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項羽雖敗但仍然是一位大英雄,為何《高祖本紀》把項羽寫成了這樣?

司馬遷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歷史哲學家,明知他的鉅著《史記》最終會讓漢武帝過目,但是他不懼觸犯龍顏,毫不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歷史哲學觀點:項羽雖敗但仍然是一位大英雄,故而將項羽傳記以“本紀”單列,甚至放在了漢高祖劉邦《高祖本紀》前一章。

01

項羽具備的明顯優勢

1

、個人魅力。

項羽不僅人年輕,而且出生高貴,武藝高強,性格豪爽,典型的“高富帥”。與之相比,劉邦確實卑微、寒磣,不務正業,街頭小混混一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一個,都叫他劉季(劉三或劉四),得天下後才取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劉邦”。

2

、先天優勢。

項羽家世顯赫,便於起事。項羽祖上一直為楚國大將,其祖父更是楚國名將項燕,到他這一代雖然開始沒落但是離家族最得勢的時期畢竟只相差一代。

二十出頭其小叔叔項梁就帶著他造反創業,期間有多次都是因為項家乃名門之後而被推舉為盟主或者首腦,佔盡了政治優勢。

3

、有優秀的引路人和跟隨者。

有小叔叔項梁這樣的人物帶領他成長。

項羽父親雖然過世得早,但是叔叔項梁一直把他帶在身邊,創業之初更是帶著他歷練,使其逐漸走向成熟,起事的八千親兵也是項梁交給他的。

而最初跟隨劉邦的是一些什麼人呢?犯人。

這裡很有必要交待一下。

劉邦做亭長時,一次押解一幫犯人,途中不斷有犯人逃跑,劉邦一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乾脆找到一個地方把犯人的捆綁全解了,並擺上好酒好肉。

對大家說:

“今天,我們好好吃一頓,完後就散了……”

犯人們一頭霧水,簡直懵了……

劉邦繼續說道:

“一路上你們都想方設法的逃走,我又不忍心殺害你們,等把你們押解到位時,估計也就跑得差不多了,我的命自然也就沒有了……”

犯人們一聽,還有這樣的人,多數都願意留下來跟著他一起混。

要是換做項羽,估計多數人都是腦袋搬家。

從上述1-3點可以看出,他們的起點完全不一樣,劉邦較項羽相差十萬八千里。

4

、項羽的威名是一戰一戰打出來的。

項羽24歲跟隨叔叔項梁起義,歷經百戰。最出名的戰役是鉅鹿(今河北平鄉)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兩個著名的成語便來自這場戰爭:

作壁上觀:

當時楚弱秦強,雙方兵力約為1:4,且秦主將是名氣與白起、蒙恬齊名的章邯(項羽的叔叔項梁便死於章邯之手)。參與與楚國共同作戰的諸侯各國軍隊最初均為“圍觀”者,作壁上觀。

破釜沉舟:

在諸侯軍隊“作壁上觀”的情形下,項羽的英雄本色得以充分體現——“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楚軍以一當十,歷經九戰掌握戰局,是時,諸侯各國軍隊才傾巢而出,迅速殲滅秦軍。

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項羽威名震天下。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如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個陣仗:諸侯各國將領來到項羽軍營大門後,都不敢站著走進去,只能低著腦袋跪著前行。

而劉邦,“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最喜歡說的一句是“為之奈何”(那該怎麼辦)。從“顯而易見”的個人能力上,劉邦似乎不能望項羽之項背。

5

、都入關中時,項羽軍隊40萬,劉邦10萬。

兵力比較倒是其次,關鍵是氣勢上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天下將姓項幾乎成為當時共知——除了項羽的最大謀士、其亞父(乾爹)范增外。

02

如此優勢下項羽為何失敗

我們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論述。

1、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

由於項羽的鼠目寸光,致使他在政治上犯了兩大致命錯誤:

1)

殺子嬰、燒阿房、屠咸陽

在上一集中,我們交待了劉邦先入秦國都城咸陽後“約法三章”“秋毫不犯”並且善待已經投降的秦國末代皇帝子嬰。

“好酒及色”的劉邦雖然很想在阿房宮住一住,享受一下美食、美色,但是終究還是忍住,住回了軍營。也正是因為這一舉動,范增斷定劉邦“其志不在小”,必將是項羽最大的競爭對手,因此才在“鴻門宴”上非殺死劉邦不可。

而劉邦讓出咸陽後,項羽是怎麼做的呢?

“……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高下立判!

