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德宗低估藩鎮勢力倉促削藩,不僅未達到目的反釀成奉天之難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統治者對藩鎮的武裝力量極為忌憚,唐德宗用武力嘗試解決,非但沒有成功,還引發了“奉天之難”。

唐玄宗時期,開始對邊疆地區的政權、軍權、財權交由邊疆將領負責,從而形成了“藩鎮體制”。安史之亂後,歷代君主急切想解決此問題,但藩鎮實力太過強大,朝廷財政應接不濟,府兵制、租庸調製等制度的破壞,德宗在倉促之中,沒有精心策劃便用武力削藩,觸犯了藩鎮將領的利益,導致削藩失敗。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與唐代宗都對藩鎮的危害心知肚明,但剛經過安史之亂,百廢待興,只能採取“姑息”藩鎮的策略。德宗繼位,除舊革新,勵精圖治,唐朝出現了中興的景象。

唐德宗任楊炎為宰相,對財政進行改革,把原歸入皇室私有的財賦劃入到國庫,同時推行“兩稅法”,《舊唐書》記載:“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徵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變”。起初收到了不錯的成效。改變了原來財政紊亂的現象。奪回了地方財政權,增加朝廷財賦。給朝廷樹立了權威。

德宗一意孤行地實行武力削藩,他沒有精心策劃,制定有效措施,同時沒有深刻地認識到藩鎮問題的嚴重性和複雜性,最後出現“奉天之難”,迫使他不得不中止削藩。

安史之後,唐王朝對藩鎮的武裝力量極為忌憚,同時唐統治者非常不信任藩鎮將領。才組建神策軍,用來壓制京西北邊鎮。

安史之亂後,府兵制、租庸調製等制度破壞,朝廷在經濟和軍事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再加上神策軍的兵力有限,作為德宗的主力軍,在地位上有特殊的優待,進一步激化神策軍與邊鎮軍的矛盾。最後出現了“涇原兵變”的發生,直接中斷了削藩的程序。

神策軍是德宗的禁軍,在政治地位上高於邊鎮軍,經濟待遇上也比邊鎮優厚,而剛組建的神策軍,與常年在邊疆鎮守的軍隊,兩支軍隊在待遇的反差,使邊鎮心理產生極度的不平衡。陸贄曾言: “今者邊窮之地,長鎮之兵,皆百戰傷夷之餘,終年勤苦之劇,角其所能則練習,度其孤危,考其服役則勞,察其臨敵則勇。然衣糧所給,唯止當身,例為妻子所分,常有凍餒之色”。

德宗繼位後,勵精圖治,除舊革新,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沒有徹底地貫徹到底,他本人日益激進,沒有精心策劃,制定有效有策略方針,以急功近利的心態削藩,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安史之亂後,德宗重用楊炎對財政的改革,得到一定的收效,但過於猜忌朝臣,喜歡溜鬚拍馬之人,實行獨裁。在組建神策軍時,又過於偏信神策軍,使軍隊的矛盾擴大化,最後不得不中止削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