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秦國時期的銅戈是怎麼被發現的?秦國時期的銅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1982年,天津市文物管理所的一名文物學者,在廢品站裡“淘寶”時,發現了一把殘破不堪的銅戈。

出於文物工作者特有的敏感,他將銅戈拿在手上仔細觀摩;突然間,在已經鏽跡斑斑的銅戈表面,這位學者發現了幾個細如髮絲的銘文。

我們知道,青銅器上一旦出現銘文,那麼它的價值必然成倍增長——如獲至寶的文物學者,立刻把這把銅戈拿回文物所進行鑑定。

後來,經多名專家學者考證論斷:這把銅戈為戰國時期秦國所造,上面的銘文共有十七個字:

十七年,丞相啟、狀造

郃陽嘉,丞兼,庫(?),工邪。

再後來,經過歷史學家田鳳嶺、陳雍先生的進一步考證,這裡的“十七年”,應當為秦王政十七年。

我們都知道,在始皇帝時期,我們的“國家制造”已經開始實行“終身負責制”——按照秦國法律規定,在修建、製造某一項工程、器物時,必須要做上面刻上工匠、監工等人的名字,以便將來出現問題時,按照銘文,追究責任。

所以,這把銅戈上的銘文大致可以翻譯為:

這把銅戈鑄造於秦王嬴政十七年,當時的兵工生產總負責是丞相啟與丞相

隗(wěi)狀

,質量監督負責人是當時的郃陽縣

(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縣丞:嘉

(人名),

銅戈鑄造好以後的庫存保管員是?

(缺失)

,而具體的鑄造工匠則是:邪

(人名)。

在這裡,讓我們首先感謝天津市文物工作者——正是由於他的心細如髮,才將一件險些融化的珍貴文物,從“鬼門關”搶救出來;

然後,讓我們再次感謝大秦帝國所實施的“國家制造終身負責制”,感謝這十七個銘文;

因為,正是有了它們的發現,才給我們揭開了一段千年謎題。

原來,根據史書記載,在始皇帝37年的帝王生涯中,一共有5人榮任大秦國相,他們分別是:呂不韋、昌平君、隗狀、王綰和李斯。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呂不韋、隗狀、王綰、李斯這四位大秦丞相,小編都清楚地寫下了他們的姓名,可是唯獨那個昌平君,小編卻用封號代替。

首先宣告一下,並不是小編偷懶沒有寫,而是史書中對於這個昌平君到底是誰,一直沒有答案。

按照時間推斷,昌平君出任大秦國相的時間,正是始皇帝躊躇滿志開始一統天下之時。

按理來說,在那樣的一份豐功偉業中,史書中關於堂堂的大秦國相的記載,絕不可能簡陋到連名字都沒有。

可事實上,關於這個昌平君到底姓甚名誰,史書卻是真的一點記載都沒有。

史書中關於他生平,簡直是“一筆帶過”:

(公元前237年)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史記·始皇帝本紀》

從此以後,秦史中就再也沒有任何關於大秦丞相昌平君的記載了——很明顯,是有人刻意刪去了史書中關於他的一切。

那麼,這個曾經和始皇帝一起統一天下的大秦相國昌平君,到底是誰呢?

其實,不止是我們,早在唐代之時,就有人深究過這個問題。

當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讀到《史記·始皇帝本紀》長信侯嫪毐作亂的那一段時,也曾對這個昌平君到底是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經過多方考證,司馬貞在他的著作《史記索隱》中,對其作出如下注釋: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遷徙於郢,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

由於年代的久遠,我們已不能確切知道,司馬貞是如何考證的。

但是,如果司馬貞所說無誤的話,

那個被史書刻意隱藏的大秦相國(丞相啟)的人物生平,終於因為這戰國銅戈的發現,越來越清晰了。

前面我們說了,始皇帝在位期間一共有五位丞相,除了呂不韋、王綰、李斯之外,還有一個是隗(wěi)狀、另一個被稱為昌平君。

1982年天津市文物館所發現的秦國銅戈上銘文(

丞相啟、狀

)則明確說明了,排在丞相隗(wěi)狀之前的,是一個叫作“啟”的丞相。聯絡上下,我們基本可以確定:

