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四川歷史名人榜】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出爐,陳子昂、李調元等入選

2017年7月,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佈,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2020年6月,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這二十位值得傳頌的歷史名人喚起我們翻開書本,沿著他們的足跡,找尋歷史脈絡。

本期出場的是20位歷史名人中的最後兩位:陳子昂(公元661年~702年)和李調元(公元1734年~1803年)。

陳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詩歌理論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句朗朗上口的經典詩句,便出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如今,遂寧射洪市還有陳子昂古讀書檯、陳子昂墓等遺蹟。

曾是不羈富家子 當眾砸琴一舉成名

陳子昂出生於今射洪市金華鎮武東山,從小家境富裕。陳子昂先祖陳平是輔佐劉邦一統天下的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公元679年,20歲剛出頭的陳子昂,離開四川,去長安求取功名。

一開始,陳子昂的功名之路並不順暢,先後兩次科考落第。23歲時,陳子昂用了一招“自我炒作”,名滿京城。這段故事如此出名,還被記錄在了《太平廣記》和《唐詩紀事》等典籍裡。

當時陳子昂在長安大街上看到一人叫賣胡琴,因索價太高,無人問津,但圍觀者眾多。陳子昂擠進去一看,靈機一動,就把這琴買下。

很快,一位書生花高價買琴的事傳遍大街小巷,就在各種達官貴人在第二日去湊熱鬧的時候,陳子昂卻當眾把琴砸了,並趁此機會掏出自己提前寫好的文集分發給眾人,大家看後對其連連稱讚。經此一事,陳子昂的文章和他的名字一起傳開了,朝廷上下都略有耳聞。很快他就嶄露頭角,在第三次科舉中,陳子昂終於考中進士,入仕為官。

這個時候的陳子昂信心十足,準備大展拳腳,在政治上實現自己“至君堯舜,匡時濟世”的理想。

直言敢諫報效國家

卻屢遭失意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於洛陽駕崩,如果把靈駕運回長安安葬,必會大興土木,極耗人力。陳子昂以《諫靈駕入京書》上書武則天進行勸阻,極力建議將其安葬洛陽。

武則天雖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於金華殿召見他,授麟臺正字(秘書省校書郎),並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稱讚他“梓州人陳子昂,地籍英靈,文稱偉曄”。

接下來的幾年,陳子昂堅持諫言,大膽批評弊政,可是漸漸地他也發現:武則天雖然多次召見自己探討國事,卻並不真正採納自己的建議,也未對他委以重任。

再往後,陳子昂更是多次遭遇降職,在朝無所作為。後逢契丹首領李盡忠舉兵叛唐,武則天派自己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36歲的陳子昂上奏請求隨軍出征,為國效力。

然而,武攸宜不善謀略也不懂打仗,卻又為人獨斷。作為隨軍參謀的陳子昂提出很多建議,武攸宜完全不接受,還因為陳子昂是文人而輕視他,說他“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將他降職為軍曹。

空有一腔熱情,卻報國無門,陳子昂理想破滅,心灰意冷。戰役失敗後,軍隊返回洛陽。

某個黃昏,他登上了戰國時期燕昭王修築的幽州臺(今北京薊北樓),回看過去,想到自己遭遇的不公,歷史和現實的交錯下,望著蒼茫廣闊的天地,一股憤懣和絕望之情油然而生,他提筆一揮,寫下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歌革新旗手

讓唐詩擺脫頹靡詩風

聖曆元年(698年),陳子昂以父親老病為由,辭官回鄉,不久之後他父親去世。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意圖謀財,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對陳子昂加以誣陷,將他關進大牢。陳子昂還未出獄,便在獄中憂憤而死。

透過他留下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他極為鮮明的革新態度。他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詩文革新主張,認為齊梁詩風頹靡,脫離社會實際,應提倡“風雅”之音,使唐詩的創作風格貼近社會生活實際,提出“漢魏風骨”才是詩文正道。

陳子昂的詩文革新主張對初唐時期詩文風格的轉變有巨大影響,使唐詩徹底擺脫了齊梁頹靡詩風的影響和束縛,使文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偏向於向現實生活取材,詩歌內容充分表達作者的內心想法,因而盛唐詩歌呈現出壯闊大氣的詩風。

陳子昂的詩文革新舉措不僅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了鋪墊,是唐詩發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也是唐詩變革的風向標。

