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焚書坑儒秦始皇做錯了嗎?這群人,從兩千年前的西漢罵到現在

但真相真的如專家所言,“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橫徵暴虐的傑作?對此,清朝的文人康有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先秦的作品是在秦漢之後逐漸消失的,而坑殺儒生,史學家呂思勉也認為,被坑殺的應該是秦始皇求取仙藥的江湖術士,並非儒生。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焚了什麼書?又是坑了什麼儒?這得分兩個事情來講。這兩個故事分別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大壽,命人在咸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這場宴會上,集合了文武百官以及來自七國的二十多位博士。(此博士非指現今博士的學位,而是一個文職。)

在宴會上,一個大臣帶頭拍起了秦始皇的馬屁“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這時候齊國的博士站了出來,毫不留情的懟到:“殷周興盛千年,在於分封子弟功臣,相互輔助。如今皇帝一統天下,而子弟為匹夫,萬一有像齊國田氏作亂、篡奪政權一樣的事情發生,誰能來救駕?”

分封制自夏朝開始,在西周時期逐漸興盛。它的意義在於國家將土地分封給王公大臣,由這些人世代相傳,其管理權、歸屬權都屬於這群人而不是皇上。但郡縣制卻反其道而行之,皇帝可以直接任免管理者和行政長官,不能世襲。所以從秦朝開始,分封制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沉澱,而郡縣制的提出者李斯、實行者秦始皇均被儒生所惡,認為這一制度從根本上打破了老祖宗的傳統,是不應該被提倡的。

其實針對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優劣而展開的辯論,已經從秦始皇一掃六合之後便開始了。秦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王綰建議,六國距秦國多有偏遠之地,如果發生叛亂之事,秦國面對的局面多半是鞭長莫及。不如效仿周朝的做法,將國土分封給皇室子弟,以便於管理。

但秦始皇此時已經實行推舉郡縣制。面對丞相王綰的建議,秦始皇提出了不記名投票的方法來表決此事。很多大臣都同意王綰的說法,關鍵時刻,只有李斯提出了堅定的反對一票。

李斯認為,恢復郡縣制無異於自掘墳墓。周朝雖分封子弟甚眾,到後來諸侯卻互相攻伐,周天子也毫無存在感,如今秦朝以武力征服統一六國,每取一地就置郡縣,郡縣制已是大勢所趨,有利於天下安寧穩定,大可不必恢復分封制。

這關鍵的一票讓秦始皇明白了分封制和大秦王朝的依附性。在考慮良久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依靠郡縣制建立以國家為中心的集權制度,地方郡縣服從國家命令,並受控於國家。這一制度更深層次的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歷朝歷代。

面對齊國博士的挑釁,關於郡縣制和分封制的話題再一次被打破。直至今日,郡縣制的成功推行已經證實了分封制的不可取,為何還存在有如此腐朽不化的思想?李斯再次進言“歷史是不斷髮展的,上古三代有什麼可效法?時代變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也應該不同。現今陛下開創萬世大業,非愚儒所能理解。天下已定,法令一統,百姓應當努力耕作,讀書人就要學習法令禁條。”

溯本求源,之所以造成如此腐朽的思想還一直影響秦朝的發展,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不僅禁錮了人們的學識,更腐化了人們的思想,這對於一個開明、進取的新興國家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危險的思想。

為此,李斯向始皇帝“冒死”提出了焚書的主張: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於是這場浩浩蕩蕩的焚書運動在得到始皇帝的首肯後就此展開。焚書的目的,是禁止民間閱讀如《尚書》、《詩經》等復古學說,但實際的執行效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現在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焚書”,是把天下所有書籍都燒掉,其實並非如此。焚書運動之後,官方與民間還是留存了許多儒家經典。秦末戰亂之後,這些書籍重見天日。除此之外,其餘型別的書很多也留下了,如醫藥、農學、等實用書籍。

在焚書事件後的第二年,坑儒運動也展開。坑儒的起源,正是一起方士對秦始皇的“誹謗案”。這群方士,是一群專門為始皇帝修煉長生不老藥的術士,東渡日本的徐福也屬於其中一個。

這群術士,領著高工資享受著高福利,結果卻沒有給秦始皇找到長生不老藥,按律法都得咔嚓,秦始皇對這群人也是意見頗大。於是這群術士裡面有一個姓侯的和一個姓盧的私底下痛罵了秦始皇一頓後相約逃跑。也不知他們這番話怎麼傳到了嬴政那裡,一下子激怒了他。

秦始皇勃然大怒,說:“我待盧生這些人不薄,他們居然在背後罵我缺德。之前我派人去探訪在咸陽的諸生,他們中竟然還有人在發表危險言論,擾亂百姓思想。”於是秦始皇一聲令下,將這群散發妖言惑眾者460餘人全給坑殺在咸陽城外的渭水河畔。

也就是說,被坑殺的460多人都是方術士,沒有一個是儒生。司馬遷的《史記》裡也有記載,稱呼這群人為“方術士”。但到了《漢書》之後,原先的術士變成了“儒士”,秦始皇莫名被背上這個黑鍋。其實這與漢朝“罷黜百家,獨尊法家”的方針是離不開的,至此,秦始皇便背上“焚書坑儒”的罵名,一直沿襲到了現代。

不得不說儒家思想的滲透力,他們簡直從一個國家、一個朝代上下無孔不入。說回焚書,儒生為何倡議秦始皇分封?因為分封是復辟的首要條件。儒生倡議廢除郡縣,恢復分封,不過是六國利用儒生做探路石,試探瓦解統一秦國的步驟。

我們且看看,焚書的真正實施結果又如何?儒家因此滅絕了?沒有。儒生因此消失了?更沒有。焚書,說白了就是一場對儒家思想的擺脫和對新興思想(法家)的推崇。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整合各種的思想的。

焚書和坑儒這兩件事情,被作為秦始皇【殘酷暴戾、滅絕文化】的鐵證,被儒家從漢朝一直罵到現在,成功的讓千古一帝遺臭萬年,也將秦和暴畫上等號。秦因其短暫,而一短毀所有。後世已經在儒家影響下,打下深刻烙印。但願我們這一代,能看清焚書坑儒背後秦始皇良苦用心,不要被儒家文化思想侵蝕了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