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到八十年之久?只因他做了這一件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

公元223年,劉備召諸葛亮至永安交待後事後病死。到了公元234年,諸葛孔明駕鶴西去,留下一片他沒整理完的爛攤子。

可以說,諸葛亮一死,蜀漢已失去了復興的最後希望,只能在一些老臣的維持下苦苦支撐。很多朋友都覺得,在孔明離世以後,姜維直接成了蜀漢政權的掌舵人。實則不然,論資排輩,此時的姜維雖不再是毛頭小子,但是,他與那些老臣的水平還相差甚遠。

要知道,當時的費禕和蔣琬兩位老臣,都是既有能力又有資歷的名士。他們的政治嗅覺十分敏銳,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非常精準。此時的蜀漢國政,當務之急是什麼?休養生息!畢竟,孔明在世時蜀國傾盡國力進行了數次北伐,國力幾乎被耗光。

於是,在蔣琬和費禕上臺後,立即實施了一系列休養民生的良政。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勢頭並未持續太長時間。由於費禕被刺殺,姜維迅速上位,成了繼孔明、費禕之後的第三位蜀漢掌舵人。平心而論,姜維頗有軍事天賦,他的軍事能力絕不遜於陸遜、周瑜之流。不過,政治是姜維的短板,在處理內政方面,姜維表現得十分無能。

若非如此,蜀漢後期又怎會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呢?

對此,姜維苦無良策,只能帶著軍隊在外作戰,苦苦支撐即將傾覆的蜀漢河山。

話說,在漢中一戰中,蜀漢集團取得了大勝。從這以後,魏延受劉備指派,擔任漢中地區的總司令。說起魏延,此人被後世“黑”了好幾個世紀,但是,他的軍事水平卻是毋庸置疑的。在漢中地區的軍事部署上,我們就能看出魏延有兩把刷子。

魏延將漢中的蜀軍,分別駐紮在漢中周遭的山區中。故此,魏軍根本無法深入漢中腹地,只要稍有入侵漢中的意圖,便會遭到蜀軍的圍剿。從諸葛亮擔任丞相開始,直到費禕上臺,魏延的戰略在三十年的時間裡一直被沿用。不過,姜維獲得兵權後,立馬更改了這一策略。

姜維覺得,魏延的安排雖然有利於防守,但是,卻無法殲滅魏軍取得更大的戰果。對此,姜維決定“險中求勝”,將所有漢中地區的蜀軍全部抽調進城裡,打算與魏軍來場大決戰。姜維打算據守城池,趁著敵軍撤兵時率軍追殺。姜維的思路不錯,但他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想要和魏軍打持久戰有兩個前提:

一是蜀軍的後勤能得到保障;

二是魏軍的數量不能太多。

戰場瞬息萬變,戰況發展怎會如姜維所料呢?所以,將魏軍放入漢中平原,無疑是一步險棋。趁著姜維的部署出現了漏洞,司馬昭立即派鄧艾、鍾會、諸葛緒三位大將大舉南下。在此期間,鍾會的部隊是主力,其他二人率領的魏軍主要是為了協助主力便宜行事。

鍾會抓住蜀軍的要害,派一支軍隊牽制了漢中地區的蜀軍主力,然後,親自帶兵拿下了陽安關。陽安關淪陷後,蜀漢的屏障就只剩一道劍閣了。姜維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幹出撿芝麻丟西瓜的蠢事,只能將全部兵力調回劍閣抵禦魏軍主力。

其實,姜維也很無奈。

諸葛緒、鄧艾、鍾會三人心懷鬼胎,戰爭剛進行到一半,他們就開始“窩裡鬥”。鍾會籠絡了鄧艾,兩人合夥陷害了諸葛緒。類似的情況,在曹魏戰爭史上時有發生,堪稱曹魏軍界的“慣例”。姜維將大量蜀軍集結於劍閣,魏軍根本抓不住劍閣關的破綻。鄧艾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迂迴戰術。屆時,只需鍾會牽制住姜維的主力軍,自己即可將全部精力放在攻打劍閣上。在此期間,蜀魏兩軍殺得昏天黑地。

從地理環境來說,姜維所處的劍閣關有一定優勢,所以,鍾會計程車兵們就像打水漂一樣,一個個地衝上去“送人頭”。其實,姜維之所以能固守劍閣,並不完全是地理優勢之功,其本人的防守水平亦不容小覷。且看數百年後,宋軍在攻打後蜀時,三下五除二便拿下了劍閣關。從這就能看出,宋朝時期的後蜀政權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名將,但凡有姜維這號人物出現,都夠宋軍喝上一壺的。

姜維和鍾會在這裡打得正歡,鄧艾已經抄小路繞了一個大圈,兵鋒直指成都。按說,這鄧艾也是個奇人,他將寶全都壓在了成都後防空虛上,所以,才不惜七百里急行軍繞過劍閣。倘若,蜀漢尚有餘力防守成都,恐怕鄧艾這支疲憊不堪的軍隊就得交待在這。當時負責成都防務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魏軍兵臨城下,諸葛瞻除了與其玩命已別無他選。

由於,絕大多數兵力都被姜維帶走了,所以,諸葛瞻根本不是鄧艾的對手。那麼,為什麼鄧艾的軍隊經幾百裡急行軍後,仍展現出如此強的戰鬥力?

