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歷史】幾代人後中國概念在血緣共同體基礎上出現,你知道嗎?

上篇文章我們分析了夏商時代的諸侯,

簡單來說當時各邦國都是按敵我關係看待彼此的。

祭祖文化早期作用就是區分敵我

,你和我不是一個祖宗就不會一條心。

商朝祭祀青銅器

長此以往中原必然小國林立,於是周朝創立分封制將子孫派到各地,並與各國不斷聯姻。

幾代人後

“中國”

概念在血緣共同體基礎上出現,那麼接下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

一、周禮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春秋戰國,然後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

如果要理解秦始皇大一統,你必須先弄明白春秋戰國的演變路徑。

而要真正瞭解春秋戰國,溯本追源還得先搞清楚周朝分封制的執行邏輯。

大家傳統印象中往往把分封制看得特別簡單,不就是把天下拆了分給子孫當王爺麼?

這種看法用來評價西晉司馬氏,明朝朱氏可謂非常準確,但周朝的情況不一樣。

武王伐紂後天下小國多如牛毛,大家語言不通,習俗不一,周不過是個盟主而已。

你幹得好大家聽你的,幹不好大家就要群起而攻之。

至於大一統,什麼大一統?聽都沒聽說過。各諸侯內政就從來沒讓人干涉過。

穩健的帝國總是持續輸出自己的秩序和價值觀,融合吸納周邊勢力,武力屬於最後保障。

隨著時間推移王朝內部凝聚力極強,即便遭遇重大挫折也能同舟共濟。

脆弱的帝國往往狂飆突進,用軍隊橫掃天下,短時間內也許能創造驚人的戰績。

可是武力無法永遠掩蓋矛盾,隨著締造者去世王朝可能迅速土崩瓦解,例如蒙古帝國。

周朝無疑是非常穩健的,分封制就是典型的秩序輸出。

如上篇文章(藍字為連結)所講,面對地方邦國勢力犬牙交錯的廣闊區域,周天子用

“摻沙子”

的辦法將勳貴子孫都分封了出去。

這些封國與原來的邦國互相聯姻,幾代之後所有諸侯都沾親帶故。

原理很簡單,實際操作中要解決的麻煩也不少。比如:

幾代後親戚關係弄不清怎麼辦?

親戚之間打起來了怎麼辦?

那麼多親戚怎麼分封最合適?

為了處理以上問題周朝制定了嚴密的規章制度,這就是後來的《周禮》。

舉個簡單的例子,直到今天部分比較閉塞的農村裡你還能看到很多規矩。

祭祖誰站的近,誰離得遠,誰先跪拜等等都有嚴格限制。

這就是《周禮》的傳承,每個人出生後什麼血脈,什麼地位,享受什麼待遇都規定的清清楚楚。

即便在不同諸侯國長大,第一次見面時稍微查下就知道雙方的血緣和等級了。

《周禮》中祭祀時的吉禮

分封制核心原則是嫡長子繼承。

《春秋公羊傳》將其高度概括為: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換句話說周天子的位置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就算本事再大也得靠邊站。

如果生在秦朝,小兒子們如果不造反恐怕也只能吃吃喝喝虛度光陰了。

可是周朝不同,小兒子雖然當不了天子但是可以當諸侯啊。《禮記》曰: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

小兒子們跑到地方上當國王,那小兒子的小兒子們呢?可以當卿大夫。

諸侯國要接著拿出土地分封下去。卿大夫之後就是士,也得有土地分封才行。

當然士這個階層人數就很多了,來源相當複雜,很多不是周天子的嫡系血脈。

參與滅商的各邦國甚至是普通計程車兵都可能屬於士這個階層。

是不是覺得劇情有點熟悉?這不就是漢朝的“推恩令”嗎?

周朝諸侯國內部也不是統一的,每代人也必須把土地分出去,長此以往豈不是越分越小?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情況?

二、貴族政體

帝國衰落標誌往往是軍事上的慘敗,要理解分封制的崩潰當然也要從這方面入手。

從後人角度看,我們知道郡縣制帝國調動資源的效率要比分封制高很多。

可是周朝不知道啊!當時人們打仗是怎麼操作的呢?

