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劉繼祖發善心,送給了朱元璋一塊自家的荒地葬父母,結局如何?

這是一個善有善報的故事,它提醒我們多做好事準沒有錯。

朱元璋在少年困苦時,遇到了兩位好人,劉繼祖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16歲那年,家鄉鳳陽乃至整個濠州都在鬧瘟疫和蝗災,不幸也隨之降臨到朱元璋家裡。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朱元璋的大哥、父親、母親相繼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

窮苦人家,就算死都是一項難題。人死要入土為安,可是朱元璋家裡連吃的都沒了,更別提有地安葬了。

無奈之下,朱元璋哥倆兒只能厚著臉皮去求地主劉德,希望劉德看在朱元璋一家多年來一直為劉德種地的份上,施捨一塊地安葬他的爹孃。

劉德沒管。

朱元璋後來回憶說,劉德不但不管,還把他們一頓打罵,趕了出去,“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一副醜惡嘴臉。

好在善良的人雖然少,但總還是有的。劉德的兄長劉繼祖,發善心給了朱元璋一塊地,朱元璋兄弟感激萬分,沒錢置辦棺槨,就用破衣服簡單包裹一下,草草安葬。

死了的人總算解決了,活著的人還是要吃飯的。兄弟倆被迫分開,各自為自己的肚皮想辦法。

一個16歲的孩子又能做什麼呢?於是,第二位好心人出現了。

是一個姓汪的大娘,是她給朱元璋出主意,出家當和尚,還能混口飯吃。不光出主意,還幫朱元璋準備了一份薄禮,送他去黃覺寺出家。

人在越是在不幸的時候,越能感受到善良的珍貴。這兩位貴人的恩情,讓朱元璋沒齒難忘。

歲月流轉多年,朱元璋南征北戰,幹掉了一個又一個對手,濠州也歸入了朱元璋的統治範圍,是時候回鄉告慰一下雙親的在天之靈了。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回鄉省墓,原來的小土包還在,朱元璋不願破壞山川靈氣,便只是壘土加固了一下。

重回故鄉,故鄉已是人口凋零,田地荒蕪。為了躲避戰禍,不少人都遠走他鄉,昔日的貴人也已經去世了,朱元璋宴請鄉里,找到了貴人的孩子,一個是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另一個是汪大娘的兒子汪文。

如今的朱元璋雖然還不是皇帝,但也已經是勝券在握了。古人講風水,朱元璋從一無是處到即將一統天下,很難說不是誤打誤撞給祖墳選了一個絕佳好地。

朱元璋不願意破壞山川靈氣,實際上就是不想破壞祖墳帶給他的運勢。

這麼好的祖墳自然要好好看守,朱元璋便把如此重任交給了劉英和汪文,另外還找了附近的二十幾戶人家,為他們重新安置,一起看守祖墳。

兩年後,朱元璋建國,派人又重新加固祖墳。

洪武七年六月,朱元璋正式設立皇陵祠祭署。汪文為署令,劉英為署丞,世襲。

世襲的意思就是,汪文和劉英兩家要世世代代為皇陵守陵了。

對於汪文和劉英兩人來說,是很榮耀的事。

因為一提起來,都知道兩家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恩人,而且守陵這個工作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免除徭役,只要守著這片皇陵,什麼都不用幹,朝廷養活你。

這在明初百廢待興時,絕對是個好差事。

這裡可以多提一句, 時間久了未必就是好差事了。

雖然說署令是皇陵祠祭署最大的官,後來叫奉祀,但也就只是從七品,按照朱元璋給百官定的工資標準,月薪是7石米。署丞是二把手,後來叫祀丞,從八品,月薪是6石米。

明初賞賜多,家裡人少怎樣都富裕,後面慢慢就緊巴了,榮耀感也沒有了,只剩差事了,又不能有其他經濟來源,難免就有了算計。

永樂年間,劉家的後代劉墉擅自砍伐皇陵樹木被下獄。成化年,劉家和汪家還就誰應該世襲奉祀,誰應該世襲,誰應該世襲祀丞而鬧到明憲宗朱見深那邊。

不管怎麼說,朱元璋把當年的恩情是報了。尤其是對劉繼祖,生前沒能獲得回報,死後朱元璋追封他為義惠侯,追封劉繼祖夫人為義惠侯夫人。

不過,這個侯爵位置可不是世襲的,只是單純的名譽贈送,表彰劉繼祖當年的善心。

可能就有人會問了,那個不願意給地的劉德後來怎麼樣了?

正史裡沒有交待劉德是否還活著,倒是有野史提到,說劉德還活著,朱元璋不但沒有打擊報復,反而賞賜給劉德30畝田地云云。

這樣說,大概是想跟善心的劉繼祖形成對比,只是劉繼祖追封時已經是洪武十一年了,距離朱元璋埋葬父母已經過去35年了,恐怕劉德早就死了。

如果說朱元璋賞賜劉德是在他第一次回鄉省墓的時候,那時戰亂還沒結束,到處都是荒地,想開墾多少都有,土地已經不是稀罕物了,用不著賞賜。

那時最缺的人和物資,所以朱元璋賞賜給老鄉和汪文劉英的也都是綺帛米粟。

所以關於劉德的說法應不太可信,純屬是為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而設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