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漢武帝劉徹:中國封建王朝史上第二個發展高峰,第一個是秦始皇

前言

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景帝劉啟駕崩,年僅十六歲的劉徹即大漢皇帝位,史稱“漢武帝”。這位少年天子即位沒多久,就開始著手對這個祖輩留下的帝國進行改造,他的統治時期繼而成為我國封建王朝史上第二個發展高峰,第一個則是秦始皇。秦皇漢武是中國封建皇帝中的兩座高峰,五百餘位封建帝王都是試圖攀越。西漢王朝在武帝劉徹手中達到極盛,文治武功方面獲得極大的成就建樹。諡號武,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歷數歷代王朝皇帝的諡號“武”,劉徹的含金量是最足的。可後世諡號含金量一代不如一代,這與漢武帝本人也是息息相關的,正因為他直接干預父親劉啟的諡號擬定等,方才引起諡號不完全由皇帝死後的大臣選取,而是多由後世皇帝給出。

詔令是中國古代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下發命令的文書稱呼,只有皇帝命令方能稱詔書,例如只有皇帝能稱朕、皇帝墳墓稱陵、穿五爪龍袍等,其餘人等有所逾越便是抄家滅族的死罪。皇帝詔令在民間一般稱為詔書或聖旨。詔令作為皇帝頒佈的最高命令,其權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國家事務起有導向作用,好比宏觀調控國家。

漢武盛世與人才輩出

漢武帝勵精圖治,因而成為西漢史上頒佈詔令最多的皇帝,恰恰這些詔令絕大多數是起著正面積極的作用。漢武帝詔令涉及領域非常之廣,封禪、改元、冊封、尊老、勸農、罪己、征伐、人才選拔等。武功方面,北擊匈奴、南平兩越、東征朝鮮、經略西南夷、聯絡西域、設定邊郡等,武帝一朝的西漢疆域已遠超過始皇時期,武功之盛實乃兩漢帝王之最。文治方面,議巡狩、 改正朔 、易服色 、制律歷、置《五經》、興太學 、定功令等,許多制度都被後世王朝所引用遵循、借鑑改良。文武昌盛的局面怎樣形成的呢?漢武帝本人早已給出了答案:“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取得如此大且多的成就,光靠劉徹一個人的雄才偉略肯定不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個王朝或國家的興盛,絕不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的品性才幹。開創這樣的不世之功,漢武帝離不開賢才能人的輔佐。正因為人才輩出,漢武帝時期方有千古難有的盛況。每個讀書人都覺得自己有才,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怎麼去選拔人才呢?這是關鍵性的問題,恰好劉徹解決了,這才讓自己這一朝從不缺人才。班固曾在《漢書》總結:

上方欲用文武,求 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嘆 息。群士慕向,異人並出。卜式拔於芻牧 ,弘羊擢於慄豎,衛青奮於奴僕,日磾出 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已。漢之 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 、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 、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 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 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 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 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 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 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 後世莫及。

西漢選拔人才的制度方式是新生不太健全的察舉選拔,武帝一朝除少部分大儒重臣是憑藉這一制度青雲直上,其餘都是靠漢武帝的求賢詔選拔出的,例如公孫弘、董仲舒等。所謂求賢詔,是指皇帝頒佈以選拔人才為目的的詔令,中央和地方必須以此為首要去辦理。其實這也是有無奈意味,血緣世襲的選拔退去,新生的選拔制不夠健全和難以保障國家的需要。

漢武求賢詔的來龍去脈

公元前140年,劉徹剛剛即位,頒佈下帝王生涯的第一道詔書,主題即求賢。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做到御史大夫等高官重臣,不濟也是博士身份,九十餘歲的馮唐實在不能復立為官,朝廷便選其子馮遂為郎中。這封求賢詔不僅是因為此乃少年天子的第一封詔令,還有廢除及不選用賢良中的縱橫家、法家等人士的意思。史書中伴隨著求賢詔的還有這麼一段話:“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最早由秦朝丞相王綰提出,沒被秦始皇採納。

漢武帝提及,主要意思不是在真正的罷黜不用法家、縱橫家人士,而是總結秦亡經驗,還有便是在有著包括太皇太后竇氏在內的滿朝公卿支援下的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下,劉徹想改變其統治地位,去實行有為之治。《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其中一篇求賢詔的主要內容是:

