽也要在這邊陪著自己的愛人,所以最終沒有渡過烏江,在江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與虞姬在另一個世界相見。

對於項羽不渡江,你們有什麼看法呢?請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