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縱觀春秋戰國,事實上這個時期就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比賽

縱觀春秋戰國,事實上這個時期就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比賽

大家好!我是小編老謝聊歷史,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巔峰時期的齊國是可以吞下燕國的,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有五國呢,滅宋尚且五國來攻,更何況是燕,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齊國沒有函谷關這樣的天險可守,秦始皇繼位之前秦國也是險些被聯軍亡國,秦國存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函谷關,閉關可守,出關可攻,這是地利,而齊國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當年天下第一的齊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敗於聯軍不是沒有道理,秦國遇上聯軍也得龜縮函谷關。

秦國能一統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忍,最後齊不助五國,聯軍還離心離德,楚懷王一死楚國又腦殘了起來,白起的長平之戰能獲勝,一方面是白起的絕世才能另一方面還是取決於秦國取得蜀地之後遠勝趙國的體量,如果把趙國換成齊楚來打,按照廉頗在長平的策略,秦國反而耗不起了,秦始皇及六世之餘威,秦國的國力真正達到了天下第一的程度,而六國離心離德,實力方面六國也是從未有過的弱勢,除了秦國此時居然沒有一個強國,再加上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魄力和才能,秦國完成了這個史無前例的壯舉。

而齊國呢,本來是最有希望一統的國家,至少在齊閔王之前是,地理位置好(雖然無險可守),相比之前最強的魏國,都不是四戰之地,外有蠻夷可以擴大勢力範圍,體量和潛力巨大,而且還是一東一西,這倆也真的互稱東西二帝,而齊國最後沒落,很大的原因就是沒忍住,秦齊的鼎盛期很相似,接連出現明君,國力日漸強盛,只是齊閔王玩大了,他要是忍住了不吞宋,他在歷史的名聲也不會這麼臭,應該會是個有些劣跡的有偽君主,齊閔王之前齊還是當時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不過齊不被五國聯軍攻破,之後還是齊秦爭霸,誰輸誰贏就有未可知了。

在此之前是東風壓了西風,可秦國是虎狼之師,也未必,三家分晉後的魏趙依然是超級軍事強國,齊國軍事上不一定能打贏,齊之技擊不如魏之精卒是有公論的,趙國可以北上和遊牧民族搶空間。齊國哪有空間啊,齊國只有南北兩個出口,北上和燕趙搶督亢?南下和魏楚搶淮上?還是滅魯滅宋?這和三國時期差不多,本土實力耗得差不多了,誰能先從少民那搶到資源,誰就羸,晉不分裂秦永遠都和中原縱橫沒多大關係,晉分解了魏還把秦揍得抱頭鼠竄,所以秦國統一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助。其實也很難說,既然三家分晉,本身就說明晉國內部勢力盤更復雜,力量難以統一。

到了以變法強國的戰國時期,這樣的國情勢必導致深徹的改革難以施行,國力無法提升。再反觀秦,變法後的秦國所實行的體制無疑是後世帝國制的雛形,我想在分封制走向帝國制這樣的歷史必然中,一個無法適應這一潮流的國度,最終不會有好的結局。齊國絕對機會比趙國大,你只要想想齊國和秦國當時都是可以搞連橫,趙國還沒有過得和齊國一樣被秦國挑的被各國打。而且在長平之戰以前,趙國和秦國的戰爭也是趙國敗的多,趙國在戰國後期強大是因為趙楚不接壤,燕齊因為五國伐齊都衰落了,趙國基本就打打燕國和齊國,沒挑釁過秦國。

所以在一堆領居面前顯得很強。但是從觸龍說太后裡就可以看出,趙國實際上是無法抗衡秦國的。而齊國鼎盛的時候是攻破函谷,滅亡宋國,稱東帝的,這戰績比趙國強多了。魏國四戰之地,強的時候吊打各國,勢力稍弱的話就屬於被群毆的節奏,魏國的地緣政治太吃虧,缺乏有效的戰略縱深和穩定的後方,國都隨時暴露在別人打擊範圍內,沒戲?齊趙兩國在我看來本來是統一可能性最大的。我一直隱隱覺得我們不過是恰巧生活在一個秦國統一天下的位面而已。事實上春秋戰國就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比賽,誰先從奴隸貴族那一套轉型到中央國家那一套,誰就能統一中國,完成歷史程序。

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這個內耗的過程再拖上個幾十年,等到頭頂上游牧民族那些個文明拖拉機下來了,一股腦直接給推平了。大機率我們現在要分成十七八個斯坦國家。秦國同樣是到了李斯之後才想要“統一”。就算是韓非,也只聲稱要讓秦國“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始皇和李斯之前,無論是昭襄王、宣太后還是商鞅、魏冉、范雎,任何人都沒有提出過滅盡天下諸侯這樣神奇的想法。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關於歷史的資訊,請關注我!多多參與留言評論,把您的想法分享給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