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三千越甲真的能吞吳?勾踐花了19年,用了5萬大軍才滅了吳國

越王勾踐這傢伙太不厚道了,當初越國鬧饑荒,吳王夫差借了一大筆糧食給他們度過災年。結果等到越國豐收後,就還了一大筆糧食回去。

夫差讓人檢查了一下,發現越國這批糧食質量相當高。於是夫差就讓人留下一部分做明年的種子。結果第二年吳國拿這些種子種糧食,顆粒無收!

為啥?因為越王勾踐在還糧食的時候,偷摸地把這些糧食給蒸熟了,外表上看不出來,可實際上種子已經沒啥用了。

吳王夫差還傻兮兮地認為,這批種子是水土不服,結果當年吳國大災,從上到下都沒飯吃,不僅餓死了一堆人,而且還導致軍心渙散。越王勾踐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在這個時候帶兵滅了吳國。

所以說,三千越甲可吞吳,那只是科幻小說的一種表現手法,真正要想吞吳,必然要採取各種手段,以上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一、反間計,屢試不爽。

自古以來,反間計就是屢試不爽的一種計策。以至於很多人明知道上當了,都會選擇視而不見。勾踐為了達到復仇的目的,當然也不會放過這種無解的計謀。

早年吳王闔閭帶兵來攻打越國,結果被勾踐一頓揍,最後死在了戰場上。闔閭的兒子夫差上臺以後,立志為父親報仇,將越王勾踐擊敗並且俘虜了。

從此勾踐便跑到吳國做了奴隸,這下子有好戲看了,勾踐為了生存,的確是拼了。什麼事兒都幹,睡草棚、餵馬,甚至品嚐夫差的糞便。

這一套流程走了三年以後,夫差覺得自己的兒子都比不上勾踐孝順,所以就把勾踐給放回去了。你要是勾踐,你也忍不住想要報仇,雖然是你先殺了人家老爹,可每個人都只會記住自己的仇恨,從來不管仇恨的來源在哪兒。

勾踐回去以後,不斷給夫差送錢送糧送美女,尤其是送美女,徹底將夫差給征服了。時機成熟以後,勾踐的反間計便起作用了。

勾踐給吳國太宰伯嚭送了一堆金銀財寶,徹底收買了伯嚭。

所以當伍子胥勸夫差別攻打齊國,先殺了勾踐時,伯嚭跑來告訴夫差:伍子胥這哥們打算依靠齊國反叛吳國!

夫差本來就嫌伍子胥這傢伙太煩,所以聽信了伯嚭的話,送了伍子胥一把寶劍,讓他自盡了。勾踐的反間計成功了,同時又麻醉了吳王夫差,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此消彼長,消耗吳國實力,增強自身力量。

勾踐真會玩,他為了消耗吳國,可謂是窮盡所有的力量。但凡能想到的辦法,幾乎都被他想到了。最關鍵的是,還不會引起夫差的懷疑。

勾踐在越國搞了一堆上好的木材,將這些木材無償地送給吳國。為啥?因為吳國有了木材以後,就會想到大興土木。

大興土木消耗大量吳國的人工和財富,這麼一來吳國的實力就被削弱了。而勾踐自己呢?依舊住著茅草棚,沒有滅掉吳國之前,勾踐是不會有任何享受的想法的。

此外勾踐又從吳國那兒大量購買糧食,這麼一來吳國本身的儲備糧就不夠了。吳國仗著每年豐收,壓根就不怕,結果從越國搞來的種子,居然都是被蒸熟的。

對於自己國內,勾踐則採取了各種增強措施。

比如說鼓勵生育,家裡生孩子,都有官方接生婆照料,生了3胎的家庭,朝廷還免費派遣保姆到你家照顧。生男孩生女孩,都能夠得到朝廷的獎勵,這下子大家生孩子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沒事兒就在家造娃。

對於軍隊訓練,勾踐也十分上心。他不斷給士兵們灌輸國仇家恨的思想,使得每個士兵都義憤填膺,恨不得把吳國給吃了。這個時候的越國,真可謂是虎狼之師。

勾踐被囚禁3年,放回國到開始伐吳,這期間用了7年時間,伐吳開始後,又花了9年時間,終於將吳國一舉消滅。

哪有什麼輕而易舉的成功?你覺得輕而易舉,那是因為人家不願意告訴你,他們背後的辛酸。

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時間,長達19年。

從勾踐被俘虜開始,越國人身上就揹負著一種恥辱。囚禁3年,回國發展7年,攻滅吳國花了9年,一共19年時間,一般人可等不及。

勾踐一邊採取消耗吳國的措施,一邊採取增強越國的措施,時間長了,效果自然能夠體現出來。最關鍵的一步終於來了。

越國要是正面跟吳國較量,哪怕花了19年時間,也未必能大獲全勝。為了保證戰爭的順利,勾踐必須要選最合適的機會。

當黃池會盟開始後,勾踐極力慫恿夫差前往會盟,爭奪霸主之位。夫差當時志得意滿,覺得都快20年時間了,勾踐早就臣服於自己了,所以沒有防備越國。

夫差帶著吳國精銳北上會盟,結果導致吳國內部空虛。勾踐的機會終於來了,勾踐帶著5萬人馬一舉擊敗了吳國境內的老弱病殘,並且誅殺了吳國太子。

夫差得知訊息以後,已經來不及了,再加上吳軍軍心不穩,所以再次被勾踐擊敗。自此夫差就不是勾踐的對手了。

我認為勾踐攻打吳國的同時,控制住了吳國大多數將士的家屬,使得征戰在外的吳國精銳壓根就沒心思和越國打仗,這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但是這種卑劣的手段,一般不會寫在史書裡。當年呂蒙之所以擊敗關羽的荊州兵,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總結:勾踐滅吳,絕不是偶然。

花了19年時間蟄伏,這樣的人活該可以獲勝。因為人生有多少個19年呢?這樣的博弈成本未免太高了。

勾踐滅吳以後,成為了春秋末期的霸主。同時也使得吳越兩地連成一片,文化、習俗也開始逐漸交融。所以我們現在看蘇南和浙北地區的文化,其實是相當接近的。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