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大秦帝國:為救國,韓王派一人到秦搗亂,結果反幫秦國一場大忙

戰國時代是一個強者生存的時代,在這期間有七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主宰了當時的國際社會,號稱“戰國七雄”。而即使是戰國七雄也是有強有弱,像秦齊就是強國,而韓燕就是弱國。偏偏這個韓國堵在了秦國東出函谷關的門口,所以沒少挨秦國的打。

在連年的戰爭損耗中,韓國國力疲敝,士卒死傷慘重,國土面積也越來越小。面對這種情況,韓國國君坐不住了,他打算想個辦法讓秦國無力發動戰爭,以求一時平安。而這時,韓國有一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他就是鄭國。韓王一拍腦門,心生“妙計”。他打算讓鄭國到秦國去,為秦國主持修建一項大工程,藉此讓秦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無暇東顧,他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睡個囫圇覺了。

於是,懷抱著韓王“偉大使命”的鄭國就來到了秦國,這一年,秦王政剛剛即位。歷經昭襄王一代,秦國在連年的征戰中損耗非常巨大,是依賴於巴蜀的糧食供給才維持著強大的國力。雖然在《尚書*禹貢》中關中地區就被列為上土,但因為降雨不足使得大片土地缺乏灌溉水源,還有部分土地因為鹽鹼化而無法耕種。

於是,透過一項水利設施來使大片旱田荒地能夠得到開發是秦國幾代國君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但無奈秦國本土沒有擅長這一方面的專家,鄭國的到來使得秦王十分興奮。秦國很快就批准了在關中平原修建一套水利設施的工程方案,就由鄭國主持修建。

鄭國透過充分考察關中平原的地形,打算修建一條從北部群山中引涇水東流的乾渠,再匯入各支渠,來使得關中平原的數萬頃良田得到灌溉。這就是鄭國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鄭國充分利用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這一有利的平原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把乾渠分佈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餘頃。

就在鄭國渠修建過程中,鄭國的間諜身份卻暴露了。秦王知道鄭國入秦是為了疲秦後怒氣衝衝的要殺了鄭國,等到鄭國被逮捕送到秦王面前時,鄭國是這麼回答秦王的:我的確是為了韓國來秦國的,但我修的渠卻對秦國百利而無一害。大王你殺了我,這渠就沒人修了,大王的軍隊就要餓著肚子打仗。大王如果不殺我,讓我繼續修渠,韓國不過多續幾年命,而秦國卻能成萬世功業。秦王有著韓王比不了的雄才偉略,他釋放了鄭國,讓他繼續主持工程營造。

幾年後,渠修好了,秦王看著山下的萬頃良田被奔騰的渠水滋潤著,心中激動非常,不僅赦免了鄭國的間諜罪,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條渠。秦國的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有了充足的經濟支援,秦軍在戰場上才能更有保證。公元前230年,鄭國渠修好後的第五年,內史騰就帶兵吞滅韓國,俘虜韓王安,韓國就此滅亡。

鄭國渠在此後的一百年時間裡澤被後世,因為當初修建這條渠就是為了引含沙量較大的涇河水來使土地肥沃。但隨著時間推移,乾渠口經常被淤積下來的泥沙堵塞,需要時常清修,直至廢棄。鄭國渠還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裡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

1929年陝西關中發生大旱,饑民遍地。中國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挑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親自主持下,此渠於1930年12月破土動工,數千民工辛勞苦幹,歷時近兩年,終於修成瞭如今的涇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萬畝土地。歷史上的鄭國渠至此開始繼續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