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能多活幾年,唐朝也許會提前滅亡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新唐書·志第四十兵》。

唐朝後期,節度使勢力膨脹,藩鎮割據問題嚴重,“藩鎮”之所以強大的理由便在上面四句話當中。

君王的管理不利,早期制度的缺陷在唐代後期屢屢爆發出致命的問題,節度使的強大與中央軍的薄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地方與中央勢力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元素。

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擁有了可以敵對朝廷的力量。

加之唐玄宗沒有重用王忠嗣這一重要制約安祿山的大將,使得政權長期被安祿山虎視眈眈。不過唐朝滅亡真正的原因卻不止於此。

“藩鎮制度”埋下的隱患

唐朝的鼎盛時期眾人歷歷在目,因繼承了隋朝優秀的歷史文化,採用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建造京杭大運河等等,為唐朝的繁榮打下深厚基礎。

可其推行的“藩鎮制度”卻實為一個雞肋的存在。

藩鎮制度在唐朝前期起到了一定的軍事作用,保障外交事項的順利推行,而到了後期卻成為了難以解決的後患。

就如李泌所說:“假如當初封賞給安祿山的不是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之官,而是給他百里之國,也就不會謀反了。”

安祿山是何許人也?一位手握重權的平盧節度使,一個北方胡人,骨子裡信奉的是草原的法則。

在受到張守珪的重用和提拔後,安祿山從此搖身一變,成為了朝廷中人,他統領的部隊士兵個個驍勇善戰,以一敵百。

可是,他作為安史之亂統領的時間卻很短,自稱皇帝后,舉兵的第二年,竟然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掉了。

“安史之亂”的核心人物

“安史之亂”一共持續了七年的時間,由安祿山父子主導前3年,由史思明父子主導後4年。無獨有偶,這四人如同貪吃蛇一樣,除了兩大家族的黑吃黑以外,史思明也是被自己的兒子殺掉了。

這其中的血脈相殘與株連殺戮與歷朝歷代更新換代的模式相似,只是胡人們殘暴的性格加速了這樣的矛盾和利益相爭,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優勝劣汰”的生殺機制,造成了“安史之亂”內部的混亂。

安慶緒因為安祿山晚年暴躁且濫殺無辜的習慣,怕火水東流,為自保殺掉父親。

史思明在安慶緒不敵唐軍,眼看就被收復時,擊敗了李光弼,又攻陷洛陽,為了掌權殺掉了安慶緒。

史思明的死亡就更加戲劇化,正當他要進攻關中之時,史朝義發動兵變弒父自立。原因在於史思明偏愛幼子朝清,老是找史朝義的麻煩,並且揚言要在推翻唐政府時殺掉他。

誰該為失敗負責?

“殺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長安!”這句話是史思明的遺言,有人說,如果史思明能夠活下來,唐朝會失去152年的歷史。

以史思明的智謀才略或許真的可以做到。

只是在江山易主後,史朝義因為才能不受眾人的肯定,又被唐軍詔安了其手下的四個實力干將,導致其成為了孤家寡人,於“安史之亂”的第八年被剛剛投降唐軍的李懷仙捉拿,史朝義自殺。

很多人將腐敗的晚唐政治沒能被推翻歸咎於史思明父子,其實本質上來講,他一人的責任或者說是重要性並沒有那麼顯著。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很多人知曉安祿山的奇聞軼事卻不曾瞭解他對於燕軍的排程能力,若不是眼睛失明他如若可以親自上前線,將發揮更大的能力。

史思明雖智勇雙全,被唐玄宗誇獎大器晚成,卻在執政方面過於殘暴,放任手下無惡不作。

均是因二人的殘暴,過激的

權力爭奪

,導致大業未成,所有強將都已被內部所滅。

真正無法掌權的原因

政權的覆滅古往今來遵循著優勝劣汰的規律,胡人對於腐敗的唐朝政權而言,可以算得上是加速其滅亡的“有力武器”。

未曾想到,也是因為這種激烈的權力紛爭,導致“江山”還未打下,反叛軍內部紛爭已然開啟。這也註定著以安祿山率領的部隊,因其整體素質沒有達到統治階級所需而無法真正獨立起來。大家對此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