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道的解讀:老子生前最佩服的儒道註釋

我們華夏商道商學院的使命中有“弘華夏商道”,那麼“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我想透過儒家來講。

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說:為什麼要透過儒家來講,因為在中國,文化流派太多,宗派太多,搞不好就會陷入到一些神神鬼鬼的東西里。神神鬼鬼的東西非常非常吸引人,所以我經常給朋友這樣的建議:如果你學佛教、道教,那麼你也要學儒家。

儒家中正平和,實在,對治那些神神鬼鬼。如果你學儒家,那麼你就要學學西方的科學、哲學。如果只懂中國文化,就會陷入到不懂邏輯,不懂科學,不懂人類文明的問題中,甚至以文化之名來行反文明之事。文化它有可能恰恰是那些愚昧的、錯誤的東西。那些愚昧的、錯誤的東西恰恰是有致命的吸引力,如不其然的話就會被它給帶著走。

道,因受眾不同而各有註解

我們看看中國的儒釋道三家,比如說孔子的《論語》,是針對什麼樣的群體的呢?《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對話的記錄。它的弟子是什麼人?社會精英,所以《論語》是社會精英的一個記錄。如果你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讀《論語》讀不讀得懂?肯定讀不懂。

再比如說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讀不讀得懂?讀不懂。為什麼呢?老子世家都是當時周朝的圖書館的館長,到了他年老的時候他就騎著牛出函谷關,被函谷關的關長尹喜給留下來了,說你不能走啊,你要給我寫點什麼東西。老子說,好吧,那我就給你寫點東西,那就是《道德經》。

尹喜是什麼人呢?在道教裡面,尹喜是一個真人,他的境界水平是和老子差不多的。所以《道德經》是寫給同行的,針對的是同道中人。所以一般的社會精英也讀不懂《道德經》。

但是佛教不同。佛教裡面佛祖所說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從社會精英到修行人,到普通的百姓,各種人都有。佛教裡有《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很明顯就是針對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通人的,而且是針對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農民說的。所以它絕對不會說得很高深,如果說得很高深,那些農民是很難聽懂的。相反,《金剛經》是針對社會精英講的。

所以要想把“道”講明白,我想透過儒家來講,注意,僅僅是“透過”儒家來講。

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個人認為,我們所有的祖師,儒釋道三家,他們悟的道是“一”,但是他們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出來的教是“多”。比如說孔子,他講的東西針對的是他的弟子、社會精英。

彰顯光明,是為大學

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說:我們先從儒家的《四書》講。《四書》的《大學》就有一篇《大學之道》,大家讀過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字面意思是什麼呢——大人的學問是幹什麼的呢?在於彰明我們生命中固有的光明的特性;在於親愛他人;在於達到生命的圓滿。這是它的字面意思。

“大學之道”,什麼是“大”呢?與“大”對應的就是“小”,那“小學”又是什麼?就是識字、斷句、待人、接物等等。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指出:“大”不是指身體的大,而是指人格的大、境界上的大。“大”其實是無限、整體之意。古人惜字如金,我們所聽到的,讀到的,很多人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它,但其實它有它的深意的,不然它不會流傳下來。有一個佛經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其實是一個意思。“大”就是指它的整體、無限。無限和整體怎麼理解呢?我們小學的時候都學過迴圈小數,比如說0。9的迴圈是0。999…,無限。這其實就是指整個整體。

“大學之道”是要探究這個宇宙的整體、生命的圓滿、生命的無限。我們怎樣達到這個“大”呢?就在於彰明自身固有的德性。“彰明”是一個動詞,即是彰顯。把我們生命當中本有的、光明的特質彰顯出來,就是幹“大學”。

佛教裡經常會講如來藏,講佛性,道教裡會講道性,其實都只是各種名詞不同而已。如果真正達到匯通的話就會發現,其實它們講的都是一個。把生命中的佛性、如來藏彰顯出來,你就是修行之人。那怎麼樣彰顯出來呢?最有價值的是彰顯“在於親民”。“親”是親愛,愛人,這也是佛教講的“慈悲”。

基督教的上帝也講要愛人,愛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愛。就在於行慈悲、行仁愛、行愛。這也是行道,“道”就是愛。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強調:我們商學院要做服務,我們為什麼要服務學員,為什麼要愛他們?因為“道”就是愛,愛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你就能夠達到至善,從而達到生命的圓滿。