這個啟,就是我們一直在找的昌平君

而司馬貞先生又說了,這個昌平君是楚國公子(戰國時期只有王族,才可以成為公子),那麼,這個昌平君的姓氏也就有了——同楚國王族一樣,熊姓羋氏。

所以,結合司馬貞的考證,關於昌平君的生平,大概可以概括如下:

昌平君,羋啟,楚國公子,曾經擔任大秦國相,後來被始皇帝封於郢都地區

(楚國故都)

,再後來又被楚國大將項燕立為楚王

(反秦了)

事情到了這裡似乎是找到答案了——曾經的大秦丞相,竟然反秦自立,這讓始皇帝的面子往哪裡方?也難怪秦國的史官會刻意刪去關於他的記載了。

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在始皇帝時期,秦國內部的叛亂遠不止一起,比如上文提到了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亂,還有秦王政八年發生的成蛟作亂。

關於嫪毐與始皇帝的母親趙姬的愛情故事,大家都一定有所耳聞,小編在這裡就不在贅言了;而那個成蛟更是始皇帝的弟弟。

也就是說,如果單論謀反者本人的身份,以及他背後的宮廷秘聞,給始皇帝帶來的負面影響,身為大秦丞相的楚國公子羋啟造反這件事,顯然還沒有嚴重到,讓始皇帝刻意命令史官刪去他的記載的地步。

即,昌平君謀反的的背後還有故事;而史學家們並沒有放棄尋找真相!

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的史料支撐,所以,關於始皇帝為什麼要刪去昌平君所有記載的原因,只能做出如下推斷: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4年),已經滅掉了韓趙魏燕的大秦國,迎來了一次不小的叛亂——(韓國)新鄭人民起義。

雖然叛亂很快被平定,但是此次叛亂的發生,讓始皇帝不得不重新思考“已經統一地區的人心問題了”——單純靠武力征服肯定是不行的,還要實行民族政策。

於是,當時的大秦國相昌平君羋啟,就被始皇帝冊封到了,早已經被秦國佔領楚國的故都郢都(下圖所標郢陳)地區安撫人心、做統戰工作(因為郢都處於天下中心的位置,所以此舉對於始皇帝的統一大業來說意義非凡)。

可是,秦國的統一程序並沒有因此一帆風順 反而平田波折——在昌平君被封於郢都後不久,就發生了很多歷史愛好者都熟悉的李信率20萬秦軍滅楚,卻全軍覆沒的故事。

在以前,大家都在嘲笑李信是另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秦國趙括。

可是,如果我們稍微分析一下李信的作戰計劃就會發現,也許事情並沒有表面那麼簡單。

本來李信帶領的20萬大軍兵分兩路進攻楚國,非常順利(藍色實線),可謂勝利在望;

可是,突然間李信做出了一個無厘頭的舉動——勢如破竹的李信大軍,突然間掉頭直撲郢都地區,最終被楚軍反追上來的楚軍圍剿,全軍覆沒。

那麼,李信為什麼會突然間做出這麼一個無厘頭的舉動呢?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已經猜到了——

昌平君羋啟,在郢都地區造反了

。想來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以前秦軍滅的是其他國家,這場滅的確實羋啟的母國——楚國。

可是,昌平君此舉確認始皇帝丟了大臉了——本來讓你去做統戰工作的,沒想到你竟然反水了。

也就是說,正是昌平君的突然反水,直接造成了20萬秦軍的死亡,而始皇帝的用人不當要負主要責任,這個面子丟得太大了!

而且,還不至於此,種種跡象表明:這個曾經的大秦國相、昌平君羋啟,與中國第一任皇后、始皇帝的正妻、公子扶蘇的母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在初中課本中的一篇文章《史記·陳涉世家》。

當時,大家讀到陳勝、吳廣的起義口號“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時,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陳、吳廣號稱“張楚”,所以,他們打出楚國大將項燕的名號很正常,可是扶蘇是秦國公子啊!為什麼陳勝要把他和項燕聯絡在一起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

(從羋八子以後,秦國後族大部分都是楚國人),

而且非常有可能和曾經的大秦相國楚國人羋啟有著血緣關係。

所以

在昌平君突然造反,害得20萬秦軍全軍覆沒之後,始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更為了保護自己中意的接班人扶蘇,就只能將與扶蘇有關係的楚國人昌平君、還有大秦皇后的資訊全部抹去了!

當然,這一切只是推測,而真相究竟是什麼,只能期待確切的史料出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