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進口豬肉不到5塊一斤?都是偽命題,看看海關的資料吧

近一年多來,“二師兄”由於身價居高不下,一直飽受關注,但在本土“二師兄”和進口“二師兄”之間,卻產生了不少誤會。

有人說,進口豬肉不到5塊一斤,應該加大進口量,以抑制本土豬肉的豬價。

也有人說,美國出口給中國的豬肉才4。35元一斤,賣到國內卻要40一斤,商家太狠了。

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偽命題,中國從來就沒進口過不到5塊錢一斤的豬肉。

不可否認,關於養豬,我們與歐美髮達國家確實還存在著一些差距。

一是種豬的品質,美國的肉豬品種一窩能產近20只豬仔,而我國平均也就12只,培育和繁殖成本上就差了一截。

二是人工耗費,歐美國家規模化養豬起步早,如今普遍已形成了集中化、機械化、智慧化的生豬產業鏈,而我國還需要大量的人力,顯然人的成本比機器要高得多。

三是飼料成本,美國農業整體機械化較高,所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價格也較低,相對應的是飼料也就便宜了。

基於以上、或者不僅限於以上這些原因,使得歐美髮達國家的養豬成本確實比我國便宜不少。

以美國為例,公開的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生豬養殖成本每斤大概是4。0-4。5元,這意味著,如果是在美國本土消費豬肉,是完全有可能不到5塊錢一斤的。

但從美國買了再運到中國,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看看海關的資料,或許你都想罵人了。

根據海關總署釋出的2020全年肉類進口資料,豬肉的平均到岸價格是2742美元/噸,換算成斤是1。371美元,約合人民幣8。8元。

什麼叫“到岸價”?

你從海外採購了豬肉,得透過交通工具運到中國吧,這麼遠的路,萬一出點啥意外就完了,於是還得上份保險吧,這個到岸價就是採購成本+運費+保險。

但到岸只是進口的步驟之一,還有一個價格叫“抵岸價”,什麼意思呢?

進口貨物到了海關,要按照到岸價格計算關稅、消費稅、增值稅、外貿手續費、銀行財富費用等。

也就是說,在8。8元的基礎上,把所有這些稅費加上,就叫“抵岸價”,也是最終的真正進口貨物的採購成本。

目前豬肉增值稅率13%,關稅8%,外貿手續費率按1。5%計,銀行財務費率按0。2%計,這意味著,進口豬肉的成本至少在10。8元/斤左右,與不到5塊一斤的說法相去甚遠。

當然,10。8元/斤,比起國內生豬16-18元/斤的價格還是低了很多,可不可以透過加大進口來一直國內豬肉價格呢。

很遺憾,這也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

要把歐美等國便宜的豬漂洋過海拉到中國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屠宰之後凍成塊,也就是說,我國進口的豬肉都是凍肉。

中國老百姓對凍肉是吃不習慣的,進口的凍豬肉也就不能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品,那麼,它即使比鮮肉便宜,也是不可能代替鮮肉的,當然就不可能透過加大凍肉進口量來抑制鮮豬肉價格。

回想一下去年,30多批次的儲備凍肉投放到市場,也並沒對生豬價格產生多大影響。

至於說進口凍肉在國內市場上賣40元一斤就更沒有依據了。

實際上進口凍肉並不直接上市場買,一部分進了儲備凍庫,一部分到了肉製品深加工企業,還有一部分則進了食堂、餐飲行業,個人消費者幾乎無法直接接觸到。

就算有機會買到進了國家儲備庫的進口凍肉,也不可能40元一斤,因為鮮肉都沒達到過那個價格。

從去年到今年,儲備凍肉精瘦肉的市場投放售價平均都在16-18元之間,比同期的鮮肉都要便宜很多。

既然凍肉沒辦法代替鮮肉,為什麼每年還要進口這麼多呢,近幾年來,我國豬肉進口量逐漸加大,2020年達到440萬噸,同比增加了1倍。

其實原因有多方面的,雖然家庭消費人群不喜歡凍肉,但餐飲類商家和肉製品行業喜歡啊,尤其在當前巨大的價差利益驅使下,更傾向於進口凍肉。

另外也是中外貿易交換的結果,貿易就是有來有往,我們出口商品到別的國家,當然也需要進口相應的產品回來,豬肉就是其中的貿易性商品之一。

實際上關於目前國內生豬價格的高企,是由於2018下半年以來散養戶的驟然減少造成的,這個狀態註定不會長久。

雖然現在以牧原、新希望為代表的豬企掙得盆滿缽滿,但從他們急劇地擴張產能規模的動作來看,已經透露出了一個訊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大家都在搶時間。

牧原們也終究逃不過市場規律,隨著全國規模化養殖戶的增加,生豬供應逐漸得到緩和,像歐美一樣吃便宜的豬肉將是最終的市場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