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儒家思想為什麼被這麼多人抨擊?儒家思想真的讓我們沒有了血性?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華在歷經幾千年時光的洗禮中經過磨練與沉澱,成為中華民族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仁者愛人”“政德合一”等一些道德規範體系的核心依然傳承直至今日。

儒家思想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亦大多以以儒家思想作為興邦治國的主要治理手段,因此儒家學說貫穿了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時期。

不可否認,在封建王朝百家爭鳴之期,儒家學說依然是最為輝煌燦爛的一家。而中國近代時期,儒家學說卻遭到眾人史無前例的批判與謾罵。

儒家思想為什麼被這麼多人抨擊?“儒家思想”是否真的讓我們沒有了血性?

儒家學說,由孔子所創立,在孟子時期得到發展與繁榮,荀子集其之大成,之後一直延綿不絕,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非常廣泛的發揚與傳承。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術得到空前的發展與高度。曾經如此輝煌的學派,在近代為何卻被抨擊得不堪一擊?

周禮曰:儒家得道以民。儒家在關於政治的問題上,主張森嚴有序的等級制度,人們所熟知的“三綱五常”便是出於儒家思想。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王朝時期,儒家學說之所以能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其一貫奉承的儒教思想對於君主統治國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帝王尊崇儒家“仁政”、“忠孝”等學說,百姓便認為這是一位賢明出色的帝王,對其亦是百般崇敬,心悅誠服。

“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如此教化臣子忠君為民的思想,帝王又怎麼不以其為用呢?

古語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統治了臣民的思想,便等於統治這個國家了。

儒家思想為什麼被這麼多人抨擊?

社會發展歷史不相適應

孔子周遊列國遊學,所到之地,皆受到了崇高的讚譽。在與弟子們日常的對話與行為中受到啟發,繼而編撰了《論語》,流芳百世。

自漢武帝劉徹繼位以來便大力推行其道,以儒家思想作為興邦治國的主要治理手段。後世王朝紛紛效仿,儒家學說因此在中國輝煌多年。

中國古代歷朝皇帝使用儒家思想的歷史非常悠久,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根深蒂固,但是到了元朝之後,儒家思想的地位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淪為邊緣化。究竟是何緣由至此呢?

元朝皇帝征戰之時,先平定塞北之地而後向中原地區進軍,如此一來,元王朝更多接受的是被塞北之地風俗文化以及政治體制等影響,本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儒家文化自然不如先前那般重要了。

再者元朝是由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因此本能地對中原人士便是諸多排斥,順帶著連儒家學說也不被信任。元朝建立之後,中原漢人的地位非常卑微,因此備受漢人推崇的儒家思想也因此受到壓迫及排斥。

儒家主張“重義輕利”,而此時元朝皇帝此時迫切需要的是經濟發展及建設,二者想法背道而馳。

忽必烈南下初定江山之後,百廢待興,一片凋零,而儒家改革的方法並未彌補國庫的空虛及損耗。而後儒家逐漸淪落為與佛道之教一般邊緣化的事物了。

儒家思想主張的理論於古代元朝社會來說,並未能達到國家的發展要求與利益,統治者對儒家文化心中有了芥蒂,因此受到抨擊與批判便也不足為奇了。

“儒家思想”真的讓我們沒有了血性?

《中庸》有云:“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此所謂儒家“克己復禮”之道。儒家又言:“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之初心本為善道,又主張“克己復禮”之道,二者豈不自相矛盾,妄言自身了嗎?

嚴格的禮法等級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經典特徵,看起來如此完美的理想主義卻是建立在理想國的基礎上的,與中國當時的封建社會主義相比,表面上看起來是完美的理想主義,實際上卻很大程度限制著人的天性。

人性本善,又何苦限制強迫自身去實現這種“善”呢?

直到五四運動之際,近代青少年的思想覺悟空前盛大,對儒家學說的抨擊達到鼎盛之至。

很多青年人皆認為儒家的思想統治與束縛了國人的思維,國人無法思考,社會得不到發展,這才是導致中國封建且落後的根本原因。

極端主義,過猶不及

當“人人平等”的思想主義日益覺醒,儒家尊卑高下之“三綱五常”便顯得有些過猶不及了。人生苦短,儒家眾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極端主義很大程度上壓抑了百姓生來的血性。

沉默即醞釀著巨大的爆發,當理想主義覺醒的時候,對儒家的批判便黑白不分愈發猛烈。

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奴隸社會末期,“恢復周禮”是孔子一生的使命與夙願。

幾十年的時光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各國君王對其雖以禮相待,然而儒家的治國主張卻並未得到重用。

不得不說在那個朝代,儒家思想這一套治國理論在當時社會就是行不通的。

儒家思想之精華文化

雖說如此,然而儒家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亦是有其一定的精華與經典之處的。例如孔孟主張之“仁義”之說,不論是治國安邦,亦是做人之道,“仁義”精神自古以來便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會從旁人角度去看待問題,由己及人,更能收穫旁人的尊重及擁戴。

孟子將思想主張與政治相結合後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直至當代世人依然奉為金科玉律。

道德修養是政治領導的根本,唯有心懷天下,正義博愛之人,方能帶領國家走上正道,是人性道德觀念的本源之說。

誠者,天之道也。儒家文化德治思想逐步發展為仁政學說,併成為當代政治思想的核心,由此可見,儒家文化之精髓對於當代社會而言亦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的長遠安定。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百年之後,我們回憶起中國曾經經歷的這些興盛衰敗,會發現或許是我們將儒家真正的思想與當時社會的家庭理念混淆了一處,其實當時正處於封建社會中的傳統的家庭理念,與儒家思想的真正體現是不相符合的。

儒家思想也並不是一味的提倡“三綱五常”,迂腐不堪的理論只是世人對儒家學說的誤解罷了,真正的儒家學說倡導世人順應而為,融會貫通,一味的模仿舊論,照搬照套,才是人類社會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歸根結底,每個時代發展的時代因素與政治背景不同,儒家遭到嚴厲的批判與抨擊,說明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而抨擊者言過於實的職責,亦是存在其一定的目的性,或是為了鼓動人民參與變革,或是為了其他學說能代替儒家思想罷了。

筆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兩面性。

不可否認,儒家中的某些思想與我們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已是“過時之論”了,但其中“仁政愛民”等學說卻是自始至今亙古不變的真理。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方能在國際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