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歷史上的馬其頓方陣有多厲害?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被其滅亡了三個

在世界歷史上,尤其是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仗是沒有章法的,衝鋒起來就像一窩蜂似的橫衝直撞,胡亂廝殺,各自為戰,有的時候殺蒙了頭還會自相殘殺,同時也給指揮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直到亞歷山大大帝統一了希臘後,發明了馬其頓方陣,世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格局發生了奇特的變化,亞歷山大依靠馬其頓方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輝煌的戰績讓對手心驚膽戰,甚至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埃及全境,亞歷山大也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凱撒大帝、拿破崙),同時他也是世界歷史上僅次於成吉思汗的世界征服者。

馬其頓方陣的組成:

常備步兵:這類士兵數量較多,他們每人攜帶一根馬其頓長矛(先期長約13-14英尺,後期超過了18英尺,末端配有重器以利平衡,又兼做長矛折斷時之備用武器),另配有直徑2英尺左右的圓盾做防身之用,方陣中士兵的盾牌也有互相保護身邊的戰友的作用,一旦前排計程車兵倒下,位於第二排計程車兵就能迅速填補缺口,第一排計程車兵一般情況下是半蹲著前進,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計程車兵則將長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這樣就可以增強對敵人的殺傷力,整個方陣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同德、共同作戰,戰鬥力極為強大。

輕裝步兵:這類士兵所使用的矛相對要短一些,但是防身用的盾直徑要大很多(足可以遮住蹲著計程車兵全身),盔甲也輕很多,增加了士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重騎兵:這是由一些年輕的貴族所組成的騎兵方隊,他們每人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一把利劍,在等待作戰時,會將長矛擱在肩上,頭稍向下,衝鋒時,長矛向下方敵人猛刺下去,刺死敵人後,暫時不將長矛拔出,而是用手裡的刀劍繼續戰鬥,等戰鬥結束後再回去找回那些長矛。

輔助兵:這是一類輕裝甲或無裝甲計程車兵,他們以標槍、弓箭、石器為主要兵器,非常靈活、機動,隨時去增援各作戰不利的方隊,有點類似現代戰爭中的預備隊。

馬其頓方陣的人員編制:通常情況下,由64名士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初級方陣,四個初級方陣組成一個聯合方陣,這種軍隊組成方式和我們現代的軍隊編制極為相似,是一種自成體系的多兵種相互配合的作戰部隊,亞歷山大大帝正是依靠這些大型的聯合方陣所組成的遠征軍所向無不披靡,幾乎無對手。

當然馬其頓方陣也不是沒有缺點,它最致命的缺點就是隻要破壞了它的統一系統,攻其兩翼或背面,避開其正面,就能置它於死地,因為一旦側翼被攻破,方陣中的長矛兵就很難抵抗敵方劍兵的進攻,其對付密集劍陣的抵抗能力就減弱,無論是輕騎兵,還是步兵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方陣中的長矛手幾乎就是任憑射殺,毫無抵抗能力,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濃達就是採用這種戰術,從右側打進去,從而擊破了斯巴達的方陣。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統一希臘後開始了東征,他率領馬其頓軍隊3、4萬人在奇裡乞亞(今小亞細亞)古城附近的伊蘇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倫北)與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三世率領的軍隊12萬多人展開了大戰,大流士將軍隊排成長達4公里的兩個橫隊,亞歷山大則將軍隊分成3個戰鬥隊形:右翼是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的重騎兵,中央是重兵方陣,左翼是由色薩利騎兵、伯羅奔尼撒騎兵組成的聯盟,馬其頓方陣的平推決定了交戰的結局,方陣首先擊潰了波斯軍隊的左翼,爾後亞歷山大重騎兵和色薩利騎兵兩翼包抄,合圍並殲滅了大流士戰鬥隊中央的希臘僱傭兵,波斯人見勢不妙,四處逃竄,因而避免了波斯人被全殲的下場。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盡傾麾下四萬帝國軍隊與波斯帝國的近百萬軍隊,在巴比倫(今巴格達)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區進行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此戰雖然波斯帝國也做了充足的準備,無奈時命不與,再加上對馬其頓方陣的忌憚,導致軍心渙散,馬其頓方陣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正確指揮下,最終以殲敵十多萬人的情況下大敗波斯軍隊,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也於戰後被殺,馬其頓帝國隨之佔領波斯帝國全境,波斯帝國滅亡。

在蕩平波斯後,亞歷山大率領大軍一路向東攻到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古印度,自此,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被其佔領了三個,征服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超過同時代我國曆史上戰國七雄的領土面積總和,到公元前323年為止,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亞歷山大大帝在其短短13年的征戰時間裡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戰績,他有力地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繁榮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了東西文化,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