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古墓出現“啤酒杯”,三個問題至今無解,專家:更像“穿越”之物

唐代詩人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名句,這裡有個問題,“夜光杯”指的是什麼?據專家猜測,應該是玉杯或是含鉛玻璃,以考古發現來看,無論玉質還是玻璃,“夜光杯”的體型都不大,和今天酒盅大小類似;不過凡事也有例外,考古隊在杭州發現了一件類似產物,年代卻要比唐朝早得多。而且材質也要比玉、玻璃更加珍貴,是由一大塊水晶雕琢而成;尤為特殊的是,這件文物曾被誤以為是土夫子留在古墓中的“啤酒杯”,不過在今天看來,它更像是一件“穿越”之物。

回到1990年,浙江半山鎮石塘村有座工農磚瓦廠,幾個工人在取土時發現了幾件原始瓷編鐘;不過工人並沒聲張,本想偷著賣掉卻被警察逮了個正著,由此也揭開了半山戰國古墓神秘面紗的一角。當然,訊息傳出後不僅驚動了考古專家,也吸引了大批土夫子的目光;專家推測,既然發現了文物,這裡很可能隱藏著更多的“秘密”,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有必要對半山進行全面的考古勘探。考古隊在發現文物的地方進行試挖掘,果然發現了瑪瑙環、玉璜、玉虎等34件文物,這就是今天的“半山戰國1號墓”;根據墓葬規模和陪葬品來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戰國時期杭州的行政長官。

專家對出土的木製品進行炭14檢測,證明其年代是距今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強調一點,發掘過程並未發現古墓被盜掘的痕跡;不過隨著發掘的深入,泥土中出現了一抹晶瑩,這讓專家的心提到嗓子眼,因為出現的是一隻“玻璃杯”,也就是說,古墓或已被土夫子“光顧”過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場眾人失望不已,甚至有人以為,這就是土夫子遺留在古墓中的“啤酒杯”,看來這次白費力氣了;當然這些只是推測,還要經過“玻璃杯”的專業鑑定,誰也沒想到,最終的結果竟然是“天然水晶”的材質。

這一結果再次引起轟動,據史料記載,“水晶”製品早在猿人時代就已出現,從這個角度看,古墓出現水晶製品並不奇怪;但再看如今這件“水晶杯”,高15。4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5。4釐米,明顯是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而成,這也是問題的關鍵。據參與考古的杜正賢專家回憶,當時他把“水晶杯”帶到北京社科院考古所,請著名專家蘇秉琦和宿白先生看,兩位“泰山北斗”均稱從未見過,這個東西太神奇了;之後又走訪了地礦部門,結果礦質專家也很驚奇,並說:如此高純度的水晶,即使到了現在,光這樣的水晶價值就非常高了,至少目前國內是沒有的。

誠然,以考古發現確實沒有類似這麼大體積的“水晶文物”出現,既然國內沒有類似材質,那就說明源於海外;但這件水晶杯可是2500年前的產物,那時的古人活動範圍有限,甚至不知道“海外”這個名詞,就更別說從海外“進口”水晶了,直到今天,“戰國水晶杯”材質的來源依然是專家們爭議的話題。再看如今的“水晶杯”的造型,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通體平素,透明無紋飾,略帶琥珀色;除此外還有器中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這些證明其在製作過程中進行了拋光處理,問題的糾結處就在這裡。

“水晶”屬石英系,硬度為摩氏7度,這一數值已經非常高了;通俗的理解,硬度越高,相應就會越“脆”,那麼戰國工匠究竟是怎麼從水晶中“取芯”的呢?說到這或許有朋友不屑一顧“水晶是脆,但並不是沒辦法打磨,用金剛砂這類物質慢慢打磨還是可以實現的”乍一看似乎合乎邏輯;但“戰國水晶杯”並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杯壁斜直,呈喇叭狀的造型,這就需要多次“取芯”。以今天的考古發現來看,且不說2500年前的古人尚不具備“金剛砂打磨”,就算具備了這項技藝,如此脆的水晶,古人又是如何打磨成“喇叭狀”的呢?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開始嘲笑了“專家真有意思,既然有工具就一點一點打磨唄”這種觀點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如此“貴重”的大塊水晶,想要打磨成型並非易事,即便在“匠人地位不高”的古代也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甚至是絕頂技藝。以此來看,如此精美且技藝精湛的產物,理論上應該是帝王專屬才對,而且直到今天從未有帝王古墓中發現類似“水晶杯”;說它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也不誇張,但如此珍貴的“寶物”卻出現在一個地方官陪葬中,這在邏輯上很不合理。

刨去“取芯”的問題,還有“拋光”問題也令專家百思不得其解。對文物有所瞭解的朋友或許知道,無論金銀質地,還是玉器等都需要進行“拋光”,這樣飾品才能展現出華美光澤;“戰國水晶杯”也是一樣,而且拋光流程還要更加縝密,因為它是一件透明製品,即便有一絲不平整也會在透光情況下凸顯出來。當然,戰國時代的拋光技藝已相對成熟,因此對於“水晶杯”的外壁拋光應該沒什麼問題,關鍵在它的內壁;前面已經說了,水晶杯的整體造型為上寬下窄,底部甚至連手都伸不進去,在這種情況下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將杯底打磨的和內外壁一樣光滑的?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又要說了“哪有那麼複雜,手伸不進去,可以用棍狀物包裹金剛砂之類伸進去呀,這樣不就可以打磨了嗎?”公正的說,這類觀點僅是一種“理想狀態”,2500年前幾乎所有器物皆為純手工製作,這其中也包括“觸覺”的重要因素;用棍狀物代替手,這會嚴重影響觸覺感受,同時也會影響拋光的精細度,面對如此貴重的水晶,“地位較低”的工匠用其他東西代替手感操作,別說古代工匠沒這個膽量,就是當時的王公貴族們也不會同意,其結果是什麼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這三個問題一直是困擾現代專家的“未解之謎”,或許正因如此,“戰國水晶杯”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珍貴文物;目前這件國之瑰寶就珍藏在杭州博物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