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劉備為何不顧大局,選擇魯肅?這個江東大將的用人之道到底是什麼?

所以,他對劉備說了這麼一句話:“夠用了,劉豫州且看我如何擊破曹兵便是!”哈哈,華皮吹得夠大一劉備此時的想法就是找個相識的人過來聊哪這周究竟行不行,譬如說此前的使者魯肅。可是周瑜又說了:“我受命在身,沒有隨便安排人與你相見的道理。你要是想見子敬(魯肅的字),那就另找機會吧!”聞聽此言,劉各的第一反應是愕然,他沒想到這位江東統帥如此牛氣,而在然的背後,則是慚愧一一自己的要求似乎有點不顧大局,接著是高興一這位江東大將說不定還真有兩下子。不過,雖然是有些詫異,劉備卻不太敢相信眼前這位趾高氣揚的江東佬真能打敗曹操。

想當年呂布何等盤張,衰紹又何等雄偉,可那般人物,統統都敗在了曹操的手下。眼前這位三十來歲的周公瑾,就真的比他們都強?不會吧!下所以,迴轉之後,劉備還是做些了小動作,那便是藏匿自己的兵力,分明有萬把人,最終卻只肯掏出兩千,剩下的都埋伏在後,做好一旦戰事不利就轉身去廣西的準備。其實,周瑜真沒在意他那點人,你掏多掏少都隨你,反正我也不當你是回事。若你願意,也可以退出戰場,做旁觀客都無妨!

周瑜的這種態度,也不僅僅是做氣而己,實際上他是有考慮的,那便是戰爭與你無關,而對於戰勝之後所獲得的勝利果實,也務必請你靠邊站!正是這種態度,導致了後來孫、劉兩家的巨大分歧。因為按照劉備的邏輯來看,此時打曹操自然要靠你,我最多出點小力。可若是打敗了曹操,戰後分果果,那可必須分我一半,因為我也是出了力的!好吧,不得不說,劉各確實有些要無賴的腔調,哪怕《三國演義》如何為他掩飾美化,這都是事實。

不過,雖然他無賴,可後人也頗能理解他,因為此人一一實在是吃了曹操太多虧了!就在劉備與周瑜貌合神離之際,荊州的曹操,也迎來了一位來自西蜀的客人,他便是張松。《三國演義》中將張松訪曹這一段,安插在赤壁之戰後許多年,無非是為了敘事方便,但結果便是導致光陰錯亂。張松訪曹,事實上就發生在這一年,發生在赤壁之戰前タ實際上,益州的主人劉璋選在此時派出使者,意圖也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看看拿下荊州的曹還相,究竟會不會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倘若是,早點投靠總歸要此最後打上們米再投降要好太多。

所以說,劉派出使節的時間,大抵上還是正確的可何題就在選人上,益州派出的使者,居然是一個又矮又醜,額頭像農民用的頭。頭兒、鼻子城端、牙齒外露,身長更是不滿五尺(武大郎也是這個格,大概也一米),說話聲音則像一面銅羅。簡單說吧,這就是一個相貌所,身材矮小,話音難聽的土包子可為什麼豬大一個益州,會選這樣的人來做使者呢?這就要問益州的主人劉了。大概他以為,堂堂中原之主,一定不會把樣貌所放在心上,尤其是曹操,據說他的個頭也不高,至少在這一點上兩人會有些共同語言吧而當張松抵達州之際,初見的便是時任相府主簿的楊修。

老實說,這兩位的相逢頗有些意思,一個是四川大山裡走出來的,看似小矮醜,腹中卻藏大乾坤,面另一個雖年紀輕輕,卻見多識廣,甚至在某些小地方有比曹操更聰明的傳說形麼,張松究有沒有在楊修面前展示出自己的大學問,如對時下形勢的獨特見解呢?很,沒有隻言片語,所有的誇飾,只在表現他的口才似乎還不錯、記憶力很是了得,如此而已。這樣所謂的“人才”,大概在時下的背書式教育環境下會是個考試成績不錯的“好”學生,別的就實在是沒什麼了。若曹操用他的話,似乎也只有速記員一職最適合他!

