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她是媽媽,卻被老公逼著給她刮痧,這個女人的人生才算真正的人生!

01

在我們的文化裡,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對待被當作一種很寶貴的品質,以至於在傳統社會里,普通民眾普遍缺少一種邊界感,做事缺少必要的分寸,潛移默化的擠佔別人的私人空間卻不自知,最終傷了感情,壞了和諧。

在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侯佩岑老公說不太舒服,結果侯佩岑媽媽直接用手去給他刮痧,還說自己是38號技師,要女婿給小費,過程中侯佩岑的老公很尷尬,一直想拒絕,侯佩岑想把這個活兒搶過來,她的媽媽說你這樣阻止我,我的氣會岔,就把侯佩岑吼回去了;還有一次侯佩岑和她老公吵架,她老公就打電話給林月雲,說他已經沒有媽媽了,林月雲就是他的媽媽,接著林月雲告訴侯佩岑說,這件事我沒告訴你,因為這是我和你老公兩個人的事情;並且林月雲還曾在節目上不停地對女婿說我愛你,還在公開場合與女婿十指相扣。

有網友表示林月如和女婿之間關心很好,但更多人指出她過於沒有邊界感,沒有擺清楚自己的角色。

再親密的關係都需要保持必要的邊界感,

做事注意距離和分寸,弄清彼此的底線,擺正自己位置,不讓他人難堪,不遠不近不叨擾,是現代人應有基本自覺

正如

周國平

先生

曾說

的: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做事有餘,懂分寸,知進退,大家才能過得舒心。”

邊界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基本準則和界限,是相互之間必要的分離感,更重要的是要明確各自之間的責任歸屬,是對身邊的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不給別人添麻煩,也是一種教養。

《流金歲月》中有一段內容是章安仁在和蔣南孫戀愛期間,想安排前女友袁源住進自己家裡,袁源竟然也沒覺得不妥,儘管最後住進了隔壁南孫的家,但是兩人這種缺乏邊界感的行為,也為後來章安仁和南孫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亨利克勞德曾有句話是:“越界者永遠不會覺得自己越界,因為刺痛的都是別人。”

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過年回家親戚朋友開口就是工資多少,買房子沒有,找物件沒有;結了婚又催著趕緊生孩子,有孩子的又要催著生二胎。很多時候大家都打著“關心你”、“為你好”的旗子做著一些超越正常關心之外的缺乏邊界感的事。

03

中國有著名的八大寬容定律:來都來了、大過年的、人都死了、為了你好、歲數大了、習慣就好、都不容易、還是孩子

。總有人以此為藉口侵犯他人的邊界,干擾他人正常生活,而被冒犯的人聽到這幾句話往往是打碎牙往肚子裡咽,如果有人跳出來據理力爭,又會被認為是沒禮貌,不懂規矩。正應了那句,黑暗中照進一束光,這束光就是有罪的。

缺乏邊界感的人大多缺乏獨立健全的價值體系,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明確的定位。

習慣性侵犯他人邊界的人,總是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極致自私,同時又預設周圍的人擁有跟他們一樣的行為模式,模糊責任歸屬,經常性的把自己的事推給別人做,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高估了自己的價值,低估了別人的價值

。好像只有他們的時間才是時間,別人的時間就不是時間。

習慣了被他人侵犯邊界的人,有一種專屬特性,叫做“討好型人格”,他們往往需要從他人的評價中尋求存在感和滿足感,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視,一直活在別人對自己的期待之中,不遺餘力的溫暖他人,忽略自己

;被拒絕時輕描淡寫;拒絕別人的時候卻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他們重視別人的事甚於自己的,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光讓自己成為了缺乏邊界感的人,也給了其他自我中心的人可乘之機。而生活中這兩種人恰好能夠完美的組合在一起,比如總有人自以為是的說幫他帶個飯、幫他列印個檔案、搭一下你的車、借你的衣服穿一下等等,自己卻總是逆來順受不懂拒絕,擔心拒絕時被對方吐槽小氣不懂人情世故。可見

當缺乏邊界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有邊界感的人反倒成為異類。

04

有個心理學概念叫“刺蝟定律”:寒冷的冬天,兩隻睏倦的刺蝟擠在一起,卻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舒服,可是它們離開一段距離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溫暖又不被扎傷。