周天子叫諸侯帶兵前來集合,諸侯叫卿大夫點齊人馬,卿大夫讓士準備武器。

沒錯,全是私兵。後世王朝常見的統一指揮,統一排程,統一補給,統一後勤什麼都不存在的。

如此拼湊出的軍隊現代人看來根本就沒啥戰鬥力。

但是當時大家都是這樣的,你組織能力30分,別人60分,就會被降維打擊。

所以漢朝頒佈“推恩令”後沒幾年所有諸侯國就完全喪失抵抗能力了。

換言之要是大家都是30分,就算分數不高也沒啥關係。

組織動員雜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西周軍隊是典型的貴族軍隊。《周禮》曰:

“軍將皆命卿,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

司馬屬於基層軍官,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班長或排長,“士”才有資格任職。

再往下普通士兵至少得是“國人”才入得了軍營。

何謂國人?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城裡人,大致相當於明治維新前日本武士階層。

貴族必定是國人,國人不一定是貴族,也包括部分有錢的平民或周朝部落非嫡系血脈等等。

國人暴動可以理解為貴族暴動

後世儒家

“君子六藝”

自此發源,《周禮》規定: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用現代語言翻譯就是文科、理科、軍事知識都得會。

精英教育可以培養出高階人才,但成本也是相當驚人的。

如果你規定只有這些用海量資源堆出來的英才才有資格上戰場會怎麼樣?

首先,貴族壟斷了王朝統治。

其次,軍隊短期戰鬥力很強。

最後,周王朝打不起持久戰。

橫向對比當時中原各勢力發展水平,周朝軍隊武力值絕對天下無敵。

射箭、駕車、格鬥樣樣精通的貴族碰上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結局怎樣不言而喻。

然而貴族軍隊也有致命弱點,根本經不起消耗戰。

平民可以輸上十次八次,貴族哪怕遭遇一兩次慘敗就無法承受了。

《左傳》中很出名的宋襄公的故事中提到周朝諸侯國打仗:

“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都戰場上相見了雙方還要彬彬有禮,不搞陰謀詭計,不趕盡殺絕,為什麼?

不分場合講仁義,宋襄公沒弄懂周禮的本意

因為雙方士兵都是高培養成本的貴族,諸侯國分封聯姻個個沾親帶故不說,打太狠就算贏了也得不償失。

大家有矛盾實在解決不了,挑個日子比劃比劃分個高低,點到為止然後再籤份不太過分的協定不香麼?

內鬥如此,對外戰爭可就是另外一幅模樣了,這也直接導致了西周滅亡。

三、衰落

周天子喪失權威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幾個重要節點都是軍事上的慘敗。

其實周朝剛剛立國時地理位置就不太理想,西邊犬戎部長期威脅王朝核心區域。

犬戎當時很強大,與周對抗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對方。

這樣的情況下週昭王進行了軍事冒險,遠征荊楚地區。

戰略上可以理解,荊楚富裕之地一旦打下來必然大幅提升國力,再對付犬戎就輕鬆多了。

很可惜周朝戰敗了,《竹書紀年》記載:

“其王南巡不返。”

核心軍團宗周六師全軍覆沒,天子也死在了漢水。

此後這支部隊編制仍在,卻很少有什麼戰績了,顯然嚴重的損失讓周朝無力彌補。

隨後繼位的穆王非常熱衷於開疆擴土,他甚至編練了成周八師。

算上另一支核心軍團殷八師和名存實亡的宗周六師,王朝軍隊總數理論上達到了驚人的22個師。

數十年間周朝到處打仗威震八方,史牆盤銘文載:

“只顯穆王,刑帥宇誨。”

你可以將這個時期類比漢武盛世。然而漢武帝后西漢走向巔峰,周穆王後西周快速衰敗。

恭王登基後朝廷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而且周軍開始屢戰屢敗。

到了懿王時代因為諸戎侵襲,周朝被迫遷都槐裡。

再往後夷王時期諸侯都不來朝貢了。

大家現在明白周天子到底是怎麼喪失的權威了吧?周朝貴族軍隊不能打持久戰。

犬戎還有其他化外之地的蠻族部落幾代人不斷和你玩消耗,精英貴族早在一場場勝利中被拼光了。

所以周天子喪失權威是因為軍事崩潰,軍事崩潰導致了分封制崩潰。

說的再明白些,目前學術界公認結論,分封制經濟基礎是井田制,井田制什麼時候瓦解的?春秋中後期。

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西周秩序至少還能再延續好幾代人。

當然這並不可惜,正如前文所說分封制創造了華夏共同體,大一統開始萌芽。

從萌芽到成熟還有很多路要走,是否夭折也很難講。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分封制不崩潰,大一統萌芽就無法發展壯大。

接下來的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第二次集體塑造,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周禮》

《禮記》

《左傳》

《竹書紀年》

《史牆盤銘文》

《春秋公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