此處,一則題外話向大家交待一下。

據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研究,他認為,劉邦入咸陽後,蕭何做了兩件他作為“後勤主管”的份內要事:第一,收集秦國戶籍資料(以便劉邦得天下後使用);第二,派專人守護阿房宮中秦始皇收集的大量書籍、文獻。

可惜,阿房宮被項羽這個武夫一把火給燒了。因此,南師認為,秦始皇並沒有“焚書”,他只是將一些他認為不宜流傳的書籍收藏在了阿房宮,真正焚書的是項羽。

2)

放棄咸陽而東歸

項羽佔領咸陽後,有人提出,咸陽是一個好地方,長期為秦國首都,更可以輻射中原,“可以霸”,應該定都於此。

這位楚霸王說了一句什麼話呢?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論出身,劉邦這樣想似乎倒還合情合理,這與項羽高貴的出身確實不相符。難怪此話一出,馬上就有大臣說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被項羽知道,立馬將言者扔進了油鍋。

這裡,兩個成語又與項羽密切相關:

衣錦夜行、沐猴而冠。

可惜都是貶義。

就這樣,項羽帶著在阿房宮蒐集的財寶、美女,一車車浩浩蕩蕩的回到了起家的地方彭城(今江蘇徐州),過起了屬於他的“貴族生活”。

而劉邦呢,正如上集所說,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野心,私底卻開始密謀天下。

二人的政治格局天壤之別!

2、劉邦能屈能伸,項羽匹夫之勇

作為一個“好酒及色”的小混混登場的歷史人物,劉邦的韌性極強,從他的行事風格來看,他雖沒有讀過《老子》,但是深得老子《道德經》的真諦:處處顯弱,從不示強。

一次,兩軍對壘,項羽在軍前架起油鍋,並將抓獲的劉邦父親捆綁在油鍋旁邊,對劉邦說:

“你要不認輸我就把你父親扔進油鍋給煮了!”

這事兒換做誰來恐怕都不好應對。

可劉邦舉重若輕、輕描淡寫就給化解了:

“我們同在懷王手下做事時,約為兄弟,戰場上也總是聯袂東突西進,互為首尾。因此,我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煮熟後可別忘了分我一勺肉羹……”

自負了得的項羽同劉邦比“無賴”那不是小巫見大巫龍王面前耍寶嗎?

項羽見此計不成,又對劉邦說:

“楚漢相爭已有年月,苦了將士、慘了百姓,乾脆我倆單挑定輸贏吧!”

難怪一說到項羽,韓信就是這麼四個字“匹夫之勇”!

劉邦一聽:

“你要單打獨鬥,那我只有溜之大吉……”

說完,拍馬便往自己軍中逃去。

項羽隨即彎弓搭箭,一箭射向劉邦,正中劉邦後胸。劉邦隨即彎腰扶住腳跟,並大叫道:

“媽的,射到老子腳了!”

這就是成語“射胸捫足”的出處。怕影響自己軍隊的軍心、反而鼓舞了項羽軍隊計程車氣,故意說射到自己的腳。

這可是瞬間的突發事件,劉邦的反應完全也是一種出於本能的反應,足見劉邦骨髓裡蘊含的大智慧,這是項羽無法相比的。

再說楚漢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當項羽已經處在四面楚歌境地時,作戰間隙,項羽對自己做了總結:征戰8年,作戰無數,幾乎從未吃過敗仗,同劉邦打了五十來仗,大戰役從未敗過,但是如果就是這一仗就要徹底定輸贏,那就是“天亡我也”,而非自己不能戰。

於是再次披堅執銳,告訴殘存的將士:

“你們看著,看我是怎樣拼殺、如何痛宰這幫崽子的……”

是,你很能拼殺,可是你是統帥、是主心骨、更是精神支柱,你這樣不要命的顯示自己個人的勇猛,哪怕你殺了對方一千一萬,那不也累都把你累死了,又有什麼用呢?

典型的匹夫之勇,也是讓韓信最看不起的地方。

3、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小

上集我們提到,劉邦為了戰略上的勝利,是非常捨得的:準備圍殲項羽時,韓信你不是要“假齊王嗎”,我封你真齊王;彭越你要哪塊地、想在哪裡做王就直接告訴我,完全滿足你;給陳平四萬兩黃金賄賂、瓦解項羽部下,隨便你怎麼花,我不管不問,你也不用填單據報銷;當面被酈食其罵了,立馬笑嘻嘻待為上賓……

這些,都是大氣度。

而項羽呢?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困在關中後,張良告辭。因為張良是韓王韓成的人,當初因為韓王看好劉邦,就把張良“借”給劉邦使用。秦國已滅,因此張良此時得回到韓王身邊。