生活也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保持必要的邊界感,保持底線,做事有分寸,愛人有邊界,才能相處不累,久處不厭。

學會做一個有邊界感的人,不光能劃清自己的私人領域,樹立自己的威信,讓自己舒坦,又不至於讓人感覺到疏遠,卻時刻提醒著別人管好自己的事,別來煩我。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有邊界的人,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1)有邊界的前提是清楚自己底線

《奇葩說》第七季中有一集在討論”下班的工作訊息要不要回“時,辯手Norah說:“

真正高明的入侵,就是悄無聲息蠶食你的生活,一點一點地消耗你的時光,還裝作無辜的樣子,一步一步試探你的底線。”

有邊界感的不是盲目地拒人千里之外,而是更加清楚究竟哪些事在挑戰自己原則和底線

,在心理距離、情緒表現、時間管理等方面全面的自我反省,瞭解究竟何種情況下超過自己的容忍程度,底線之外都與自己無關,不要讓自己的人格被一點一點的蠶食殆盡。

一開始就說明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其實是讓自己免於無益的糾紛

,也不用擔心因為有自己的底線而讓對方碰壁降低了自己的口碑,因為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深交。成年人的社交更應當注重質量,而不是流量,如果你身邊有那種無下限地挑戰他人底線的人,麻煩讓他滾!

(2)

關注自我感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Papi醬曾在一期節目中坦言,如果要排序的話,她會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老公,再是孩子、父母。很多人表示不解,怎麼能把父母和孩子放在最後,可是恕我直言,一個不愛自己人,更不會愛別人,我們在扮演各種角色的時候,首先是一個人。

一個真正有邊界感的人要有關於自我感受的評價標準,關注自己的真實需要,不要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要把別人的情緒放在自己之上,憑什麼要委屈自己遷就瓜皮。所以請你相信,只有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肆無忌憚消費你的真誠和善良的人,從來都不是真正的為你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被冒犯的時候直言不諱,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才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應該有的樣子。

除非你願意,否則單方面的傾訴和分享,無異於道德綁架!

(3)

行動從學會拒絕開始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出名後,曾被白宮邀請參加一個由總統肯尼迪為美國著名作家舉行的宴會,但是塞林格卻拒絕了這一邀請,理由是不能讓自己走進一個”充滿自我“的夜晚,後來隱居鄉下,深入淺出,拒絕一切商業採訪,專注於寫作,而這些拒絕絲毫不影響他聞名於世。

拒絕可能會面臨對方短暫的不悅,但是卻可以讓自己舒坦,過多的關注的別人的情緒,別人未必也是如此。

拒絕並不意味著刻薄,而是更加清楚那些事自己該管,那些事不該管,更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缺乏自理能力的巨嬰就該回爐重造。引用席瑞的一句話

:那些一撕就破臉的人,或許本來就不該出現在你的世界裡。

有時候我們的不會拒絕,並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善良,而是一種怯懦,害怕別人遷怒於自己,寧願委屈自己,在一次一次的極限拉扯中,只會給對方得寸進尺的機會,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反而會認為你好欺負,適得其反。所以希望你知道,

學會拒絕不止很酷,還很舒服。

05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邊界感不光是物理上的距離感,還包括心理、情緒、時間等等,每一句不合時宜的八卦、每一次得寸進尺的求助都有可能冒犯到別人。但是保持邊界感並不是說要謹小慎微,而是要懂得分寸,明確責任歸屬,就像喬治·戴德曾提出的:

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保持邊界感也不是簡單一句“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就可以概括,更多的是關注彼此的情緒感受,只有在彼此都樂意的情況下,雙方的交往才是最舒服的。

有時候再親密的人也會做出沒有邊界感的事,或者說有時候越親密的人邊界感越弱,因為在長期的生活中彼此之間已經習慣性地把對方當成自己,無意識的侵犯對方地邊界。

不管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要彼此尊重,保持必要的邊界感,關注對方情緒和隱私。

格斯曾說:“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宣告,而是看他的行動,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麼和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

越簡單的事越能暴露出一個人的品行和教養,所以請不要把自己不當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