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80歲奶奶與24歲女孩同居,說8個字道盡孤獨:就想有個人說說話

01。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家有父母,儘量不出遠門,如果一定要出去,必須要有個去處。

然而,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長大後,工作都在離家千里的外地,與父母各處一方。

杭州有個80歲的汪奶奶,女兒也在異地生活,老伴在五年前去世後,她一個人守著70平米的房子獨居。

房子二室一廳被她收拾得很乾淨,陽臺上種滿各種花草。

她每天生活規律,吃過早飯後會出門散步,等到中午再回家做飯,喜歡讀書、看報,看似生活很悠閒,但透著難以排解的寂寞,每天都說不了幾句話。

後來,社群的工作人員主動找到她,給她推薦一位24歲的女孩媛媛跟她同住,也是社群最新的養老嘗試“老青年互助”。

什麼是“老青年互助”?

就是給獨居的老人身邊,安排一個條件適合的年輕人,雙方共同組成一個“新家”,年輕人在生活中照顧一下老人,老人減免年輕人的房租,這樣的一個互助忘年交。

在見到緩緩的第一眼,奶奶就喜歡上了,拉著她的手進房間,說:“就想有個人說說話。”

這8個字道盡孤獨,也體現了她真實的心聲,家裡一個人生活,實在太安靜了。

02。

我樓下的趙阿姨也是一個人生活。

趙阿姨有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在外地工作。

在孩子小的時候,趙阿姨去幫忙帶過一段時間孫子,孩子上幼兒園後,她就回來了,表示不想再去了。

也不是兒子兒媳不孝順,而是觀念的不同。

首先,是生活習慣的差異。

趙阿姨習慣早睡早起,可以有時間鍛鍊身體,再吃一頓營養的早餐,開始一天的生活。

可兒子和兒媳都是“夜貓子”,每天晚上到12點還不睡覺,躺著打遊戲或者看電視劇。

在他們影響下,孩子也不肯早睡,趙阿姨勸也不聽,氣得血壓上升,索性眼不見心不煩。

其次,是認知的代溝。

兒子和兒媳受過高等教育,每天聊的新聞和網際網路新知識,語速很快,趙阿姨根本聽不懂。

有時想要插一句話,孩子們跟她解釋半天,她還是不明白,時間長了,他們也就懶得解釋,說:“媽,你別問,說了你也不懂。”

趙阿姨只能神情落寞地走到一邊,無話可說。

她也嘗試想要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但思維的差異,就如橫在中間看不見的一條溝,把她隔到一邊。

孫子稍微大一點後,她就回來了,情願一個人生活,也好過每天尷尬的相處。

只是,生活中多了一份孤獨,每天下午,趙阿姨都會坐在樓下的長椅上,看著院裡孩子們在嬉鬧,她也跟著微笑。

03。

朱自清的《背影》看哭很多人。

文中,兒子要離開家去外地讀書,原本有朋友要送,但父親認為不妥,還是他送比較好。

將兒子安排好後,想要到鐵道對面給兒子買些橘子,在看到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時,兒子淚流滿面。

兒行千里,父母擔憂,總是想要給予最好的一切,可等兒女長大後,父母也老人,很多兒女卻在忙碌的同時,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高亞麟在《我家那閨女》中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家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父母跟子女最大的不同就是年齡,子女因為年輕,認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而父母卻在一天天年邁時,感受到身體的力不從心。

他們也想有人陪伴,哪怕身邊有人說說話也好。

這就催生了“老青年互助”的養老新模式,回到前文的汪奶奶身上,自從緩緩走進家門後,她的生活改變了很多。

比如媛媛下班後,會跟她聊天,看到她做飯,也會在一旁陪著,聽她的絮絮叨叨。

汪奶奶買了新手機,媛媛耐心教她上網,發朋友圈,幫她跟女兒互動。

這樣的生活方式,汪奶奶很滿意,覺得生活充滿活力,而媛媛也是一個善良的女孩,平時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認為幫助汪奶奶很開心。

她們的互助,讓彼此的生活都多了一份便利,很多網友看到後表示贊同,認為這樣的模式是雙贏,可以減輕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老年人的生活也不會太孤單。

但也有網友擔心,這樣的模式會不會產生新的問題,如果遇到品行不好的人,就可能給對方造成傷害。

其實,任何一件新鮮的事物都有一個嘗試的過程,老人在挑選年輕人時,品德和脾氣肯定是彼此考察的內容,也希望老人能夠不再孤獨,開心過好每一天。

今日話題:對於“老青年互助”的養老模式,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