學習即為弘道,道海無涯

很多人把“學”和“道”對立起來,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對此表示反對。我們中學的時候有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很多人理解“為道日損”就是不要學那麼多東西,這其實不是這句話的本意。“為學日益”,是學習的時候要多讀書,“為道日損”,損的不是學,不是書,而是我們後天的慾望。所以“為道”就是要“為學”,“學”和“道”其實是道的一體兩面,少了一個是不行的。

老子是什麼人?圖書館的館長啊,他的學問好不好,讀的書多不多?那些歷史上留名的祖師,哪一個不是學富五車,留下了著作,然後他的名字才能留下來。所以很多人把“學”和“道”對立起來。迎合的恰恰是人們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努力的這樣的一種懶惰的、陰暗的、灰色的特徵。

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笑稱:這個我們在學術上把它稱之為“反智主義”,反對知識,反對真理,反對學習。特別是現在覺得比如說讀大學沒什麼用,讀了大學還不是去打工,還沒有讀大學的人收入高,所以不要學習。大家想想看這說的有沒有道理。

只有那些從來不讀書的人、不知道書為何物的人才會這樣說。看看那些真正在商界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哪個不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讀書,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你如果說不知道怎麼判斷,你跟牛人學就可以了,人家是怎麼做的,你就怎麼做,就一定是對的。你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去看看李嘉誠怎麼做,怎麼想問題,怎麼對待他自己的孩子。如果說你從來不學習,不知道怎麼講,就在那裡胡亂地瞎判斷,肯定是錯的。

因為人的業力不可思議,人的陰暗面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強大的。佛教裡有句話叫“業力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業力更加不可思議。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勸誡大家:千萬不要說放棄學習,學習本身就是在弘道,或者說學習就是“道”本身。我們講“大學”是無限,什麼東西是無限呢?學習是無限的,仁愛他人是無限的,彰明自己生命的特徵是無限的,這樣做就對了。

孟子解釋“大學”,他說“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從其小體”,你聽從自己小的一面,就是小人;“從其大體”,就是大人。“小體”就是指我們的身體,指我們的有限。什麼是有限呢?吃飯是有限的,整天想著吃吃喝喝的,放縱自己的慾望,就是小人。什麼是大體?大,就是無限。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不以形骸分爾我

大家應該聽過明朝時候的王陽明,他有一本書叫《大學問》,是集合了王陽明的弟子問他關於《大學》這本書裡面的一些問題。當中講到“大學”是什麼,王陽明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我想和大家分享。關於什麼是“大學”,“大人”,他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地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意思是,如果說按照身體來分你我,就是小人。“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和眾生是一體的。

“非意之也”,不是想象出來的。“其心之仁本若是”意思是本來就是這樣,所有的人其實都是一體的。“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小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廣大的生命,沒有意識到眾生是一體的。小人也是眾生之一,眾生是一體的,這是可以透過一些比喻來說清楚的。

最著名的就是海波喻。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說:我們可以把宇宙的本體比喻成無邊無際、無限的大海。每一個眾生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波浪一般,但每個波浪的本體是一樣的,都是水,是大海的一部分,或者說大海是由每一朵浪花組成的。如果從波浪自身出發,每一個波浪是不一樣的、獨立的。我們在大海里看,會覺得波浪沒有區別,是在一塊的,此消彼長。波浪也不能離開大海,它本身就是大海的一部分。這就是眾生一體。

我們修行是為了清醒地認識到每一個波浪原來都是從大海生成的,都是要歸於大海的。為什麼大海要生成不同的波浪呢?沒有原因。宇宙本身就是具有能量的,它會生化萬事萬物,我們把它叫做“法爾如是”,或者是“道法自然”。

這個大海與波浪之喻講明白了萬物一體,眾生一體。正是因為眾生一體,所以我們要愛,這就是佛學裡面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悲憫你、愛你,沒有任何的緣故,只因為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在一起做事業是為了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造福社會,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為什麼?我們是一體的,沒有原因。

華夏商道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雷傳平感慨:我在學校講課的時候也會講這個問題。我們知道醫患關係特別的複雜,甚至有病人會去傷害醫生。病人都不愛醫生,醫生憑什麼要愛病人?我們一般說愛應該是相互的,但是真正的大愛是沒有原因的。你恨我,我照樣愛你。我們平常說的愛恰恰是站在一種“我執”上來講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你愛我,對我好,就是滿足了我的需求,這是對自我的一種執著,這是小愛。

而我們講的是大愛,沒有原因。即使你傷害了我,我照樣愛你,這才是我們講的生命的光明的特徵,這才是我們講的“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