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中興之臣于謙:挽狂瀾於既倒,為大明朝續命二百年

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西四刑場上斬了一人。如果是往常,那麼百姓一定拍手叫好,但是今天整個刑場只有哭泣聲。監斬的錦衣衛默默的立下靈牌,留下一注香,之後揚長而去。深宮裡的太后日夜哭泣,朝堂上的皇帝心懷愧疚。因為他們都知道,他們今天斬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曾力挽狂瀾的于謙。

一個力挽狂瀾於即倒的英雄,未曾死在戰場上,卻被他拯救的大明朝斬了。而斬他的罪名竟然是荒謬的“意欲”,什麼是意欲?奸如秦檜都不敢用這個詞殺岳飛,而大明朝卻用這個詞冤殺了于謙。一個救國功臣,一個力挽狂瀾之人,一個為明朝續命兩百年的人,就這麼被斬了。我們把時間調到洪武三十一年,讓我們看看于謙是如何拯救大明朝的,看看明朝又是如何對待于謙的。

年少有為不自卑,自許天下第一流

洪武三十一年,這一年在浙江錢塘縣出生了一個小娃娃。誰都不會想到這個娃娃拯救了大明朝,人們只是把他看成生命的延續。小娃娃長到七歲,那年有個走街串巷的和尚看到了他,然後直言這就是拯救時局的宰相!沒有人相信大和尚的話,因為當時永樂帝北擊匈奴,南下西洋,兵強馬壯,國富民強。家裡人都把這句話當成勉勵孩子努力的話,從來沒有想著這句話能應驗。

小娃娃自幼志向遠大,有一次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打趣道:“紅孩兒,騎黑馬遊街。”小娃娃不堪示弱,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這幅對聯不僅工整,而且字裡行間都能透露出小娃娃的雄心壯志。小娃娃志向遠大,視文天祥為偶像,將其畫像懸於作為兩側,為的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文天祥那樣的人。沒錯,這個小娃娃就是日後拯救大明朝的于謙,就是那位揮筆寫下《石灰吟》的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

《明史》(卷170):“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

宦海沉浮,得罪王振

在古代要想報效國家,那就需要透過科舉。當然也有一些另闢蹊徑的人,比如姚廣孝。姚廣孝投奔朱棣,之後輔佐?朱棣成為皇帝,為的就是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不過當時又不是亂世,于謙只能透過科舉入仕。永樂十九年,這一年于謙考取進士,從此開始踏入仕途。宣德元年,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于謙隨軍被任命為御史。于謙在大庭廣眾下,怒斥造反的漢王朱高煦,硬是當著皇帝和大臣面把朱高煦罵的瑟瑟發抖。

明宣宗頓時心情舒暢,之後于謙的春天就來了。宣宗下令讓于謙巡撫江西、河南、山西,于謙因為為官清廉得到了官員和百姓的一直認可。但是“三楊”相繼離世,大太監王振開始掌權。王振掌權時期百官都爭相賄賂王振,于謙不與其同流合汙,甚至於謙都不屑與之為伍。周圍人勸于謙給王振送點土特產,于謙直言:“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由於于謙不與王振同流合汙,王振指使李錫誣告于謙,之後不由分說把于謙關進獄中。儘管王振專權,但是大明朝還是有清廉之人的,那些人聽聞于謙入獄,於是聯名上書請求皇帝明辯。王振一看捅了馬蜂窩,所以趕緊找個藉口把于謙放出來。儘管于謙出來了,但是他仍舊不與王振同流合汙,所以也始終不能得到重用。雖然于謙被複用為巡撫,但是于謙真正走向歷史舞臺中央的時候是在正統十四年。

《明史》卷170:謙入朝,薦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繫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

山雨欲來風滿樓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被王振忽悠,之後就開始浩浩蕩蕩北伐。當時朝廷文武大臣都力勸皇帝不要御駕親征,但是沒有用,皇帝終究還是帶著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太監王振以及明朝二十萬精銳北伐。在行至土木堡的時候,明軍遭到瓦剌襲擊。京師精銳幾乎盡喪於此,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戰死,明英宗淪為俘虜。《天順日錄》記載:二十萬精銳傷殘過半,死亡人數高達三分之一。所攜帶的騾馬以及兵器盡數被胡人所得,自古胡人就沒有在中原得利這麼大。瓦剌就像是中了500萬大獎一樣,突發一筆橫財。

朱棣北伐還沒有超過百年,而明朝卻遭遇如此大敗。北京的街頭到處都是缺胳膊斷腿的殘兵敗將,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幾乎都開始收拾細軟,隨時準備衣冠南渡。最高領導被俘,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戰死,幾十年積攢的精銳一朝盡毀,好不容易積攢的信心頃刻間如流沙般散盡,大臣們紛紛上書建議衣冠南渡回南京,無數人流血換回來的北方就這麼險些被放棄。

