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紅巖春秋】淮海戰役:一場戰爭,一片火海,一片火海燒紅了半邊天

1948年冬,淮海戰役碾莊戰鬥進入白熱化的攻堅階段,“隆隆”的炮聲把大地震得發抖。入夜,站在運河邊上舉目遠望,一片火海燒紅了半邊天。

(全景畫:淮海戰役)

伴隨著勝利的訊息,擔架隊從前線抬下一批又一批傷員。運河邊莊姓大戶人家的青磚大宅,就成了我野戰軍的戰地醫院。抬下的傷員先在這裡急救治療,輕傷員治癒後重返前線;重傷員急救後,及時轉到後方醫院;經搶救無效而犧牲的烈士,就長眠在了運河岸邊。穿著白大褂、黑粗布鞋的女護士抬著用白布裹著的烈士遺體,擔架旁跟著幾位頭戴黃軍帽、肩扛鐵鍬,步履沉重、表情肅穆的地方幹部。

他們出了村莊,把擔架抬上了運河大堤。就是這樣,運河邊上有了第一座烈士墳塋。以後,不時有同樣的擔架抬出,烈士墳塋的數目也在逐漸增多,1,2,3,4,5……整整14座。每座墳前都豎著一塊長方形的木頭墓牌,有名有姓有家鄉地址的烈士墓牌一共8塊;有姓名而無家鄉地址的烈士墓牌4塊;無名烈士墓牌兩塊。

無名烈士,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寒冷的冬天,在歡慶勝利的鑼鼓聲中悄悄退去;知暖的寒鴨,成群結隊暢遊在解凍的運河灘頭。 隨著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戰地醫院完成了使命,即將隨大部隊南下。開拔前夕,全體醫護人員抬著自制的花圈走上河堤,向烈士作最後的告別。翻身獲得解放的鄉親們,也自發地來到墓地,悼念烈士英靈。

全國解放後的第一個春,清明前夕, 一位操著山東口音的大嫂推著“吱吱” 作響的獨輪車,艱難地來到運河邊。

獨輪車上,一側坐著一位大娘,另一側放著個蘆蓆包。經過長途跋涉,這娘倆顯得很疲倦,但表情卻很平靜。在地方幹部的帶領下,她們來到了那14座墳塋前。大娘帶著兒媳婦,先在埋葬著其他烈士的每座墳前都磕了一個頭,最後才來到自己兒子墳前。

她慢慢坐下, 叫了聲:“閨女,挖吧!” (閨女, 是山東人對兒媳婦的愛稱)。楊柳低垂,河水嗚咽,自發為烈士送行的人們流淚了,大嫂也忍不住吸泣起來,大娘卻強忍著悲痛催促著: “閨女,快挖,大夥也不必傷神了, 這些俺們沂蒙人都領受過。這墳裡埋的是俺閨女的小叔子,她的男人早年犧牲在了孟良崮,俺老頭子支前隨軍南下還沒回來。求翻身,哪有不死人的理。 ”山東大嫂推著獨輪車,一邊坐著娘,一邊安放著小叔子的忠骨,又“吱吱”有聲地走了。

斗轉星移,8位有名有姓有地址的烈士,他們的忠骨被認領,先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運河邊的人們要醫治戰爭創傷,要重建自己的家園,河道要拓寬,農田要整修,縣城要建設。最後,剩下的那6座烈士墓,統一遷到了淮海戰役碾莊戰鬥烈士陵園。

一晃,70年過去了。

作者:於平(南京電影製片廠藝術總監)

文字/劉賀 製圖/徐夢雨(實習)

主編/王飛 尚健飛 責編/渠峰 朱宸昕

新聞總監/劉建玲 網際網路總監/孟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