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道德經》中最後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一個明哲保身方法

《道德經》第九章最後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告訴我們一個明哲保身的方法,歷史上很多大智慧的人應用這個方法,才沒有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而功成身退,是功德圓滿的最佳方式,也是自我保全的最好法寶。功成身退,天道如此,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地做到的人可並不多。

其實,功成身退是一種前瞻性的智慧,以及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與預測。古往今來,建功立業之後,坐享天下是大多數成功者的宏願,而功成身退者卻微乎其。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bai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諡號文成侯。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就這樣的一位大功臣,卻能夠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後,選擇功成身退。

張良的功成身退不僅體現了張良的胸襟,也顯示了他善於審時度勢的睿智。因為張良看到了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深地明白了“絞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張良和韓信二人恰恰是一個對比,張良因急流勇退成為盛極之世的良臣,風采煥然,為後世表率。而韓信卻因為他不能審視奪度,該進不進,該退不退。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

呂后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后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后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槌,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總之,生活中我們要準確把握時機,適時進退是非常重要的,該退時一定要退,須知,得失就在一念之間。因為建功雖然很困難,但是成功以後如何去對待,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老子勸人們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那樣才能保全天年。然而那些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的人,結果只會是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