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沒有諸葛亮的輔佐,也能穩坐蜀漢皇位?

劉禪與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有點類似,齊桓得管仲而稱霸,用豎刁而身死。劉禪信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兩者基本都是任用賢臣、坐穩一方,任用奸佞,搞垮國家。

劉禪從207年出生到271年去世,如果劃分人生階段,簡單點可以看作三個時期:

207~234年,前諸葛亮時期。從出生到登基,再到諸葛亮逝世。

234~263年,後諸葛亮時期。從諸葛亮逝世到蜀國滅亡。

263~271年,安樂公時期。被移居到魏國洛陽,封安樂縣公度過餘生。

前諸葛亮時期

不少人認為劉禪扶不起,是任用奸佞黃皓、致使朝政敗壞、國力衰退,面對鄧艾偏師偷渡陰平,沒有力戰守城,而選擇投降,以“昏庸”定義劉禪的一生。

其實縱觀劉禪一生,“平庸”一詞更貼合一些。前諸葛亮時期,他像吉祥物、循規蹈矩,國家政事鹹決於亮,看似沒有實權,實則沒有太大主見、乾脆放權。

登基之前,劉禪都是被安排的物件,劉備遺詔敕令劉禪多讀書修德,可讀漢書、禮記,閒暇看看諸子、六韜、商君書。諸葛亮專門為其抄寫《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估計有他的註解釋義。

劉禪讀了多少、學得如何?不得而知。他不像曹操一樣,對文學兵法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和喜好。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少年,不能指望太多,就算劉備這個時候,也是外出遊學、結交地方豪傑,二十四歲才開始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建功。

面對夷陵新敗、損失慘重的蜀國,劉禪可能也清楚自己資質一般、年紀太輕,自己主政不一定能做到更好,所幸都接受劉備的託孤安排,事諸葛如父。史料記載上,這段期間,除了劉禪冊封張飛之女為皇后外,其他自己做的決定一條也沒有。

後諸葛亮時期

諸葛去世後,直到呂乂去世之前,劉禪還在正軌上運轉。看到公孫淵異動、司馬懿遠征後,他立刻下詔給蔣琬,說這是天賜良機,讓他整治行裝,統率各路軍隊屯駐在漢中,等待吳國的行動,與東吳構成掎角之勢,伺機進攻。這個戰略是劉禪自己的主意還是別人給的計謀無法確定,但能下這份詔書說明應該是認同此點。

在魏延、楊儀的火併中,他謹遵諸葛亮的遺囑,並加以考察培養。234年先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235年加大將軍、再於238年加大將軍,蔣琬的掌權並非一蹴而就,劉禪分階段考察賦予軍政大權,使內部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夏侯霸逃入蜀漢,雖不知是何人派人前去迎接,但劉禪召見夏侯霸時,一句“非先人手刃”撇開仇恨,再用兒子是“夏侯氏之甥”拉進關係,防止夏侯霸遷怒於他。可以看到劉禪的表現並太傻,簡單的戰略思路、權力平衡和甩鍋話語,倒也符合諸葛亮“天資仁敏”的評價。

只是“四相”、呂乂接連去世後,劉禪才開始放飛自我、追求享樂,面對勸諫也不聽從。258年,陳祗死後黃皓開始專權,劉禪經常外出遊玩,沉醉於聲色之中,逐漸變得昏聵。

整整五年,終於在263年把蜀國徹底玩完,劉禪的轉變正如齊桓公和管仲的對話所言,“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復以小人參之,害霸”,關鍵是親近了小人。

要說阿斗能扶不?當然能,否則劉禪大可在“四相”期間折騰奪權,特別是諸葛亮死後的權力真空期。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蔣琬死後,劉禪逐步把軍權和行政權分屬姜維和費禕,但並沒有破壞諸葛亮創立的政治格局,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依舊掌握大權,劉禪在二線充當吉祥物。

劉禪可以說有自知之明,正如齊桓公知道自己喜歡

畋獵

、愛好美人的短板一樣,劉禪知道自己能力不足,索性信任臣下放手去幹就是。要是諸葛亮或者姜維北伐成功,劉禪大機率會被塑造一代明君。

君道無為、臣道有為

劉禪的前期作為有些暗合道家所說的“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管理模式,即君王統攝臣下、不強行干預臣下的職責範圍內的事情,不因懷疑而掣肘、替代,給予充分的信任,那麼臣下各負其責,有望處理好政務的事情,從而達到國治、天下平的目標。

這種管理模式齊桓公那也有所體現,在“桓管五傑”等一批人的努力下,齊桓公成就霸主地位。劉禪也是如此,對諸葛亮及他推薦的一批賢臣都給予了發揮才能的舞臺,穩坐江山。

這種模式要運轉,小王認為有兩個前提:一是君王任賢用能、遠離小人,二是臣下忠臣義士、比較團結。

像魏國司馬氏取代曹氏,以權欺君,繼而禪代;吳國孫和、孫霸兩宮黨爭,內鬥不斷。魏吳的情形顯然就無法運轉,唯獨劉禪初中期運轉正常。

董允呂乂死後,陳祗還能將朝堂文臣與軍隊緊密統籌起來、支援姜維北伐;陳祗死後,繼任者諸葛瞻、董厥反戰,意圖廢姜維、立閻宇,加上黃皓專權,又想除黃皓,內部矛盾加劇。

“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模式運轉在此刻遇到了阻礙,不過劉禪始終只是中人之姿、沒有宏才大略,無法調和內部關係。姜維奏疏殺黃皓,劉禪和稀泥讓其不要在意;諸葛瞻、黃皓等人想收姜維兵權,劉禪也沒動手,讓姜維在沓中種麥;後來姜維上表劉禪注意防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可在黃皓的攛掇下,劉禪沒當回事,才有了鄧艾偷渡陰平一事。

所以,鮮花認為劉禪確實是沒有卓越的才能,也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只是比較有自知之名。正如陳壽所言“素絲無常,唯所染之”,劉禪能成什麼樣,全靠手下的影響。諸葛亮死後,劉禪還沒有親近小人,而是繼續任用賢臣,讓“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管理模式持續運轉,才保住皇位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