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東晉北伐三大隱患:桓溫虎視眈眈,內部相互掣肘,輕信中原降將

石虎去世之後,石氏皇族為爭權奪利而大打出手。苻氏和慕容氏先後加入爭鬥,姚氏等失敗者則選擇向東晉投降。從東晉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最好的北伐時機。

但東晉是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帝國,這種帝國的政治生態就是維持平衡。而北伐這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則一定需要一位強有力並帶有集權性質的軍事統帥。

如果真的因為北伐需要,而造就了一位強有力並帶有集權性質的軍事統帥,那麼他就有可能打著軍事需要的旗幟,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東晉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屆時,北伐能否成功不知道,但東晉帝國一定會成為這位軍事統帥的後花園。

從這層意義上講:東晉帝國特殊的政治生態,使得他們不可能具備北伐的條件。

北伐是需要大家同心協力的,而豪門士族為了維持平衡,卻像防賊一樣地看著對方,這怎麼能行呢?

後世許多讀者在強調北方大亂,東晉有機可趁的時候,卻常常忘記分析東晉內部的矛盾。江南雖然沒有大亂,但豪門士族之間內訌的程度絕不比北方戰亂差。

豪門士族不願意打破平衡,所以對北伐毫不熱衷,這點我們能夠理解。但在桓溫北伐之前,不熱衷北伐的東晉帝國還組織了三次北伐,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案還得從桓溫身上找。

桓溫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滅掉成漢之後,桓溫的力量成倍增長。現在北方大亂,桓溫希望能夠藉助北伐之機,先在東晉帝國搞權力滲透,等自己挾北伐大勝之勢迴轉南方的時候,一舉滅掉東晉,繼而統一天下。

就算北伐不能大獲全勝,至少能借此機會在東晉帝國搞權力滲透,取東晉而代之也是不錯的。

基於這種原因,桓溫一直在叫囂北伐,收復中原。可在其他豪門士族看來,桓溫這就是良心大大地壞了。

但是沒有辦法呀,北伐是政治正確,別拿什麼維持平衡的藉口來否定北伐,那是端不上臺面的。

從表面上看,現在北方大亂,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如果東晉中央政府面對這種機會都不敢動手,還一味阻止桓溫北伐,實在是沒辦法向天下人交代。

在這種背景下,東晉帝國只能硬著頭皮組織北伐。但為了阻止桓溫成為北伐的軍事統帥,所以東晉帝國一直在選用其他豪門士族的代表為北伐主帥。

這種北伐是否有用?當然沒用。桓溫是帝國當時最大的實力派,如果不用桓溫為統帥,桓溫就不可能配合東晉中央政府的工作。只有東晉中央政府選擇的幾位軍事統帥全部失敗,桓溫才有成為軍事統帥的可能。

東晉本來就不是什麼強大帝國,北伐又失去了帝國最大實力派的支援,結果會怎樣,還用多說嗎?

東晉帝國所謂的北伐,就是近乎於兒戲的政治秀。大家都明白:在內部互相掣肘的背景下,北伐是註定凶多吉少的。但是為了防範桓溫這條惡狼,還是必須得北伐呀。

抱著這種心態去北伐,別說能否成功,就是想打一場像樣的戰役都很困難:褚裒北伐可謂是望風而逃;謝尚北伐是稍有接觸立刻撤退;殷浩北伐是稀裡糊塗地被盟友打敗。

三次北伐輸得丟人敗興,桓溫終於有了表現的機會。但桓溫比起前三位雖然要強一些,但也強得有限。經過桓溫三次北伐之後,東晉還是北伐前的東晉,但桓溫卻早已不是北伐前的桓溫了。

透過北伐,桓溫極大地擴張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其權勢已經逐漸凌駕於其他豪門士族之上了。

桓溫三次北伐之後,發生了一件事:王坦之與謝安是當時最為顯赫的豪門士族代表,他們一起去拜見郗超,郗超認為自己是桓溫的親信,不能表現得太掉價,所以明知道王坦之和謝安拜見,卻一直在擺譜,讓王坦之和謝安在外面等著。

面對此情此景,王坦之氣得掉頭就走,但被謝安拉住了。謝安對他說:“就不能為了你自己這條命忍耐一下嗎?”王坦之想了一下,還是命重要,忍忍吧!

謝安嘗與王文度共詣超,日旰未得前,文度便欲去,安曰:“不能為性命忍俄頃邪?”其權重當時如此。——《晉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即使是當時最為顯赫的豪門士族,也無法與桓溫相提並論了。即使在他們面對桓溫的親信時,也只能一忍再忍。

看看這些事實我們就能明白:豪門士族拼命阻止桓溫掛帥北伐,實在不是無中生有的猜忌。就在豪門士族的緊密防範下,桓溫尚且能取得如此權勢;如果豪門士族不加防範,桓溫恐怕早就稱帝了。

也有很多人驚訝於桓溫之前的三次北伐,當時北方大亂,一直有失勢的北方實力派投降東晉。只要有這些帶路黨幫忙,北伐就算難以成功,也不會輸得這麼難看吧?褚裒、謝尚和殷浩怎麼會如此無能呢?

說褚、謝、殷三人頂多只能算平庸,但談不上無能。但北伐成功與否並不是統帥的個人素質所能決定的。

一舉滅掉成漢的桓溫不算無能,但他北伐不也沒什麼進展嗎?褚、謝、殷三人比桓溫差一些,北伐成績不好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而所謂的北方大亂,實力派紛紛來投,其實只是一個誘人的陷阱,根本無法幫助東晉北伐。

中原是一個游擊區,因為它處於西北、河北和江南三大勢力集團的夾縫中。這裡的實力派通常有奶就是娘,一會投降這邊一會投降那邊,看過我寫祖逖北伐的朋友應該對此深有體會。

即使投降東晉,他們也會保持絕對獨立的狀態。東晉如果想真正控制他們的地盤,就必須透過一系列軍事打擊和政治行動才能實現。但當你決定採取這些措施的時候,他們又肯定會背叛你。

西北、河北和江南三方爭奪中原的戰爭,絕不是與中原實力派之間的戰爭,而是這三方之間的戰爭。因為無論哪一方想控制中原,中原實力派都會向另外兩方尋求援助。

如果江南沒有打敗西北和河北軍事集團的實力,那中原就是一塊放在鐵夾子邊的肥肉。想咬一口肉不算難,但必須在鐵夾子即將落下的時候趕緊跑開,否則恐怕等待江南軍事集團的只有失敗。佔點便宜就跑路,這不是游擊戰是什麼?中原不是游擊區是什麼?

中原實力派認為:東晉並沒有北伐的能力,那是一個豪門士族共同維持平衡的帝國,絕不會容許哪個實力派一家獨大,所以他們投降東晉是非常安全的。只要東晉不來招惹他們,他們也樂意掛著東晉的旗幟休養生息。如果他們認為東晉有北伐的能力,那他們一定會找到西北和河北的軍事集團尋求援助,而不是投降東晉。

很多人認為:東晉是從中原南遷的,中原地區一定早就渴望王師到來。

這種說法是非常靠不住的。從古至今,我還沒見過哪個軍閥會高高興興地把權力拱手讓與中央政府。比如說民國:整個民國史,基本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博弈的歷史。無論是北洋軍閥還是國府,都只能當一個名義上的領袖,然後看著其他軍閥的地盤流口水。想要收編軍閥的地盤和軍隊,那是什麼歪招邪招都用上了。

綜上所述,三次北伐失利,固然有褚、謝、殷三人平庸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時局與東晉帝國自身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