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使其成為中國歷史標誌性年份,並象徵西周衰落

文/豫章節度使

公元前841年對中國歷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詳細的時間紀念。也就是在這一年,西周國都鎬京(今西安)發生了一起動搖西周王權統治的標誌性政治事件。這次事件,也預示著西周王權的威嚴早已非往昔可比,已經搖搖欲墜。這次事件,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國人暴動”。“國人暴動”是一場怎樣的事件?為何說它嚴重動搖了西周王權統治?

“國人暴動”背景:成康之後西周王權日益衰落

約公元前1046年,居於關中地區的周國國君周武王率領天下大小方國的聯軍,伐紂滅商成功。憑藉滅商後的強大軍力和威望,昔日的小邦“周”成功取代商王的天下霸主地位,成為新的天下共主、諸侯盟主,開創周王朝的統治。

周武王以後,成王、康王繼起,為周王朝帶來“成康之治”的盛世圖景,周王朝平定了東方代表舊商朝勢力的東夷國家聯盟的反撲,拓展了東方疆土,鞏固了在東方的統治,周朝勢力達到極盛。成康之後,繼位的周昭王連年對西北戎狄用兵,雖多有斬獲,但卻大大消耗了周王室的直屬軍隊力量,且和戎人結怨,從此戎狄之害一直伴隨到西周滅亡。同時,周昭王又向南方的荊楚之地用兵,最終意外死在了南征途中。繼位的周穆王改變昭王策略,採取四鄰和睦政策,周朝國力獲得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周穆王時期頻繁進行的四方巡視活動(留下《穆天子傳》的故事),又損耗了周朝國力。

周穆王西遊

此後,周共王以天子身份,與手下畿內諸侯搶奪侍妾,嚴重削弱了周天子在手下諸侯中的威信。再往後,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三代以叔侄、侄孫身份相繼成為周天子,破壞了作為周朝統治天下基礎的宗法制,並透露出周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權力鬥爭。同時,周夷王又聽信讒言,烹殺齊國君主齊哀公,導致天下各諸侯與周王之間離心力進一步加重,周王權威進一步衰弱。周夷王之後,就是其子周厲王。在這一時期,便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事件,也就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國人暴動”過程:周王與國都內的貴族爭利失敗

說完了“國人暴動”的背景,我們再來說說這一事件本身。要了解“國人暴動”事件,就要先了解“國人”指的是什麼。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國人”這一概念是與“野人”相對的。

《周禮·泉府》雲:“國人郊人其有司”,賈公彥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內,即六鄉之民也。”

據此可知,“國人”指的是居住在國都裡面的人,相對的,“野人”在中國古代多用來指代隱逸之士,或者說是居住在國都之外郊野的人。如秦穆公時期,一次秦穆公在和晉國軍隊作戰過程中,陷入晉軍包圍,危急關頭,一群山野之人跑出來,救下了秦穆公,這裡救秦穆公的山野之人,就是與“國人”概念相對的“野人”。而西周春秋時代,居住在國都內的人,多為貴族和士人,而居住在郊野之間的人,多為平民農夫。因此,我們就能知道,“國人暴動”中的“國人”,指的是居住在周王朝國都內的周王室貴族和士人。

搞清了“國人”的含義,我們再來看看“國人暴動”這次事件。國人暴動之前,隨著周王權威的衰弱和周王畿內土地上分封的貴族越來越多,再加上週王連年對外用兵和王室享樂的花銷,周王的稅收等經濟收入越來越少,開支越來越大。於是,周厲王動起了“開源”的心思。據《史記》記載,當時,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王畿之內的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他們採藥、砍柴,捕魚蝦、射鳥獸,都必須納稅;甚至喝水、走路也得向周王繳納錢物。

這個辦法,遭到老百姓的強烈反對,就連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吏也覺得很不妥當。很多大臣也紛紛向周厲王進諫。其中有個叫芮良夫的大夫勸告厲王不要實行“專利”,認為這是很傷人心的做法,因為“專利”政策侵犯了很多貴族和平民的經濟利益。實行“專利”後。貴族的經濟來源少了,而城市下層平民的生活也更加雪上加霜,頓時民怨沸騰。

周厲王

上至貴族士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對周厲王充滿了怨恨情緒,紛紛咒罵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勢危急,就勸告周厲王,希望廢除“專利”政策,否則王畿之內必將動亂。可週厲王根本聽不進去。他讓衛國的巫師去監視老百姓,如果發現有人談論“專利”政策,咒罵周厲王,就抓來殺頭。從此,人們雖然牢騷滿腹,卻只好往肚子裡咽,誰也不敢再議論朝政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談,只好以目示意。這就是成語“道路以目”的由來。整個鎬京,霎時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氣。

周厲王看到此情景,向召公虎炫耀自己殘暴統治的成果,表示自己能讓國人不說周王的壞話了。但召公虎卻說,堵住民眾的嘴,就像堵住河流一樣,這是智障一般的做法。因為,河流只有疏導才能暢通,堵住河流,一旦發生決口,將造成滅頂之災。同樣,對於民意,只有順從疏導才能使社會長治久安,堵塞民意只能日益滋生大家的反叛情緒,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了河堤決口。正所謂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國語》)這段對話記載在《國語》中,就是《召公諫厲王弭謗》的故事。

