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你對鐵觀音的誤解有多深?

鐵觀音是很多茶友日常必備的口糧茶,有著“七泡有餘香”的美譽,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很多茶友對鐵觀音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誤解一:鐵觀音是綠茶?

儘管很多人每天都在喝鐵觀音,但至今也不知道

鐵觀音是烏龍茶,還是我國烏龍茶的四大代表之一(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叢、臺灣烏龍)。

之所以會有很多茶友認為鐵觀音是綠茶,是因為鐵觀音的口感實在是太像綠茶了。以致於很多茶友喝上了鐵觀音,就放棄了曾經喜歡的綠茶,因為它既比綠茶更香,又比綠茶更具有滋味感。

上世紀90年代以前,鐵觀音一直以發酵較高的傳統工藝為主,在當時的市場上,綠茶佔據絕對主導,尤其是北方市場,往往更注重茶的香氣。隨著我國臺灣清香工藝傳入安溪,鐵觀音的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發酵度降低,口感也變得更加清香鮮爽。

鐵觀音迎合北方市場的改變,很快得到了認可。清香型鐵觀音一經推出大殺四方,以致於在整個90年代,都是屬於鐵觀音的時代。時至今日,在北方茶友的心中,鐵觀音都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很多人的第一口烏龍茶都是屬於鐵觀音的。

誤解二:鐵觀音為什麼沒有紅邊?

這就要說到

“去紅邊”的工藝

,簡單說就是在炒青後揉搓或摔打茶葉使得做青時形成的紅邊脫落,一是保證茶湯綠亮明淨,二是避免炒青時的高溫悶壞茶葉,三是讓炒青的茶葉回潮,促進梗葉水分平衡,為後續的包揉工藝奠定基礎。

鐵觀音破碎的茶葉碎末葉底的葉緣呈現為不規則的鋸齒狀,這是去紅邊工藝導致的,破碎脫落的茶葉末在包揉時被包裹在茶葉裡,沖泡時得以釋放出來。

這種去紅邊的工藝,在傳統鐵觀音的製法中是沒有的。因為兩種工藝的做青製法不同,也正是因為我們喝到的鐵觀音多數葉片是沒有紅邊的,所以才加深了我們認為鐵觀音是綠茶的錯誤印象。

誤解三:懂茶的人都不喝鐵觀音嗎?

這句話其實可以理解成:

懂茶的人並不喜歡喝清香型的鐵觀音。

上世紀90年代以前,鐵觀音一直以發酵較高的傳統工藝為主,後來鐵觀音逐漸清香化。清香的工藝發酵度更低,所以當地人習慣性的稱之為生茶,被認為會有更強的刺激感。而這種口感,雖然讓鐵觀音失去了一部分的南方市場,卻在鍾愛香氣的北方市場勢如破竹。

而當鐵觀音走向清香風格的路線之後才發現,茶樹的茶齡對茶的香氣有重要影響。所以將更多的老樹砍掉轉而種上了新叢,雖然後來發現,十年以上的老叢也有很好的香氣,但為時已晚。

時至今日,安溪當地遍地都是適合製作清香型的茶樹,而即便是用這樣的茶青再去按照傳統工藝來製作,也不是那個味道了。這也是有人會說懂茶的人不喝鐵觀音的根本原因。

那麼清香型到底好不好,難道清香型的鐵觀音要註定背上罵名嗎?其實未必,遠沒有那麼嚴重。至少對於普通的茶友來說,我們提到鐵觀音,想到的便是清香型的正味鐵觀音,這也早已被列入了常規的口糧清單。至於清香型與傳統型孰優孰劣,也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誤解四:為什麼鐵觀音火不起來?

有此疑問的多數是年輕茶友,沒有經歷過上個世紀90年代鐵觀音的風靡,那時的天價茶不是普洱,也不是巖茶白茶,而是被冠以“茶王”之稱的鐵觀音。

在當時只要是在工藝上稍加改動,便會成為搶手貨,比如

按照殺青時間的早晚,出現了消青與拖補(脫普)的工藝。

我們常遇到的清香型鐵觀音可分為正味鐵觀音、消青、託酸三種。消青原本應該在採摘後第二天上午的炒制,拖到中午或是下午;靠近中午稱為

消正

,靠近下午則稱為

消酸

,如果將炒制的時間再拖延到第三天的凌晨,則稱之為

託酸

正味鐵觀音最為典型,其幹茶色澤不怎麼鮮活,但論香氣的雅緻當屬第一,最接近傳統工藝;託酸的鐵觀音香氣最高,但茶湯明顯帶酸。

因消青與脫酸工藝對腸胃的刺激過大,才導致了很多人不再喝鐵觀音。

事實上,如果只是規規矩矩做正味鐵觀音,鐵觀音遠不至於被貼上刺激過強的標籤。即便如此,正味鐵觀音憑藉雅緻的蘭香,依然快速佔領了市場,甚至在當時的很多家庭,鐵觀音都是招待客人的上乘之選。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老人堅持這樣的思想。

誤解五:“春水秋香”,鐵觀音只能喝秋茶?

這樣的說法,其根源在於對香氣的追求,我們平時喝鐵觀音,往往關注的正是香氣,所以高香的秋茶才受到眾多茶友的追捧。

春天的茶青往往內質豐富,氨基酸的含量和果膠的含量都會更高,所以口感醇厚是其主要的特點。而秋高氣爽有利於芳香物質的形成,也就表現為比春茶更香。

雖然秋茶可遇而不可求,但同等級的春茶,甚至也許只需要不到秋茶一半的預算,而除了香氣略弱一些之外,其他方面的表現依然驚豔。所以把高等級的春茶當做常規的口糧茶,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