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李連杰拿1億片酬的大片,真的被低估了嗎?

1。

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風靡全球,帶起了一股拍古裝大片的風潮,徐克拍出了《七劍》、馮小剛拍出了《夜宴》、張藝謀連拍三部《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個個賺得盆滿缽滿。

這時,有位導演坐不住了,那就是拍出《甜蜜蜜》的導演陳可辛,古裝、大製作、全明星……心中默唸著這幾個詞,陳可辛找到了‘’功夫皇帝‘’李連杰,說兄弟咱拍個片唄。

李連杰‘’欣然接受‘’:好,我沒啥要求,都是朋友,薪酬一1億就夠。

陳可辛心中一涼,倒抽一口涼氣。

李連杰說,你別怕,我給你算筆賬,去年我自己拍《霍元甲》,全球票房是3000萬美金,我拿1500萬美金,這,不算多吧?

陳可辛連連點頭。

之後,陳可辛又花1600萬找來了劉德華、1200萬找來了金城武、200萬找來了徐靜蕾,整部電影投資3億,演員片酬佔了43%。

為了穩妥起見,陳可辛翻拍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取名《投名狀》。

萬萬沒想到的是,《投名狀》雖然拿下了金像獎的8項大獎,上映時卻遇到了票房小王子馮小剛的《集結號》,導致《投名狀》票房腰斬,最終總票房只有3億左右。

按照票房3倍才能賺回投資的電影規律,《投名狀》虧了。

更沒想到的是,《投名狀》當時的口碑並不高,在豆瓣上也只有7分。

2。

不過,這些年《投名狀》的口碑逐漸好了起來,很多人說它是‘’遺珠‘’,我個人覺得《投名狀》確實是十分難得的古裝片。

《投名狀》的故事非常有內涵:男主角龐青雲和大牛、二虎結拜,一起打下了被太平天國佔領的南京,結果‘’功臣‘’龐青雲卻死於黑暗的官場爭鬥和權謀。

可嘆,可惜。

李連杰在《投名狀》中的表現,無論是武戲還是文戲,都讓人眼前一亮,也拿下了金馬獎。

劉德華、金城武和徐靜蕾都沒有掉鏈子。

整個電影的製作都非常用心,戰爭場面、人物細節上充滿了精緻感,是少有的國產古裝片。

評分7分確實有些低了。

3。

如果,要說《投名狀》有什麼問題的話,那可能是就是在電影之外的‘’漏洞‘’。

首先,我們來看《投名狀》自己的故事:

李連杰飾演的大哥龐青雲,是一個對仕途有心的人,渴望建功立業,他結拜了兩位土匪,劉德華飾演的大牛,金城武飾演的二虎。

龐青雲帶著好兄弟大牛和二虎一起打太平軍,一起攻打下南京城,本來是一件建功立業的好事,但是萬萬沒想到,龐青雲對弟妹(徐靜蕾飾演)起了色心,又迫於壓力殺了大牛。

然後龐青雲成功名就時,二虎金城武因為‘’投名狀‘’前來刺殺龐青雲,雖然龐青雲能夠打過二虎,但是在打鬥中,龐青雲突然發現,背後有人放黑槍,有人已經對自己動了殺心。

最後龐青雲明知自己必死,於是順水推舟,還不如成全了三弟的投名狀,讓二虎殺死了自己。

這個故事在電影《投名狀》內是沒有問題的,邏輯上自洽,結尾感人,是個好故事。

我們站在電影之外,來看這個故事。

歷史上的刺馬案成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真實的故事是:

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張汶祥刺殺,張殺人後,不逃跑,反而坐地就捕,幾輪審問下來,張汶祥閃爍其詞,都說是馬新貽‘’不仁不義‘’,不說實情。

張汶祥還指名要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來審理。

後來,慈禧太后對審問的結果不滿意,真的派曾國藩和鄭敦謹來審問,最後也沒有問出什麼貓膩來。

張汶祥被凌遲處死。

刺馬案成為一樁千古懸案。

張汶祥殺人的原因,引發了好幾種猜測。

《投名狀》的故事就是其中一種‘’民間傳說‘’,被殺的兩江總督龐青雲(原型是馬新貽)是因為‘’忘恩負義‘’,勾引弟妹、殺害二弟的‘’不仁不義之徒‘’,最後被三弟所殺。

陳可辛覺得三弟殺不了龐青雲,所以龐青雲最終還是死於官場爭鬥和黑暗,龐青雲成了炮灰。

《投名狀》中的龐青雲其實是兩個人物的‘’混合體‘’:曾國藩、馬新貽。

首先是龐青雲和曾國藩的關係,在《投名狀》中,龐青雲帶著大牛、二虎等一幫人,打下了南京城,成為兩江總督,實際上歷史上打下南京城的是曾國藩,也是曾國藩成為兩江總督。

所以龐青雲實際上有一部分是‘’曾國藩的附體‘’,龐青雲的‘’功勞‘’來自曾國藩。

龐青雲勾引弟妹、殺害二弟、被三弟所殺,實際上是‘’傳說中的馬新貽‘’的附體。

這兩種附體,讓龐青雲失去了‘’平衡性‘’,無法自圓其說。

首先是曾國藩附體:

實際上,龐青雲帶著大牛二虎那些土匪、再加上幾個殘兵是沒法打下南京城的,當時太平天國雖然發生了內亂,但是仍然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曾國藩當時老爹死了,他回家奔喪,然後被皇帝叫了回來,因為要滅天平天國,還得靠曾國藩。

曾國藩打下南京後,權傾朝野,整個江南都是曾國藩的天下,所以沒人能殺得了曾國藩,遍地門生,大官小官全是他的人,整個清政府和官場,沒人敢動曾國藩,只有曾國藩動別人的份兒,慈禧太后都怕曾國藩和湘軍變成下一個太平天國。

所以,如果在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真有本事打下南京的話,是沒人敢動他的,他不把慈禧太后滅了就不錯了。(當然,這在在電影之外的評論)

馬新貽的附體:馬新貽在歷史上,是個清官,根本沒有勾引弟妹、殺害二弟的那些事情,那些都是傳說。

真實的刺馬案,還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

慈禧太后害怕湘軍打下太平天國後,湘軍壯大,想要削弱湘軍,並暗中追查太平天國在南京藏的一大筆財寶,於是慈禧太后將曾國藩調走,然後讓馬新貽當兩江總督。

後來曾國藩的人把馬新貽殺了,然後慈禧太后想要追查,但是曾國藩不讓查,於是無可奈何,這個案子就撂下了。

這個可能性很大。

刺馬案最微妙的是慈禧太后和曾國藩的君臣關係,自古‘’君臣相疑‘’必出大事,尤其是羸弱的大清慈禧和強盛的湘軍領袖曾國藩。

君疑臣必誅,臣疑君必反,君疑臣而不誅則臣必反,臣疑君而不反則君必誅。

曾國藩是讀聖賢書長大的,想的是忠君報國(雖然是腐朽不堪的大清國),絕對不會謀反,但是一旦慈禧太后猜忌,就十分尷尬和危險。

湘軍滅了太平天國後,慈禧太后想把南京藏著的那筆財寶拿走,又想削弱湘軍。

慈禧太后又想讓湘軍替自己賣命,又不想分錢,又怕湘軍壯大,是典型的古代帝王的險惡嘴臉,同時滿清對漢民只有利用的份兒,就像日後的義和團。

慈禧太后什麼心思,老謀深算的曾國藩當然一清二楚,而慈禧太后對於曾國藩的心思也是一清二楚。

曾國藩當然不能同意。

當年曾國藩帶著一幫兄弟拼死打下南京城,是許諾了兄弟們很多好處的,曾國藩一生都是相對清廉的,信仰‘’內聖外王‘’,他自己不貪財,但是許諾別人的好處,一分都不會少,這就是他做人的原則,也是他能在亂世中,能以一個書生帶著一幫流氓混混打勝仗的一個原因。

當年,湘軍攻破南京城,曾國藩留下了‘’曾剃頭‘’‘’曾屠夫‘’的外號,就是因為手下破城後燒殺搶掠。

因為不許諾好處,曾國藩手下那幫流氓、小混混組成的湘軍,根本沒有動力打下南京,而許諾後的好處,曾國藩一概兌現,絕對不能出現空頭支票,兄弟為什麼跟著你打仗?不就是有肉吃嘛!

有記載,當年曾國藩打下太平天國後,要報銷三千萬兩銀子,然後戶部的人要拿8萬兩銀子回扣。

結果,皇帝說,不給報銷了。

這時曾國藩仍然拿出8萬兩銀子給了戶部的人,說好給的錢,一定會給,曾國藩做人都做到這個份上了。

慈禧太后派兩江總督來查賬,想把錢拿走,曾國藩一派說,好,你敢派人來查賬,那他就得死。

於是發生了刺馬案。

慈禧問曾國藩,你覺得案件奇怪嗎?

曾國藩老老實實回答:奇怪。

慈禧讓曾國藩去查,曾國藩就去了。

但是,你想讓我查案,可以,你想要真相,沒有。

慈禧有什麼辦法呢?

老慈禧心知肚明刺馬案是怎麼回事,但是沒有人家拳頭大,整個江南都是曾國藩的勢力,不是曾國藩的門生,就是曾國藩的好友,你拿什麼查?

真要把曾國藩逼急了,萬一曾國藩‘’黃袍加身‘’,大清國餘下來幾年的安穩又沒了。

兩個人對事情的真相都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

陳可辛《投名狀》的故事當然很好,但是慈禧和曾國藩之間這種微妙的君臣關係,或許是刺馬案另一個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