北京城的文臣領袖王直、內閣學士陳循、兵部侍郎于謙等人毅然站出來主站,于謙在朝堂上嚴厲得說道:“凡是提議南遷的人都應該斬首示眾!”之後朝廷上爆發了內鬥,御史等人誅殺王振的餘黨馬順。懦弱的朱祁鈺看到出人命了,自己欲轉身離開。但是這個時候朱祁鈺怎麼能離開,一旦朱祁鈺離開明朝統治階層瞬間土崩瓦解。于謙把朱祁鈺牢牢固定在龍椅上,並且直言馬順等人有罪,打死勿論。眾人停止了爭鬥,也隨即退出朝堂。當時的吏部尚書王直藉口說自己才華不如於謙,所以之後的事情都依仗于謙了。

王直是誰?琅琊王氏出身的才子,歷任四朝的不倒翁,才華高的嚇人。還有內閣學士陳循,他可是大明朝的狀元之才啊。但是王直和陳循這兩個老狐狸都不露頭,而是讓于謙站出來,就是因為這兩個老狐狸擔心槍打出頭鳥。而且之後這兩人也勸于謙,讓于謙勸朱祁鈺當皇帝。擺明了就是讓于謙抗雷,因為誰都知道如果此事不成,那就是誅九族的罪過。但是那又怎麼樣?于謙能退縮嗎?不能,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天順日錄》: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明史》(卷170):郕王方攝朝,廷臣請族誅王振。而振黨馬順者,輒叱言官。於是給事中王竑廷擊順,眾隨之。朝班大亂,衛卒聲洶洶。王懼欲起,謙排眾直前掖王止,且啟王宣諭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定。謙袍袖為之盡裂。退出左掖門,吏部尚書王直執謙手嘆曰“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于謙請求皇太后立朱祁鈺為帝,雖然朱祁鈺再三推辭,但是最後還是在於謙的勸導下接受了皇位,是為明代宗。于謙建議皇帝招募民兵,讓工部迅速打造軍用器械,並且還要儲備糧食,然後對抗敵寇。並且立下軍令狀,打仗的事情就交給我,如果不成,那你就剁了我這顆人頭。隨後北京保衛戰打響,決定大明朝命運的戰爭就全部交給了于謙。

于謙硬是讓一盤散沙的北京城變成了堅如磐石的北京城,儘管敵寇兵臨城下,但是大明朝沒有絲毫後退的意思,兩者在北京城展開了博弈。瓦刺不擅攻堅戰,所以在北京城城牆下碰的頭破血流。隨著勤王部隊陸續趕到,瓦刺終於意識到他們啃到一塊硬骨頭了。此時的北京城不再是土木堡,他們能在土木堡大發橫財卻註定要夢碎北京城。就這樣于謙守住了北京城,成為“功固高於李綱,事更難於岳飛”的天賜英雄。

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此時石亨和徐有貞勸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當時在明英宗還不忍心殺于謙,說于謙是有大功勞的,但是石亨和徐有貞卻說不殺于謙那就名不正言不順,怎麼服眾。於是明英宗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不過在此于謙一直默默的看著他們。北京保衛戰結束之後,于謙身為大明朝兵部尚書且身兼總督軍務,大權在手,而且爪牙密佈京城。明英宗等人的行動他完全可以插手,甚至可以說可以輕鬆鎮壓朱祁鈺等人。

但是于謙並沒有這樣做,于謙的兒子在奪門之變發生前問于謙怎麼做,于謙平靜的回答:“你怎麼知道國家大事?這自有天命,不用你管。”奪門之變之後,于謙被捕,在審訊于謙的時候,于謙不做任何辯解,只說了一句話:“辯也死,不辯也死。”

于謙身處統治中樞,京城發生任何事情都會第一時間報到于謙的耳朵裡,奪門之變于謙不知道嗎?于謙他知道,但是他又能怎麼樣?派兵鎮壓朱祁鎮嗎?朱祁鈺病重,危在旦夕,如果鎮壓朱祁鎮的時候朱祁鈺也死了,那麼誰來當皇帝?帝位高懸而不決,怎麼服眾?此時的朱見深才多大?他能挑起樑子嗎?明朝剛剛經歷土木堡之變以及北京保衛戰,大明還能經得起折騰嗎?亂臣賊子會不會趁機謀朝篡位?

為了權利順利過渡,于謙他只有這樣,任由朱祁鎮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任由朱祁鎮清算他。朱祁鎮也知道于謙對大明有功,但是那又怎麼樣?于謙趁太子年幼另立新君,如果之後再發生這樣的事,那麼別人在另立新君怎麼辦?你能保證所有人都像于謙這樣嗎?不能保證,所以于謙必須死。要想權利順利過渡到皇帝手裡,要想大明朝安安穩穩,于謙只有死。正如明朝學者屠隆的嘆息:“公(于謙)蓋可以無死,而顧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最後于謙含冤而死,昔日的王直和陳循卻保全了性命,王直甚至還復出了。但是人們不會忘記于謙了,南明的張煌言直言:“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史》評價于謙:忠義心烈,與日月爭光。這就是于謙,這就是那位匡扶朝綱的于謙。于謙用他的一聲踐行了《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談遷《國榷》: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

明朝學者屠隆: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景皇帝大漸,石亨等謀擁南內,府尹公(于冕)知其謀,奔扣告變,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參考資料: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

談遷《國榷》

《明史》(卷170)

明·李賢《天順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