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個人殺了一個人, 結果被後世懷疑了兩千多年, 至今爭論不休!

關於歷史,人們總是充滿了想象與好奇,我想,這不僅僅是因為祖先的智慧,更多的還是那些歷史遺留下來的謎題。這些謎題雖大小不一,但是,都具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就像明景帝朱祁鈺的死因對明朝的影響一樣,人們不能輕易將它忽略。

可以說,這些謎題讓我們在懷疑歷史的時候,也對它有了想象,而今天,我們也將展開我們的想象,一同來探究孔子殺害正卯的真相!

其實,這件事最早是記載在《荀子·宥坐》之中的。荀子在當中寫道:在孔子當上魯國攝相後的第七天,便派人將正卯誅殺了。既然殺了人,那麼,一定是有理由的,因此,針對這件事,孔子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這世界上的惡人一共分為五種:

第一種是:目的險惡的人;

第二種是:冥頑不化的人;

第三種是:混淆事實的人;

第四種是:不尊重主流的人;

第五種是:私行恩澤的人。

並且,在人的身上只要具備了這五點當中的任何一點,都可以被稱作是“惡人”,因此,身上同時具備這五點的正卯又怎會不是惡人呢?面對如此一個醜惡至極的人,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將他誅殺以儆效尤呢?

對於孔子的說法,人們雖然選擇了相信,但是,心中還是藏有疑惑的。畢竟,作為法家學派的代表,正卯身上還是有很多的優點的。但是,為什麼孔子要將這些優點當做惡人的特徵呢?他為什麼將正卯豁達的心性看作是目的險惡;將他的特立獨行看作是冥頑不化;將他的意見看作是混淆事實;將他揭露醜惡的性格看作是對主流的不敬;將他幫助他人的品質看作是私行恩惠呢?

對於這些問題,就連歷史也沒有更好的答案可以解釋,更何況沒有參與到當時那種環境之中的我們了。甚至,按宥坐的記載少正卯使孔門三盈三虛,而且可以“亂政”是個很有影響力的人。但是,史籍裡到處都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甚至,作為一個能跟孔子搶學生的大學者,竟沒有任何著述、主張,也找不到其門徒、活動的記載,此人是否真的存在而且還是魯國的大夫呢?

關於孔子誅殺正卯的記載,荀子說的雖然比較詳細,但卻很容易就讓人產生懷疑。然而,在《史記·孔子世家》的這本書中,司馬遷不僅提到了這件事,還給出了具體的時間,這就不得不讓人們猶豫起來。不過,雖然司馬遷的說法言之鑿鑿,但是,人們還是提出了不少的疑問,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懷疑者認為,孔子的主張一直都離不開“仁”。在他看來,仁者愛人,執政者不僅要愛人,要愛百姓,而且,還不可隨意殺人。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子提出了這樣的主張,他為何在當官後不過七天的時間,就要忙著將正卯誅殺呢?

其次,對於主張愛人這一觀點的孔子來說,如果,他真的殺害了正卯的話,那麼,這就可以算得上是孔子一生當中的大事了,可是,為什麼《論語》裡面卻沒有記載呢?對於這件大事,即使《論語》中沒有提到,那為什麼其他關於孔子的書籍也沒有提到呢?

連距離孔子最近的孟子都沒有寫到這件事,那麼,距離孔子250年的荀子又是如何知曉這件事的呢?他又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呢?

再次,據史記記載,當時孔子雖身居高官,但是,他只是一名幫助魯國和齊國兩國交往的禮相,表面上看雖風光無限,然而卻沒有任何實權。那麼,這樣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最後,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權利”將正卯誅殺的呢?

最後,人們在翻看司馬遷的《史記》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句話:“三十八年,孔子來,祿如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衛靈公三十八年的時候,孔子雖離開了魯國前往衛國,但是,他的俸祿卻和在魯國的時候一模一樣。這句話雖沒有什麼,但是,與正卯被誅殺的時間對比起來,剛好就是孔子誅殺正卯的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此時的孔子已經離開了魯國,他又是如何做到在第二年的時候派人誅殺正卯的呢?

雖然,孔子誅殺正卯的這件事確實有歷史文獻的證明,但是,面對反對者所提出的質疑,人們又怎能不仔細思考呢?不過,因為反對者的懷疑沒有文獻資料的證明,因此,這些懷疑也僅僅只能成為推理,而不能被他人所信服。不過,不管這些推理有沒有文獻證明,我們都應該知道,無論是再簡單的問題,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我們不能放任不管,否則,他就會像孔子誅殺正卯這件事一樣,影響人們對孔子的評價。

參考資料:

『《荀子·宥坐》、《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