可就是因為這麼一個事,項羽在封諸侯時倒也封了韓王,可是不讓他“之國”(到自己的地盤當王),而是困留在彭城。那這個王還是一個王嗎?不僅如此,最後還找一個機會把韓王殺了。這徹底激怒了張良,張良隨即奔赴劉邦,死心塌地的輔佐劉邦,與項羽為敵。

4、劉邦心狠手辣,項羽濫殺無辜

項羽有一個很不好的毛病,喜歡“坑人”“屠城”。我數了一下《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明確記述他坑殺降軍和屠城各有三處。坑殺得最多的一次就是秦將章邯率領投降的20萬秦軍,屠城最厲害的一次就是秦國首都咸陽。既然是“屠城”,那就不是隻殺軍人,見誰殺誰,名副其實的姦淫擄掠。

如此濫殺無辜,豈有善報?

劉邦從來沒幹過這樣的事。

但是劉邦確實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角色。不過他的殺戮完全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比如殺彭越、誅韓信這樣的重要角色。按照我們普通人的觀點,這兩個人確實也死得有些冤枉,但是在劉邦眼裡為了他劉家的大漢江山,這兩個居功至偉的異姓王爺必須死。我們很難說這種“心狠手辣”對與不對,站在劉邦帝王角色來講,或許他就是對的。

就似後來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劉啟在想方設法殺周亞夫前問以太子身份監國的漢武帝劉徹的一句話:

“你鎮得住他嗎?”

(名將周勃之子周亞夫因平定“七國之亂”而擔任漢朝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一職,因居功自傲又飛揚跋扈被稱為“跋扈將軍”。)

在“殺人”這塊,項羽有一個很奇怪的性格特質,那就是喜歡“群體性殺人”,而且殺人不眨眼,前面的“坑殺”也好,“屠城”也罷,都是如此。但是他極少因為某一件事情而殺一個人,比如戰場上殺死與他情同父子的叔父項梁的章邯他不僅沒有殺,還給封了王。這又與劉邦有很大的不同。

筆者很想搞明白其中原因,正在收集各方面史料。

03

四首詩的品味

其一: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項羽與劉邦決戰前的“絕命詩”,讀起來頗為悲愴,也是項羽一生性格的寫照:兒女情長、將失敗的責任歸為天意。

縱橫馳騁八年有餘,英勇無敵,可最後連自己最親密的寶馬和愛人都保不住了……。

虞姬也很悲傷,眼含熱淚,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身亡,好不悲壯!

其二: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戰敗項羽大致一統華夏後,內亂頻仍,在這首詩創作的前幾年,新建的漢帝國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

這首詩是他親自率兵剷除能征善戰的英布叛亂後,借道回家鄉與鄉族同宴時寫的。表露了其南征北戰一統華夏和連年平亂的不易,同時對北方匈奴的虎視眈眈心存憂慮。

沒有項羽的豪氣干雲,但是處處顯露著大格局。

因此,項羽雖出身高貴,但在精神境界上完全與“好酒及色”“小混混”出身的劉邦不在一個段位,這也頗值得我們後人玩味,“時勢造英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不欺人也。

如果沒有當時的“時勢”,如果劉邦沒能順勢而起,恐怕劉邦一生也就是一個酒色之徒。

故而,一個人的造化,一定是在場景中展現。

其三:題烏江亭(唐·杜牧 )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是杜牧遊歷烏江亭,緬懷項羽而做的一首詩,意思很簡單,詩人認為項羽在可以渡江而逃的情形下不該自盡,而是應該忍辱負重保住性命,回到江東後如果能真正汲取失敗的教訓,以江東天時地利人和為憑藉,東山再起,重新與劉邦一較高下也為未可知。

這是一種對項羽理性的審美,我想很多男性同筆者一樣都贊同杜牧此觀點。可惜,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輸不起”,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

其四: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作于靖康之亂後,其時,金人南下,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而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出任建康知府時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國恥和家恥令李清照深感悲憤,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寫下了此詩。

拋開李清照的隱喻不提,這是女性愛慕英雄的典型審美。因此,項羽絕對是多數女性心目中的完美英雄——大戰將至,明知即將赴死,但是在死前還能與愛人“對酒當歌”抒發對女人的愛和不捨,這,是讓女人心醉和神往的。故而,項羽的英雄氣概、兒女情長、貴族做派幾乎符合了所有女性的審美情趣,但卻不符合他渴望的歷史定位,故而最終被歷史拋棄。

劉項二人都是大英雄,一個悲壯一個豐滿,一個是“力量型”的本色英雄,一個是“時勢型”人文英雄。悲天憫人是人之常情,因此歷史上對失敗者項羽更多充滿了同情,而對勝利者劉邦則多了幾分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