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趙匡胤黃袍加身,為什麼會成為宋太祖的驕傲心理?他是怎麼做到的?

北宋著名的軍事戰役有兩場,一個是著名的陳橋兵變,讓宋太祖趙匡胤不費一兵一卒,不流一血一汗,成功的黃袍加身。另一個戰役就是高粱河之戰,是宋太祖吃的大遼的一場敗戰,也是他繼陳橋兵變的高光時刻後,吃的第一場大敗仗……

這樣看來,宋太祖的人生真是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成敗各論。先簡單的說一下陳橋兵變,因為這場戰役給了宋太祖一種驕傲的心理,可以說一定程度上預兆了他高粱河戰役的失敗。

趙匡胤黃袍加身

01

太尉封天子,陳橋黃袍加身

趙匡胤出身於北周的軍事家庭,他拜官全國的軍事太尉,相當於現代的總司令官,

不但掌握京城兵馬,也擁有全國兵馬的調任權。

當時中國的情況非常混亂,五代十國可以說是中國除了春秋戰國時代之外,最亂的一個朝代了。

當時北周勢力很小,國家的掌權者是一個太后一個幼主。國力甚弱的北周,突然被北漢圍攻。這下到了趙匡胤大展身手的時候了,他一方面安頓好京城的兵馬,保護首都,一方面帶兵前去迎戰。

在陳橋這個地方,眾將士看到了太尉大人的帝王之勢,跑到營帳裡硬是給他加了一件黃袍,說國無強主,才會遭遇外敵進攻,願尊趙太尉為天子!就這麼著,趙匡胤稀裡糊塗成了開國皇帝。後來解了兵圍,回到京城跟太后訴苦,說這也不是我願意的,都是眾將士推崇的。太后一看也沒辦法,就退位了,趙匡胤於是不費一兵一卒,成了北宋皇帝。

北宋疆域圖

02

宋遼對峙,宋朝開戰

趙匡胤建國後,逐漸消滅了一些周邊的小國勢力,但是他最大的敵人,是來自北方的大遼國。兩方面一直都在相互的虎視眈眈,一張硬戰勢在必行。

據《宋史·卷四 本紀第四:太宗一》記載:

"四年春正月丁亥,命太子中允張洎、著作佐郎句中正使高麗,告以北伐。遣官分督諸州軍儲輸太原行營。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這宋史的記載,就是記錄著宋遼第一場戰爭中,宋國調兵遣將的過程。當時宋太祖調遣了兩支軍隊。一支軍隊作為先遣部隊,從當時的太原出發,進行北伐。另一隻是皇帝的御駕親征部隊,從鎮洲出發。兩支部隊從不同的方向,對大遼進行包抄。

皇帝的御駕親征軍隊很快便因為輕敵吃了第一場敗仗,但是損失情況不是很嚴重。於是趙匡胤便帶著部隊來到了清沙河附近。整頓軍馬後,士氣重振,一路上披荊斬棘,連勝到幽州。

高粱河地理位置

但是趙匡胤沒想到,幽州成了他一個難以拔掉的據點。因為長時間的驅車策馬,行軍部隊非常疲憊,到了幽州其實軍隊力量已經非常微弱了。

趙匡胤一心想著長驅直入,卻沒有做好後勤的修養供給,導致整個軍隊到了強弩之末。正在幽州休息的空間,遼國掌握了時機,前來攻打宋軍,雙方在高粱河開戰。

可想而知,宋軍以疲憊之軀,抵抗韜光養晦的大遼部隊,勝算是多麼渺小。

很快宋軍吃了敗仗,而且是很嚴重的失敗,死傷了10000多軍士。趙匡胤一看苗頭不對,只好往回國的路線撤退。

宋軍軍營內畫像

然而趙匡胤並不甘心,一邊撤退一邊想著如何反敗為勝。但是此時宋軍計程車氣很低迷。趙匡胤想起了另外一支先遣部隊,於是等待和對方的會師,然後再次出擊。可是倒黴的是,先遣部隊在敗軍混亂之局中,想要立他人為王。

趙匡胤一看內院起火了,再打下去一定是連命都保不住了,於是迅速地搬師回朝。這場高粱河之戰,成為趙匡胤的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

03

結語

其實縱觀整個高粱河之戰,我們似乎看到了拿破崙的影子。拿破崙作為常勝將軍,在攻打沙俄之前,也是一場敗績都沒有。於是略顯膨脹的拿破崙,帶著軍隊長征遠北的沙俄,也是因為長期行軍,後勁不足,最終被沙俄硬生生耗敗了。當初宋太祖想要收回的燕雲十六州故地,就相當於拿破崙眼中的沙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從這場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出,長驅直入的戰役,很容易耗費軍力,如果沒有精良的準備和部署,途中很容易出現變數。而面對敵軍的敵情,也需要盡數掌握,包括對方的部署情報、地理、天氣情況,都要一一摸清,才能為長期戰役打好基石。

參考文獻:《宋史·卷四 本紀第四:太宗一》

《宋史通俗演義》

《實事求是說帝王-宋太祖趙匡胤》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由盈曼浩天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