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魏徵為何被稱為忠臣?他的一生中,有哪些讓人敬佩的歷史事件?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徽傳》

唐太宗李世民在感嘆大臣魏徵一生功績的時候,給以了魏徵極高的評價,認為魏徵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一面鏡子,能夠將自己的得失過錯都說出來,提醒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應該做。魏徵是大臣的榜樣,但是這樣的榜樣卻不是很多,因為這樣的大臣不好當,頂撞君王那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輕則打罵,重則殺身,甚至危及家族命運。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忠臣、直諫之臣一直都受君王的尊敬,而史上能夠像鬻拳這樣的“脅君之諫”的大臣就更少了。鬻(yù)拳,楚文王時期的大臣。鬻拳一生有兩件事情被一直記載與歷史,也是鬻拳代表事件。

第一件,脅迫楚文王不殺蔡哀侯姬獻舞。息侯與蔡哀侯是連襟,兩人同娶了陳國女為夫人,蔡侯娶了姐姐,息侯娶了妹妹,而且息國與蔡國還同為軍事聯盟。公元前684年,息侯夫人在歸寧的途中經過蔡國,蔡侯姬獻舞知道那是自己的小姨子,非要盡地主之誼,好好招待一下息夫人媯氏。蔡侯以前也沒見到過自己的小姨子,不知道小姨子長得如何。身為諸侯國君,禮儀是很重要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失禮,無奈媯氏長得太漂亮了,在招待的過程中,蔡侯酒醉,然後就開始管不住自己的嘴了,言語上除了讚美媯氏之外,還加入了一些調戲的話。媯氏也很無辜,有心離去,可是蔡侯不讓,最後只能忍讓。等到回到息國的時候,息侯一聽就怒了!蔡侯姐夫,做人不能這樣過分吧,好歹我們還是連襟,還是軍事同盟,既然你羞辱我息侯,那就得讓你吃點苦頭,長點記性。

息侯利用與蔡國是軍事同盟的這一點,向楚國求兵攻打息國,這樣蔡國就會出兵救援,然後楚國就可以趁機攻打蔡國。此一計“以虎驅狼”息侯用得倒是相當順手,果然楚國攻打息國的時候蔡國出手了,楚國轉而攻打蔡國,俘虜了蔡侯。慶功宴上,楚文王數落蔡侯,然後想趁此機會殺掉蔡侯,這個時候鬻拳出現了。鬻拳是楚國的大臣,官職不大,但是忠勇異常,告訴楚文王如果殺掉蔡侯那麼楚國將更加遊離於中原文化之外,中原諸侯國更加難以接受楚國。所謂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武服人,殺掉蔡侯容易,可激起了反對楚國的聲音會越來越大,以後再也不好收拾局面了。楚文王不聽,現在正是震懾其他諸侯的時候,殺一儆百,其他的諸侯才會臣服。兩相僵持不下的時候,鬻拳操起短劍一個縱身就到了楚文王的身前,冰冷的劍鋒離楚文王的喉嚨只有零點零二公分,釋放蔡侯,短劍就會落地,不釋放那麼至少會在楚文王的喉嚨上留下一大印記了。楚文王知道鬻拳大膽,但是沒想到鬻拳居然如此大膽,幾番計較之下,沒辦法,先保住自己的命要緊,答應鬻拳不殺蔡侯,這才化解了危機。

鬻拳之所以是脅君之諫的代表,是因為他一心為楚國著想,知道利害關係,當然也懂得分寸。楚文王一矣答應下來,鬻拳執劍在地,對楚文王說:“大王能聽臣的建議,是大楚之福。然,脅迫君王,乃死罪,請大王賜臣一死!”楚文王也知道鬻拳是耿烈忠貞之人,不忍殺之:“此非汝之罪,罷了。”但鬻拳也不這樣認為:“王上仁慈,不以此事罪臣,然以臣脅君,終乃大罪,於法不容”,於是拾起短劍,自斷一足,高呼“身為人臣,對君王無禮,就應該是這樣的結果”。

楚文王也懵了,鬻拳這是在維護他楚王的威嚴啊!雙目噙淚,將鬻拳的斷足收拾妥當,供於太廟,時時警醒自己,作為自己不納諫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