朕聞昔在唐、虞,畫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穀不塞;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嗚乎,何施而臻此與!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淵水,未知所濟。猗與偉與!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是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斥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文學素養不高的人看這篇詔書都覺得寫的很好,情真意切表明大志,大才因而滾滾而來,並且這些賢才多是民間人物,是朝堂中的無根浮萍,只能跟著劉徹走,盡心盡力地輔佐。

漢武詔書之非同尋常性

兩漢詔書是歷代王朝詔書的典範,某些文學著作和評鑑中,給予較高的評價。例如《四庫全書總目》:詔令之美,無過漢唐(唐是宗漢)。許多文人墨客從小就嗜《西漢詔書》,每得一詔欣喜若狂,古書籍對《漢詔》多有收錄。兩漢詔書以西漢前期質量最高,又以漢武帝的達到巔峰。最讓人稱讚的是,詔書多為皇帝親筆撰寫,辭藻華麗、意境優美。《文心雕龍》:武帝崇儒,選言弘奧。策封三王,文同訓典;勸戒淵雅,垂範後代。

劉徹文學素養不低,方能寫出作為較好文章的詔書,不僅作為九五至尊的行政命令,影響全國發展;還可以成為文學作品,用以後人研究這一時期皇帝。觀詔書,可從立意、文風、功效三方面來探尋,而漢武帝劉徹的求賢詔從這三處看皆是上等。

漢初三帝之詔書

漢高祖十一年,劉邦頒佈建國以來第一封求賢詔,內容大致意思是:經濟凋敝、戶口減少的局勢,國家整個制度都不夠完善,帝國龐大的兵刑糧錢等政務沒有足夠合適的官吏去管理,現以王霸許之可共治天下,謀求國家的穩固和發展;並且露骨地說到,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前來,可給潑天富貴;舉出人才推選的具體方法。這封求賢詔簡明扼要,文風樸實無華,抓住治國安邦的根本點,表現出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不得不說,劉邦求賢詔表現出如此謙虛誠懇的態度,實在是歷代帝王中的少有。

漢文帝前元二年,天空發現日食,劉恆頒佈詔令,專門檢討自己的過失、裁剪軍隊、減少御用開支、鼓動臣下諫言推舉人才——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等。天有異象(地震、日食、水災、旱災、饑荒等),古人認為這往往是上天警示地上皇帝失德,尤其是兩漢皇帝尤注重此事,常下頒佈詔書檢討、撫卹和求賢等。漢文帝的求賢詔多為治國安民定亂,十分務實,從史實來看,取得的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漢武帝是求賢詔頒佈最多的西漢皇帝,分別在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元光五年、元封五年,先後頒佈六道求賢詔。當然這僅是史書明確記載的,事實上遠非這麼一點。時上方興功業,婁(古屢字)舉賢良。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漢武帝的求賢詔,對選舉的賢才有著具體的才能要求,賢良方正直言及諫、孝廉、茂材、異等、習先聖之術、明當世之務等選取科目。將漢武帝所需要選拔的人才,更加具體化地呈現。

選舉科目有,隨之擬定問題讓賢良對策,由漢朝九卿之首的太常評判對策優劣,並進行排名,最終排名呈給皇帝看,由皇帝決定是否授予官職、授予多大的官職。漢武帝對評判對策一事十分重視,做到了難能可貴的親力親為。當年董仲舒位列對策第一名,漢武帝對其連續進行三次策問;後官至丞相的公孫弘,本是第二名,被漢武帝親自閱讀他的對策,遂決定將他擢升為第一名。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莊安,東方朔,梅皋,終軍,莊蔥奇、馮唐、轅固、公孫 弘、嚴助、鄧公、董仲 舒等皆是求賢詔選拔出來,並列漢武帝左右。

總結

漢武帝屢下求賢詔所收穫的人才,創造了漢武盛世,達到教化萬民、封禪郊祀、對外征伐四夷等目的。封禪泰山是漢武帝一朝事業的頂峰,後期求賢的標準多以儒生為主,因此大量儒生進入漢廷影響國家運轉。漢武盛世只是當世影響,之後在學術文化、施政方針、人才選舉、政府組成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毫不誇張地說:後世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是奠基者,漢武帝是開拓者,漢武帝在秦始皇的封建基礎上完善,用求賢詔網羅大量人才為漢朝為自己服務,滿足漢武帝自己野心慾望的同時,讓中華文明茁壯成長。

總結而言,不頒佈求賢詔,就沒有後世封建王朝的制度模型和國家框架,更別談什麼“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和漢武盛世。

參考文獻:《漢書》《秦漢史》《劍橋中國秦漢史》《試論西漢詔書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