原因有二:

一是蜀軍後防空虛,駐在成都的都是些老弱病殘;

二是鄧艾軍根本沒有退路,若不趕緊攻陷成都勢必會被回防的姜維包抄。

擺在魏軍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打下成都大家喝慶功酒,要麼馬革裹屍請全村人喝酒。

不過,雖說鄧艾的軍隊有必死之志,但成都的城防也不是鬧著玩的,為什麼鄧艾能拿下成都呢?

客觀而言,此時鄧艾的軍隊徒有士氣,卻沒什麼戰鬥力。為了抄小路,魏軍翻越重重山嶺,要知道鄧艾的手下連一匹馬都沒有,士兵們只能揹著輜重乾糧,靠“十一路”走完七百里路。可以預想的是,只要成都能多撐一段時間,鄧艾的軍隊極有可能不戰自潰。屆時,姜維的援軍殺來,與成都守軍合圍鄧艾,必可將其一舉殲滅。然而,壞就壞在劉禪這小子身上了。

比起他老爹的魄力來,劉禪的水平差得太遠。今天官員說主公我們逃往南方吧,劉禪稱善;明天官員說主公我們投靠東吳吧,劉禪亦稱善。魏軍打來這天,劉禪被手下大臣忽悠得開城投降。鄧艾做夢都沒想到,他都已經做好破釜沉舟的準備了,勝利竟悄悄地來了。鄧艾樂不可支,連忙安排懂事蜀後主返回大魏邀功。值此之際,最無語的要屬奮戰在前線的姜維:我辛辛苦苦打了這麼多天,您老就這麼降了?

此時,姜維心想,既然老大都開城投降了,自己還與鍾會這小子較個什麼勁?

於是,他開啟關口,帶著蜀軍投降鍾會。

難道,蜀漢最後的曙光姜維就這樣放棄希望了嗎?

並非如此,姜維之所以投降,是因為這是他的緩兵之策。與其與鍾會殺個你死我活,還不如潛伏到敵人內部,把老大救出來重整河山!在兩人的短暫接觸中,姜維發現鍾會這小子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而是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只要有慾望,就有破綻。

於是,姜維對鍾會說:“我看老哥絕不是個屈居人下的主,你我二人何不霸佔蜀地,自立反魏,建立一番基業呢?”姜維的這句話頗有誘惑力,在那個皇帝輪流坐的年代,有幾人心甘情願給別人打一輩子工呢?於是,鍾會被姜維忽悠了,決定與其共謀大業。

然而,共圖大業還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幹掉鄧艾這個絆腳石。只要鄧艾活著,姜維的計劃就很難開展。姜維向鍾會秉明意圖後,鍾會立即拍胸脯打包票:“老弟放心,不就是鄧艾嗎,我兩句話就能把他忽悠死!”於是,鍾會立即上書朝廷,稱鄧艾想要雄踞西川,反叛大魏。

司馬昭一聽,這還了得?立即下令,命鍾會出兵解決鄧艾。眼看著大業成了一半,可是,天不遂人願,鍾會和姜維的計劃敗在了一個小人物手裡——衛瓘。此人是一名監軍,在鍾會構陷鄧艾時,他也曾參與其中。不過,當他知悉想要奪取西川的人是鍾會後,立即決定出賣鍾會,獨吞這不世奇功。

衛瓘立即揭發了鍾會的反意,然後,召集各路將軍圍剿鍾會、姜維二人。勝利在望的鐘會,根本沒料到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被衛瓘這小子壞了好事。鍾會與姜維突圍未果,鍾會被魏軍斬殺。此時的姜維,徹底失去了復國的希望。值此之際,他再無顏面對先帝,乾脆拔劍自刎,以謝天下。

殺掉了二人的衛瓘,暗中派出了一支軍隊,因為,他還沒解決掉最後的隱患——鄧艾。要知道,在最初鍾會構陷鄧艾時,衛瓘也參與其中。一旦讓鄧艾活著返回長安,此人定會向司馬昭闡明事情真相,屆時自己的腦袋恐難保。這個世界上,唯有死人的嘴巴是最嚴的。於是,衛瓘的人追上的鄧艾,將其格殺。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麼令人無奈,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有時竟能蜉蝣撼樹,幹掉那些成名已久的大人物。張飛、典韋,均死在小人物手中,類似的現象在三國中比比皆是。總而言之,蜀漢戲劇性地亡了,亡在姜維的錯誤指揮下,亡在劉禪的懦弱中,亡在小人物衛瓘手裡。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