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周鄭交質:割的不是麥子,是天子的面子

“周鄭交質”是《古文觀止》的第二篇文章。全文225字,把周平王最後的倔強寫得活靈活現。除去最後一個“君子曰”的感慨外,講故事的部分只有91個字。

先看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開頭簡單一句話,可以理解為鄭武公、鄭莊公先後成為周平王的“卿士”(可以理解為執政大臣)。但背後的故事可不簡單。

鄭武公的爸爸鄭桓公是周幽王的心腹大臣,在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時,周幽王一同戰死了。而申侯發動戰爭的導火線是周幽王廢掉他和申後的太子姬宜臼(申侯的外甥,未來的周平王),立他和褒姒的孩子伯服為太子。從這個層面來說,等於是周平王推翻了周幽王的統治。那一朝天子一朝臣,還怎麼會用鄭桓公的兒子?

回到歷史中才能找到原因。當初鎬京被攻破、洗掠,周幽王戰死,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東周。他的叔叔餘臣在虢國被擁立為攜王,與平王形成“二王並立”局面。

眾諸侯看到了機遇,一定要護送平王東遷。其中就包括鄭武公,他和殺父仇人的同謀周平王做起了好朋友。平王也來者不拒,畢竟世事比人強,爭取更多的諸侯支援,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

鄭武公接替死去的父親,擔任了王室的卿士。利用這個身份,迅速向東擴大勢力範圍,滅掉了東虢國和鄶(讀快)國,為鄭國奠定了基本的地盤。這段可以展示出,“卿士”這個身份為鄭武公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後面鄭莊公如此重視這個身份。

平王東遷

“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理解統治者的行為最好的視角就是“強化王權”。權力是常數,鄭莊公權力大一點,那天子的權威自然是衰弱一點。那怎麼辦?安排另外一個與莊公實力差不多的“虢公”來和他打對臺戲,分享他的權力。天子就看他們“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

這裡插個歷史小知識:虢國是周幽王的死黨,幽王死後還擁立攜王與平王對抗。這個人是平王的“敵人”。同時,虢公(西虢國諸侯)是莊公的敵人,因為鄭國滅掉了東虢國。哪有對錯、哪有正義,在必要的時候就可以轉化為隊友。畢竟,政治的根本不是對抗,而是有條件的妥協啊。

這就引發了莊公的不滿。質問平王怎麼回事。“王曰無之”,不承認有這回事。“那你怎麼證明?”失去了鄭國的支援,周天子連面上的統治都維持不下去。“那我把我的太子送給你當人質”。春秋時,諸侯之間為了增進互信,經常互換人質。但周天子主動提出與諸侯“交質”,卻是歷史上頭一次。

周天子顏面掃地。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在位51年,算是長壽皇帝了。諡號“平”,“治而無眚(讀省)曰平”,治理了半個世紀,沒有建樹,沒有罪過。在鄭國做人質的王子姬狐在鄭莊公的護送下回到洛陽,但憂傷過度,很快就死了。隨後,平王的孫子姬林繼承王位,即周桓王。姬狐作為一名人質在歷史留名,但僅此而已。周桓王姬林是他的哥哥姬洩父的兒子。

而這時候的鄭莊公,剛在兩年前解決了他的弟弟叔段,把國家實力整合起來,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周平王去世之後,欺負桓王,到周王畿割王室的麥子!而且不是一次,而是兩次!

割的不是麥子,是周天子的面子啊。

從此,“周鄭交惡”。

“君子曰”這段總結陳詞,雖然寫得很美,但指導思想明顯老舊了。彼此信任、理解寬恕、行之以禮等指導思想固然是正確的,在當今時代也有借鑑價值。但正確不一定適用。

即將到來的大爭之世,需要的是富國強民之術,要的是兵馬錢謀。周天子已經無法靠“禮”來約束諸侯。春江水暖鴨先知,諸侯們也感受到了周王室的衰微,躍躍欲試,成為天下霸主。

只是這個時候,晉文侯剛剛得到黃河西岸與汾水流域的土地;秦襄公才由大夫上升為伯爵,準備帶領自家子弟去開疆拓土;齊國是齊僖公在位,多次與鄭國會盟,成為“小霸”;楚國是楚武王時期,不斷開疆拓土,國力快速上升,但被中原諸國看不起,被認為是“蠻夷”,最後僭越稱王。

晉、楚、秦、齊還在蓄力,這時候的主角是鄭國,是鄭莊公。

故事結束了,但歷史還在繼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周桓王不允許這樣一個鄭國的存在。他重用周公黑肩和虢公忌父,試圖重建周天子的權威,與鄭國開戰,結果卻並不如意,被箭射中了肩膀。由割麥子傷面子,到射肩膀傷裡子了。

從此,不再是禮樂征伐天子出。一個禮樂崩壞、諸侯兼併的空前亂世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