召公諫厲王弭謗

周厲王的倒行逆施終於引發了國家的動亂。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慌忙下令調兵遣將,剿滅暴動的國人。然而,根據當時周朝的制度,周王計程車兵都是從王畿內的貴族和平民中招募而來的,因此,周厲王手下臣子對周厲王說到:“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上哪調集軍隊?”眼見平定國人暴動無望,周厲王只好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最終。周厲王於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於該地。

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的結果:王權旁落周朝國政被貴族把持

國人暴動之後,雖然周厲王還是名義上的周朝國君,但國都鎬京實際上卻是王位空懸。為此,周王室卿士大臣們決定輔佐太子姬靜執政,但鑑於太子年幼,王室卿士們決定代替周王行使王權。這就是“國人暴動”之後的“共和行政”。這一年,也被稱為“共和元年”。

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所載:“共和元年,歲次庚申。”

也就是說,這一年,為農曆庚申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的紀年。

然而,關於“共和行政”的具體含義,時至今日仍有爭議。其中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共和行政”是“共同執政”的含義。《史記》記載,周厲王被國人驅逐後,周王室卿士大臣召穆公和周公(《今本竹書紀年》記載是“周定公”,但此書被清代學者證偽)聯合執政,代行王權,直到公元前828年太子姬靜成年繼位才宣告結束。

共和行政

然而,周、召二公代行王權、共同執政這一說法只見於司馬遷《史記》所載,此前史書,如《國語》、《古本竹書紀年》、《世本》中均未記載此說。《古本竹書紀年》、《世本》等史書記載,“共和行政”中的“共和”,即“共伯和”。但“共伯和”究竟是誰呢?歷史上有關共伯和的國、族、爵、姓以及生平都完全空白。經過眾多學者的長期研究,目前已形成若干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以“共伯和為衛武公”說最具影響。

“共伯和為衛武公”說始見於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支撐這一說法的證據有三:一是《史記正義》引《魯連子》雲“共伯復歸國於衛也”,可知共伯和之母國為衛國;二是《史記·衛康叔世家》載衛武公名“和”,而其兄稱“共伯余”,由此可推知衛武公也可稱“共伯和”;三是得名於共國國君“共伯姬和”,武王滅商後,封周王室成員在上古時期共工氏的故地建立共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輝縣西北一帶,但在武庚聯合三監叛亂時,共國站在武庚方,被周公旦所滅,共國滅亡後,封地取消,爵位保留,由衛國國君指派,故衛國是一國兩爵,國君世襲侯爵並能指派共伯爵位給他人,而這個衛武公就是“共伯和”。近代以來,多有學者支援此說。然而此說成立的困難之處也十分明顯。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衛武公去世時間為公元前758年,相隔83年,跨度之大超出古人的正常壽命。若認可《年表》的記載,則很難解釋這一巨大的時間跨度。

共地位置

不過史書確實記載衛武公特別高壽,似乎又為“共伯和即衛武公”的解釋留下了空間。如《國語·楚語上》載:“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據此可知衛武公年壽在95以上,甚至很可能到百歲左右。顧頡剛先生在《史林雜識》“共和”條中提出,如衛武公高壽至百歲,則共和元年衛武公已經成年,青年執掌國政在古代並非不可能,如項羽、李世民等皆是如此。顧先生以降,持此說的學者不少。直到近年王紅亮在《由清華簡〈系年〉論“共和行政”的相關問題》一文中也力主此說。從目前的材料看,共伯和為衛武公之說似乎確有諸多證據。

但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劉卓異先生卻認為,“共伯和為衛武公”說有不少證據,又有一些難以解釋的邏輯困難。先,如果認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的記載,共和行政在前841年開始,持續了14年,在前828年就已結束。而衛武公元年為前812年,比共和行政結束的前828年還晚十餘年。也就是說,如果共伯和是衛武公,在他進入周王朝代行王政之時,他只是衛國的公子。當時衛國國君衛僖公尚在位。而以公子之位入國都執掌王權,在立法等級森嚴的西周時期,是難以想象、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要選任執掌國政的卿士大臣,大機率只能從畿內諸侯或天下各封國諸侯中挑選,不大可能選用諸侯國的公子,這在當時是明顯的僭越行為。而此時,宗法制度尚屬嚴格,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還未到來。況且,共伯和還政於周王並歸國後,仍然在位的衛僖公如何看待這位曾經執掌天下權柄的兒子?

因此,劉卓異認為,共伯和並非衛武公,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說,這個中國歷史上有確切時間紀年的大事件中的主人公,其身份仍是個謎,有待後世史學家根據歷史書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據進一步破解。

歡迎點贊轉發關注三連哦!我是豫章節度使,與我一道品茶說歷史,煮酒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