不過,張松雖然沒什麼具體才能,對於曹操還是有價值的,因為據說他攜帶了益州地圖,入蜀的道路,遠近闊狹,山川險要乃至何處有錢糧,都在這圖上。曹操但凡得了這張圖,取益州那就是易如反掌。可惜,曹操沒注意到這一點。而張松,也很獨特,他顯然是要先暴露自己的短處與不足,倘若你能接受再出真寶,可你若是因為那些短處與不足便加以嘲笑乃至部視,他便憤然轉身而向這樣的人,若是放在前幾年,說不定曹操還真有耐心來容納他、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可是現在,形勢已然完全不同,在曹操看來,天下統一的差不多了大業將成,打完州打揚州,等摘定了揚州回頭收拾你這益州就跟玩兒似的。

心態不同,反應遡異於是,張松白然是興神衝而來,灰溜溜而去。《三國演義》說,就在這時,劉備與諸葛亮卻很熱情地歡迎、接待他,好酒好茶盡意奉迎,卻不提川中半點事。張松便感動了,從袖子裡拿出益州地圖,獻與劉備,並邀請他興兵入川曹:返鹿天下五十年可以說,張松這人確實不地道,是個標準的賣國賊一一嚴格而言則是“賣州賊”,誰對他好些就賣給誰。正是因為他的地圖,後來劉備便按圖案,盡知益州度實不過,《三國演義》的時間有些錯誤,使這件事多少有些順倒,要知道此時的劉備正在江夏失魂落魄,又如何會出來好客相迎呢?

事實上,張松此時很可能只是在曹操那邊受挫而己,至於與劉備搭上關係,那是許久以後。這,只是赤壁大戰前的一段小插曲而已。那麼,無空搭理張松的曹操,此刻又在忙些什麼呢?他的水軍一一也就是以荊州水師打底新籌建起來的那幫人馬,正烏決烏決殺過江來,目標正是長江南岸的赤壁,恰好遇上週瑜的江東水師,這便發生了第場遭遇戰。這一仗發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十月初十,曹操新練的水軍,一半還量量乎乎的,適應不了這戰船的振盪搖晃,另一半則更修,直接患上了流行病(按流行的說法,這病便是癌疫),如此一來,這支新編水軍的戰鬥力便可想而知了。

可雖然明知不行,曹操還是決心拿這支新編水軍與江東的水戰熟手試試,為什麼?就是要嚐嚐水戰究竟是何等滋味!於是就如《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般,大江之上,戰船一擺,曹軍那些在平原與山地上耀武揚威的北方大兵們,都成了量船的早鴨子,立腳不穩,更無法施展平地衝鋒與山地居高臨下放箭的優勢毫無疑問,曹操的長江第一戰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一句再爛熟不過的話。可顯然,曹操要扳轉戰局,實在沒那麼容易。所以,他很快便冷靜下來,承認自己的失敗,向北岸撤退,電駐在江北的烏林。

北岸的烏林、南岸的赤壁,由此形成了曹孫對峙的局面。曹操在水上暫時不佔優勢,眼下也只有兩個選擇,第一便是就此打住,轉移兵力到別處去;第二則是訓練一支更有戰鬥力的水軍,以求在未來能打敗周瑜其實,尋求別處做戰場是個更好的選擇。比如到東北去,在丹徒、京口一線渡江而下,是攻打東吳的另一選擇。自然,最佳的戰法,就是兩邊齊舉,孫權的兵力畢竟有限,他若重點守京口,你就攻赤壁:重點在赤壁,你就取京口。兩邊齊舉,就意味著你必須擁有至少為對手兩倍的兵力。而此時的曹操,顯然兵多將廣,做到這一點難度不大曹操這邊齊頭並進,孫權那裡就必須有相應的應對,而此時的江東,主力也就周瑜這三萬人,東線其實薄弱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