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三國:董卓挾持漢獻帝撤往長安,諸侯聯軍中為何只有曹操去追擊?

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諸侯組成聯軍,以袁紹為盟主,出兵洛陽,討伐擅自廢立皇帝的國賊董卓。

有“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紹、袁術兄弟倆帶頭,關東聯軍聲勢浩大,董卓也不敢跟聯軍拼消耗,於是“乃徙天子都長安。”

董卓跑了,關東聯軍在局面佔優的情況下,卻沒有繼續進軍關中,放任董卓從容撤退。

諸侯中,只有曹操一人堅持追擊撤往關中的董卓,但追至滎陽,被董卓麾下大將徐榮擊敗,曹操差點死在戰場上,《三國志·武帝本紀》中記載:

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

曹操在逃至關東聯軍在酸棗的大營後,曾怒斥諸侯道: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但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曹操的這次兵敗,也直接導致了討董諸侯聯軍的分崩離析。

諸侯聯軍為啥不願意對董卓窮追猛打?簡單來說,是盟主袁紹為啥不願意對董卓窮追猛打?

袁紹當時身負天下重望,都指望著他能滅掉董卓,救出漢獻帝,讓東漢政權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雖然關東諸侯各懷異心,但只要家世顯赫的袁紹願意繼續追著董卓打,附和者還是應該佔大多數的。

起初,袁紹召集關東諸侯起兵時,董卓可是把待在洛陽的袁隗(官任太傅,袁紹叔父)及袁氏宗親全給殺了,袁紹由此跟董卓除國仇外,還結下了家仇。

如此深仇大恨,袁紹卻在討董戰爭的半路剎車了。

從政治上來講,是主動放棄了被董卓挾制的漢獻帝和滿朝公卿,繼續讓董卓把持著一定的政治主動權。

袁紹的選擇很不合理,但又很正常。

因為在當時,諸侯中本就有那麼一部分人對董卓擁立的漢獻帝不以為然,不願意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認為被董卓害死的漢少帝才代表正統。

根據《三國志·臧洪傳》中的記載,早在諸侯聯軍釋出結盟致辭時,諸侯們就公開表示過類似觀點: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剪覆四海。

包括袁紹在內,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冀州牧韓馥等,都認為只有死去的漢少帝才是“至尊”。

其中,冀州牧韓馥更激進,曾公開表示漢獻帝不是漢靈帝的兒子,不應該繼承帝位。

袁紹的態度和他們一樣,《三國志·袁術傳》中記載有袁紹勸說袁術(他認可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在政治上和他保持一致時,對漢獻帝的看法:

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董卓,安可覆信!

由此可見,袁紹同樣認為漢獻帝沒有資格繼承帝位。

既然這麼多諸侯都不認可漢獻帝的正統地位,還耗費兵馬錢糧去營救他幹什麼?

諸侯聯軍中,只有曹操等少數人認可漢獻帝的正統地位,但胳膊擰不過大腿。

於是,出現了曹操單獨領軍去追殺董卓,卻因實力不濟反被擊敗的情形。

諸侯聯軍不是因為打不贏董卓而畏懼不前,是在如何對待漢獻帝的正統地位上出現了極大的分歧。

以袁紹為首的諸侯們不去救漢獻帝,並非放棄正統,他們想要的是,否定董卓扶持的漢獻帝,自己擁立一個正統出來。

根據《後漢書·劉虞傳》中的記載,袁紹選擇的是漢室宗親、幽州牧劉虞:

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

劉虞出身高貴,他是東海恭王劉強(又名劉彊)的直系後裔。

劉強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長子,也是東漢開國後的首任皇太子,因生母郭(聖通)皇后被廢,才主動辭讓了太子之位。

劉虞作為劉強後裔,在東漢末年,用的好的話,是相當好使的政治牌面。

袁紹抬出劉虞,就是想直接廢掉董卓的政治主動權,這比率軍大幾千裡追殺董卓可更有效。

不過,讓袁紹失望的是,劉虞拒絕了他的擁戴,並且,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後漢書·劉虞傳》中記載,劉虞在得知袁紹的意圖後表示:

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勠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

劉虞自己不想當皇帝,袁紹也拿他沒轍,這事不了了之。

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袁紹拒絕沮授提出的,迎接在李傕、郭汜之亂後逃出長安的漢獻帝到冀州的建議,大概就有骨子裡不願意承認漢獻帝正統地位的因素在內。

結果,袁紹的不屑一顧,讓政治上缺少底牌的曹操抓住了機會,袁紹白白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好牌送給了死敵。

後來的諸侯爭霸戰爭中,曹操能戰勝比他強大得多的袁紹,政治上的先機起過相當大的作用,而這些因果,又都始於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

稍有些不公的,大概就是漢獻帝本人了,不管是承認還是不承認他正統地位的諸侯們,始終只把他當成牌面,從未想過讓他做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