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首先稱霸的魏國,為何沒有統一中國,是國君不行麼?

說起春秋戰國,最有名的變法有三個,分別是魏國的李鋰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以及最為成功的商鞅變法。這三人都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變法措施和政策都是相當的成熟。那為何最先變法圖強的魏國沒能統一中國,反而讓秦國佔了便宜呢?是國君不行麼?

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最簡單的就是三個方面,即政治、軍事、經濟。這三個維度,可以在一定程度,顯示出一個國家的國力狀況。

首先,我們需要介紹一下魏國,魏國本不叫魏國,之前趙魏韓同屬於一個國家,是國家的一部分,這也就是當時最大的國家——晉國。但晉國任用客卿,客卿逐漸掌握了實權,王室的權利逐漸縮小,王室又沒有特別出眾的人,最終晉國的朝政為六個人把持。經過激烈的角逐,最後三家勝出。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晉國消亡,趙魏韓獲得了官方認可,自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三家分晉。

政治建設

透過地圖,我們可以發現,魏國的邊界線,來回曲折,跟每個國家都有接壤,北趙南韓,西邊戎秦,東邊又有齊楚。這種地勢,稍微不努力,很有可能沒有幾年,就要被滅掉的。

你必須盡力跟各個國家處好關係,不然魏國同任何一個國家交戰,都有可能被人從背後捅一刀,魏國也深知這一點,包括吳起,龐涓等著名將領,都為避免這種情況,做過努力,不幸的是都失敗了,這些我們放到軍事裡講。

真想孟子說的那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地理上的危機感,讓魏國人一刻也不敢懈怠,上至國君,下至百姓。

魏文侯是一個很有抱負的國君,以至於他一上臺,就任命李悝為相,在魏國舉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的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李悝(kuī)變法

1政治上

,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

2經濟上

,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3軍事上

這麼專業的事,還是給吳起一個面子吧,我就不做了。

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便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跟魏文侯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魏國舊貌換新顏,開始了他們的大國夢,當時的魏國,被周圍的小弟們眾星捧月的敬佩著。

軍事戰略

政治上領先改革的魏國,在軍事上也不慫,甚至中國的第一支特種部隊,也是魏國建立的——魏武卒。

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有多強呢?看看戰績就知道了,史書記載這支部隊“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剩餘幾戰也是不分勝負,可以說魏武卒無一敗績,你想想,這該是多麼強悍。

這一切的原因,只因在他們背後站了一個神一樣的男人——吳起。

根據《荀子》與《漢書》的記載,這支部隊的每一個步兵,必須具備穿重甲背重弩,半天內奔跑一百里的強大實力。

本身選出的就是精英,外加吳起極度嚴格的訓練,終於令這支部隊百鍊成鋼。成為了一支王者之師。

早在吳起鎮守西河的時候,魏武卒就迸發出強大的戰力,多次以少勝多,將驍勇善戰的秦軍一步步“碾”出西河要地,精彩撐起魏國的霸業。

著名的陽晉之戰,魏武卒更是以一敵十,以五萬軍隊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使的秦軍不敢東出,安靜了幾十年。

所以說魏國的軍事,還是相當強悍的。

經濟建設

經濟就更不用說了,魏國的地勢,不利於戰爭,但是卻大大的有利經濟發展,要知道四周都是大國,他們要想做生意,必須經過魏國,因此魏國的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魏國本就地大物博,物資充盈,也便利了來往的貿易。

而且由於李悝的變法,政治條件比較好,商業一度出現了繁榮的場面。

因此魏國在各國中是十分富裕的。

如此好的條件,為何就沒能統一中國呢?國君說:我也有難言之隱。

(一)周朝宗法制制約

當時中原各國,還是尊奉周天子是老大,即使三家分晉,也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只有周天子認可的,才是正確的,不然就是亂臣賊子,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是以三家分晉開篇,原因就是他以為周天子承認三家分晉,是錯誤的,違背了禮制,承認了亂賊的合法地位,認為周朝的衰落,就此開始了。

(二)軍事上的戰略失誤

魏國的地理位置,想要改變,就必須滅掉東南西北,任何一個國家,以此減輕戰爭負擔,和一旦失利,有後撤的機會,避免雙線作戰的危險,觀之當時,最簡單的就是滅秦,因為趙國跟韓國,打一個另外一個肯定會呼應,唇亡齒寒,趙韓要麼同時存在要麼先後滅亡,他們一定算的明白。而且攻打趙韓在禮制上也不合適,之前還是兄弟之國,轉眼就翻臉,容易讓周圍的大國反感,不利於外交。

另外趙韓在當時也不是軟柿子,聯合起來也有可能把魏國給滅了,但秦國就不同了,秦國跟中原諸國聯絡很少,又是蠻夷,土地還肥沃,不打白不打,打下來秦國,魏國的後方就有了保障,四戰之地,會有一定的改善。

如果魏國如此做,很有可能一統全國的。先進的軍事領導吳起,龐涓都立主先滅掉秦國,但都是無疾而終,因為每次魏國伐秦,各國都會從後邊給魏國來一下子,他們也不願魏國一家做大。

因此,歷代的魏國都把防止各國的入侵作為重點,戰略重心沒有放在吞併秦國上。

(三)國君

魏國的國君自魏文侯後,沒有特別有作為的,但憑藉著基業,魏國還是稱霸了百餘年。沒能統一戰爭,也有可能是魏國地處四戰之地,一直在防備各國,而且魏國沒有高大的山川,以及河流,因此不利於進行統一戰爭,一旦國力衰弱,很有可能就被滅掉,所以魏國也都不敢發動大規模戰爭,畢竟自己也只是七雄之一。

數百年後,秦國崛起,收復河西之地,由於魏國的指揮失當,魏武卒在此戰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幾乎被全殲,自此魏國一蹶不振。

後又經過齊魏的馬陵之戰,魏國永遠失去了爭霸的資格,逐漸被秦國所滅,退出來歷史舞臺。

那麼秦國為何能統一全國呢?客觀的說,這跟地理位置,也是有很大關係的,下期我們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