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人寫雪的一首小詩,少有人知,寥寥20字,卻寫盡了離別的銷魂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有一段很著名的論述: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於是,同樣是寫天地間紛紛揚揚的雪花,在柳宗元筆下,是無邊的清冷孤絕。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在白居易那裡,卻是三五知己、紅爐美酒,令人生出融融暖意。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

在邊塞詩人高適筆下,雪卻帶著一股渾厚的蒼茫,瀰漫整個天地,讓人的心胸都為之激昂。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塞上聽吹笛》)”

而在宋人孔平仲那裡,漫天風雪,則化作紛紛離愁,將詩人重重裹挾。

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

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

作者孔平仲,生於慶曆四年,即公元1044年,是北宋詩人。

治平二年(1065)他考中進士,此後他歷任密州教授、秘書省校書郎、衢州軍事推官等。後來他因被言官參劾元祐時附和舊黨,而被削官,後來又被貶到惠州。

這首《寄內》應當便是寫於詩人赴惠州途中。

“寄內”,這裡的“內”指的應是詩人的妻子,是一首寄給妻子的詩。

這首詩正確的敘述順序應當是:

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

詩人走在山路上,天將暮了,行人日漸稀少。群山深處,一片寂靜,唯有北風怒吼,大雪深深。

詩人於是想把途中看到的景色,說給妻子聽。因著這種思緒,他突然思念起了家人。

但是詩人卻故意將詩句倒轉,而這正是詩人的匠心獨運處。

由途中景色,想到家人,固然是一種最普遍的寫法,卻也失於平鋪直敘,而缺少波瀾。

而詩人的這種寫法,前兩句“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詩句中說“途中景”,但是是什麼樣的景色呢?詩人沒有說。

詩句中又說“別後心”,但是“別後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情呢?詩人同樣沒有說,這樣就能引起讀者興趣,也有助於情緒的鋪墊。

到後兩句“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詩人以景色描寫來結尾。

叢山深處,風雪之中,日暮之下,是詩人這一個孤單的行人。

看似只回答了前面的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都回答了。

詩人是想告訴讀者,景即心,心即景,那風景正是詩人內在情緒的外在映照。

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詩人因為被貶,不得已離開家人親友,內心是悽楚悲傷的。

於是便在詩人的這種目光裡,旅途中的景物也都變得蕭瑟淒冷肅殺。

而以景色描寫來結尾,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同中國水墨畫的留白般,帶給人綿長的韻味,讓讀者能夠去細細領會言外之意,韻外之致。

大家以後在創作詩詞的時候,不妨也試試這樣一種寫法吧,僅僅是詩句順序的簡單更改,意境韻味便已大有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