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詩,為官酷暴,百姓畏之如虎,百姓畏之如虎

導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詩兩首是唐代詩人李紳早年作品,生動地描繪了農民艱辛勞作的情景,體現了詩人對於勞苦農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社會現實的嚴重不滿。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詩作者李紳後來卻成了一代酷吏,為官酷暴,百姓畏之如虎。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憫農》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唐詩之一。短短五言詩,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躍然紙上。閉目輕吟,腦中便會不自覺地浮現出一派詩人迎風而立,神思寬憫的景象。多少人下意識認為,這位詩人當了官,定是一代賢臣。終於,李紳累官至宰相,卻成了一代酷吏。

先說說李紳與《憫農》的故事。

李紳是縣令之子,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直至三十五歲時才中進士。青年李紳因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頗為同情及憤慨,有感而發,而創作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兩首,其中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名句流傳甚廣,李紳由此被譽為憫農詩人。

李紳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

中進士後,李紳先是任國子監助教,後離京入節度使李錡幕府。李錡叛亂,李紳不從,被捕直至李琦死才放出。後再度入京累官到翰林學士,捲入著名的“牛李黨爭”,為李黨重要人物,升任戶部侍郎。李黨失勢,被貶為端州司馬,李黨再次得勢後又被啟用。後平步青雲,公元840年入京拜為宰相,846年病逝於揚州。

青年時的李紳憂國憂民,然而發跡後卻漸漸驕奢起來。

《云溪友議》中記載了大量李紳的負面做派。李紳發跡前,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以“叔叔”稱之。然而李紳發跡後面對李元將卻十分冷漠傲慢,李元將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乃至於自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李紳曾有一姓崔的友人,與李紳為同科進士,崔擔任巡官時路過李紳轄地,其家僕和市民爭奪,李紳將市民與家僕一併處死,而後抓捕崔巡官,詢問既是舊識,為何不來拜見。崔巡官叩頭謝罪,李紳還是將其問罪打了20杖。時人對李紳杖打舊友,使族叔自稱“孫子”一事頗多議論。

李紳為官對百姓頗為暴虐,當地百姓畏懼他而逃跑。

下屬告訴他本地百姓逃亡一事。李紳卻不以為然:“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一位寫下《憫農》這等憂國憂民詩句的人卻將逃走的百姓喻為秕糠而置之不理,轉變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青年時代的李紳能寫下《憫農》這樣的詩篇,能發奮考取進士,毫無疑問也曾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上進青年。遺憾的是,官場名利的誘惑腐蝕了他的心靈,一代憫農詩人竟墮落成了酷吏。人總是容易看清別人而看不清自己,習慣於待人以嚴卻又寬於律己。李紳的經歷及轉變發人深省,身處誘惑重重的當今社會,我們更應當時刻堅守本心,嚴於律己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