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香氣有餘,茶味太苦,這樣的清香型大紅袍正常嗎?答案來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有茶友說,他喝了一次清香型大紅袍。

喝完後,感覺就一個字——苦。

用的紫砂壺沖泡,8克一泡,加完水就出湯,之前沒喝過巖茶,喝的綠茶居多。想不明白的是,清香型大紅袍,喝著怎麼這麼苦?

再一次看到了清香型大紅袍這個說法。

按麻花立場,不主張巖茶圈內再區分清香、濃香分類。

畢竟,巖茶都是要焙火的。

按火功的不同,分輕火、中火、足火。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沒有照搬鐵觀音的那一套清香型、濃香型分類。

盲目照搬,生搬硬套,只會水土不服。

至於說,為什麼那位新茶友喝了大紅袍後,感覺特別苦。

背後的可能性,無邊無跡。

《2》

劣質糟糕的巖茶,喝入口當然苦澀難耐。

如果這份大紅袍,只是按直播間內9。9元左右的低價買入手。

又或者,它是通版包裝,價位很實惠。

不知山場、不知廠家、不知年份,只是隨便在泡袋上印了“大紅袍”這三個明晃晃的大字。

那情況顯而易見。

初次試水巖茶,選這樣品質沒有半點保障的茶品,肯定會留下一段虐心的飲茶體驗。

或澀口鎖喉。

或煙味濃烈嗆喉。

或苦味極重,化不開……

上述種種糟糕茶味,踩雷中招風險很大。

《3》

見過有人遮掩歪解。

“清香型大紅袍是因為焙火不足,所以茶湯喝著才會苦澀,如果火功焙上去後,茶味自然會醇熟……”

前面這番話只能信一半。

巖茶經歷高溫焙火後,的確能降低苦澀感。

原理如下,茶葉內部的苦味來源,與咖啡鹼、茶鹼、可可鹼有關。

然而,以咖啡鹼為首的苦味物質,受熱易分解。

高溫炭焙過程中,巖茶內部的苦澀水會進一步脫離。

在炭焙間的窗戶邊、門框旁,時常能看到白色的結晶。

某種意義上,那可以視作茶葉內部“苦茶鹼”的化身。

隨著焙火程度加深,毛茶內部的大量苦澀物質會逐漸退散,茶湯滋味日漸柔、順、甘、潤,不復往日的毛躁輕浮。

茶湯入口,也不必再擔心猛地一下,就嚐到“扎嘴”的強烈刺激苦澀。

考慮到這點,巖茶圈內有“一火遮百醜”的說法。

焙火能讓個別苦澀味重的劣質茶,茶味得到改善,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苦澀雖能降下去,但先天茶味不足的劣質茶,無法焙出甘醇、飽滿、醇厚湯感。

憑藉湯感醇不醇,能快速將兩者區分。

《4》

也有人會認為,清香型大紅袍風味,本就如此。

“發酵偏輕、焙火偏輕的清香型巖茶,喝茶時不該再強調苦不苦,而是看香不香。”

覺得這類巖茶只要香氣足夠驚豔,那就萬事大吉。

有香萬事足?這顯然也是以訛傳訛的謬論!

巖茶不論輕火、足火,都是重水求香的。

茶味薄,苦味重的巖茶,即便茶香再“抓人”,聞起來香到不行,還是不可取。

再說,那些茶味薄,香氣濃豔的巖茶,問題多多。

審視巖茶的茶香,不是隻看香氣濃郁程度,而是得看茶香是否沉穩。

前段有人分享他在喝巖茶時的聞香習慣。

“從來不刻意去聞蓋香,因為好巖茶的香氣是沉底的,聞葉底與水香,茶香感受更全面。”

麻花倒不認可,蓋香、水香、掛杯香、葉底香、幹茶香。

多處聞香,香香都不同,能反映出巖茶的多面香氣。

但香氣沉穩一說,倒是形容得很具體。

優質巖茶的香氣,斷不會是輕飄飄的。

當你在喝清香型大紅袍時,若發現茶香清揚、香氣輕浮。

即,乍一聞特別香,但葉底與湯水裡也沒有明顯香氣。

這種茶香只停留在表面功夫的巖茶,內在茶味積累不足,品質實則遜得很!

若一泡清香型大紅袍,空有高香,但香氣一點也不“穩”,沒有落水香,冷後不留香,並且茶味又薄又苦。

遇到這種狀態,十有八九可以推測出,這泡茶的原料十有八九以外山高香品種茶為主。

巖茶的巖骨花香,半個字都沒法體現。

《5》

新手喝巖茶,少不了慢慢適應。

以前常喝綠茶的茶客,猛不丁嘗試喝巖茶。

能一下子就徹底接受的人,畢竟是少數。

排除茶葉本身品質影響,如果還是覺得,巖茶喝著普遍很苦、很濃,喝不慣。

這就得回到口味適應方面了。

論製作工藝,巖茶加工少不了焙火。

無焙火,不巖茶。

巖茶沒有所謂清香型分類,再加上,大紅袍的茶味和綠茶截然不同。

喝綠茶,貴清爽原味。

但大紅袍的滋味會更足,茶味偏醇。

焙火之後,巖茶各式茶香依舊能得到保留。

但茶香清鮮,茶味鮮爽程度,肯定不比綠茶簡單直接。

為此,若因“喝不慣”,從而認為巖茶很苦。

那擺在面前的又是另一個問題——

為茶湯的苦味定性

如果是又苦又澀,苦味強勁,苦意濃烈,茶水喝入口,長達數分鐘時間內,茶味都不會慢慢消散。

這種苦,顯然要不得。

假設入口剎那,苦味感覺明顯,但過了沒多久,苦味一滑而過,轉而是飽滿甘潤的茶味,唇齒留香,喉間生津。

遇到這種能及時化解消散的苦味,自然不必過多投訴。

《6》

考慮到新手身份,剛開始喝大紅袍時,感覺茶味特苦。

除了自身喝不慣外,也和沖泡經驗有關。

泡茶“手生”,手法生疏,過去一直用玻璃杯泡綠茶。沒有嘗試過用茶壺、用蓋碗泡功夫茶的茶客,茶水倒出過程普遍很不順暢。

泡茶動作,磕磕巴巴。

茶湯倒出速度慢,無形中會增加大紅袍的浸泡時間。

從而浸出過多茶味,將茶湯滋味泡得又濃又苦。

對於這種“沖泡苦”,方法沒別的,苦練泡茶技術才是王道。

喝茶時,為了區分“沖泡苦”和“劣質苦”,方法倒也不難。

內質充足的好茶,即便被悶濃泡苦後,也不會毫無優點。

茶味雖濃苦,但湯感卻是厚實飽滿的,漿感明顯。

同時,飲茶過後,唇齒留香,回甘迅速,生津持久。

而劣質茶的苦,那是真的苦。

除了苦,還是苦。

強烈的苦味之後,也換不來醇厚湯感,回甘生津,留香持久帶來的味蕾安慰!

更多關於巖茶的知識

純料、拼配、母樹大紅袍,4個大紅袍的真相,終於一次性說清了

武夷巖茶與大紅袍是一個概念嗎?那肉桂、水仙也是大紅袍嗎?

大紅袍早已消失在歷史上,那麼現存的母樹大紅袍,又是哪來的?

喝巖茶茶醉?喝巖茶翻江倒海?喝巖茶滿口煙味?村姑陳給你支支招

武夷巖茶新手入門,該選擇喝貴的山場巖茶,還是便宜的口糧巖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