後世中,眾多名家對其有很高評價。韓愈稱讚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白居易讚道:“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李調元

藏書萬卷的川菜之父和川劇之父

清代文學家、詩人、戲曲理論家、藏書家。一生著述極為豐富,達130餘種,推動了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承,被人們譽為“川菜川劇之父”。

如今的德陽市有李調元紀念館、醒園、李調元讀書檯等,綿陽市也有李調元出生地院落、萬卷樓遺址、書冢和讀書檯等。

蜀中才子的學霸之路

李調元出生在德陽羅江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李化楠,歷任知縣、府臺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頗有政聲,著有《萬善書稿》《石亭詩集》《醒園錄》等書。

李調元自幼便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攻讀經文,少時記憶力過人,凡經眼經書大多過目不忘,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無不涉獵。5歲能誦經文史書,7歲就能作詩,因一首《疏雨滴梧桐》:“浮雲來萬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被鄉里人譽為神童。

李父曾指著屋簷上織網的蜘蛛出對:“蜘蛛有網難羅雀”,11歲的李調元便信口對道:“蚯蚓無鱗欲變龍”。對仗工整,足見其才思之敏捷。直到如今,羅江還一直流傳著他對對聯的故事。比如說他小時候,一次被父親出的上聯“曹子建七步成詩”難住了,便靈機一動說:“李調元一時無對。”父親大喜。

19歲時,李調元便如願以償中了秀才,29歲中了進士,由吏部文選司主事遷考功司員外郎,辦事剛正,人稱“鐵員外”。後任翰林編修、廣東學政。

仕途多舛 歸隱老家藏書萬卷

作為新任小官的李調元,不願給太監饋贈財物,常受太監欺壓。一次,太監很晚才出宮門接簿,還怒罵李調元耽誤了時間。

李調元高聲回答:“我官雖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國法,你怎敢隨便辱罵?”說罷抓住這名太監要拉他去見皇上,其他大臣從旁勸解,太監才得以下臺。此後,太監再也不敢為難他。

因為李調元為人耿直、不畏權勢的個性,他的仕途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正月,他因彈劾永平知府,得罪權臣和珅,遭何坤誣陷,發往伊犁充軍,流放的中途經人搭救,被召回原籍,削職為民。

50歲的李調元帶上《函海》刻板及五車書籍回到家鄉,自此以後,“放蕩山水之間,以著書自適”。有人勸他設法復職,他以東坡詩詠答說:“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閒居二十年。”

李調元回到羅江老家後,建樓一座,名曰“萬卷樓”。因為父子兩人愛書成癖,尤喜藏書,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購。在做官期間,俸祿都用來購書。所以,萬卷樓是一座藏書十萬卷的龐大書庫,時人稱為“西川藏書第一家”。

李調元萬卷樓的珍貴藏書,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豐碑。可惜這一巨大的寶庫,於嘉慶初年被土匪焚燬。李調元悲痛萬分,終在嘉慶七年十二月離開了人世,安葬於羅江南村壩故里。

川菜之父和川劇之父

李調元是清代百科全書式學者,一生著述極為豐富,達130餘種,撰有《童山詩集》《童山文集》《蠢翁詞》等文學作品,《雨村詩話》《雨村詞話》《雨村曲話》《雨村賦話》等詩學、戲劇學、文藝理論作品。

此外,李調元對四川乃至中國文化做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貢獻:編纂《函海》。

該書共集圖書160多種,合編為40多函、800多卷,內容從魏晉一直到清朝,包括歷史、考古、地理、農學、醫學、文學、方言、音韻、民俗、姓氏、川劇、川菜等方面的研究記載,是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堪稱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書。

李調元不僅是一位大學問家,還是一個美食家。他編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飲食專著《醒園錄》,使之成為第一本川菜菜譜。全書共記載了120多種關於調料、飲饌及食品製法。

《醒園錄》記載菜式做法非常詳盡,超越了一般文人體驗、感覺式的美食記述。正因為李調元的系統梳理,川菜才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他也被後世尊稱為“川菜之父”。

同時,李調元還是“川劇之父”。在北京、廣東、河南為官期間,他用心瞭解當地戲劇的發展,並改編宋元、明清劇本等,將其創作成川劇帶回四川。李調元編寫的《芙奴傳》《花田錯》《春秋配》等很多劇本,至今都是川劇的經典。 (文/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