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甘龍為什麼會反對商鞅變法?秦孝公為什麼要對甘龍進行四面楚歌

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命運,秦國從西部邊陲一垂暮之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商鞅變法並不是如想象中那樣的順利,雖然商鞅的背後有秦孝公鼎力的支援,但是在秦國內部,反對商鞅變法的人卻大有人在,其中在秦國樹大根深的甘龍就是反對最為激烈的一個。

當秦孝公剛一說出要在秦國實施變法的時候,甘龍就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反對,他在秦國資歷老、勢力大,背後有著龐大的貴族集團支援,他反對變法,秦孝公都感到頭疼。

面對秦孝公變法的提議,甘龍說道:“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賢明的君主不會強行去改變人民已經形成了很多年的生活習慣而對他們進行新的教化,聰明的人絕對不會去修改已經運行了很多年的國家制度,對人民的教化,只要在順應他們的基礎上進行才可以,國家的制度既然已經運行了很多年,就說明有著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只有沿襲已經執行的制度才能將國家治理好,讓官吏能夠更好地管理國家,讓人民能夠更好的生活。

鑑於甘龍當時在秦國政壇的地位,他這麼一說話,等於就給這次事件定了性,這個法不能變,你嬴渠梁雖然是秦國國王,但你剛上任沒幾天,對秦國的歷史才知道多少?我老甘龍追隨賢王征戰多年,什麼樣的風浪沒見過,讓一個外人煽乎幾句就想變祖宗的法,你真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

面對甘龍的咄咄逼人,商鞅自然也不是吃乾飯的,面對甘龍的威脅絲毫不懼,他說道:“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商鞅的話翻譯成咱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你甘龍說的這話,真的是給你掉分,我都不敢相信這樣的話是從你這樣一位在秦國德高望重的政治家的口中說出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真的會認為這些話是從一個凡夫俗子的口中說出來的,何其的沒有見地,簡直就是等級非常低的一種說法。資質平庸的人,他們往往都是安於成法的,他們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無條件接受現狀,就好像那些鑽在書本里的書呆子一樣,只能根據書本上說的條條框框去做事,絲毫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人是沒有前途的。這樣的人,只能做個奉公守法的好百姓,如果真的讓他們來管理國家,那國家一定被他們管得一塌糊塗。難道大家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情嗎?夏商周三個朝代的禮法並不相同,但絲毫不會影響他們統一天下,之前的五個霸主他們國家的法度並不一致,但他們都崛起而稱霸於諸侯。所以法是用來振興國家的,而不是拿來束縛人的,聰明的人會不斷改進法度,讓其更加適應國家的發展只有不聰明的人才會墨守成規,讓已經不合時宜的律法所束縛,讓國家喪失國家發展的可能。所以現在,賢明的君王肯定要更換掉不適合國家發展的律法,而不是像那些不為國家著想的人那樣,拘於過去的舊法,食古不化。”

商鞅這話說得很重了,他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變法是為了讓秦國更好,變不變法,決定著秦國發展的前途,而不能代表變法之人是不是聖人,意味鮮明地告訴甘龍不要對秦孝公做道德綁架,變法是為了國家,不要那些虛名來束縛別人,倒是你甘龍,為了自己的私利阻撓變法,不知是何居心。

商鞅與甘龍的這次對決,在史書上只有區區兩句話,但其蘊藏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的,面對甘龍,初來乍到的商鞅絲毫不懼,從容應對,而甘龍為了維護他所代表的就奴隸主的利益,也是開門見山,表明自己的立場,秦國的變法從一開始就是劍拔弩張,這也為商鞅後來個人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遭到商鞅劈頭蓋臉一頓批評後,老甘龍也沒有再說話,一旁生悶氣去了,他明白商鞅背後有秦孝公,現在撕破臉,日後就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對於他這樣的老狐狸而言,這個道理自然是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