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崇禎帝朱由檢的悲劇:亡國前留下最後一點希望,結果卻被斷子絕孫

在朱由檢接手明朝之時,朝政仍由客氏、魏忠賢為首的勢力把持。以至於,他們都沒把朱由檢這個皇帝放在眼裡,以為他和前任皇帝一樣還是會被自己操縱。雖然,朱由檢在心裡早想除去魏忠賢等人,但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很忌憚他們的勢力。

於是,在小心翼翼避過一些暗算後,終於還是剷除了他們。

據說,朱由檢剛入宮時,吃食都是偷偷從自家帶來的,連魏忠賢送給他的美人,都被他查出她們身上帶有春藥——迷魂香。雖然,朱由檢除掉了讓人痛恨的魏忠賢之流,但他卻為了培植私人勢力,重新任用了大批太監。

因為,朱由檢不相信文武百官,在17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最終,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仁人志士既不肯也不敢為其請纓效命。

雖然,朱由檢有心振興明朝,但前人留給他的實在是一個破敗不堪的王朝。其中,民不聊生,內憂外患,朝政混亂等詞,依然難以概括當時的現狀。而此時的朱由檢,顯得很沒有耐心,不僅濫殺大臣,還增加賦稅。

除此之外,朱由檢還沒有意識到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只是想簡單地用武力進行鎮壓。想來,朱由檢應該是沒有好好體會明朝祖先朱元璋的開國故事。所以,當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之時,他覺得愧對祖先,最終,選擇了以身殉國。

其實,看朱由檢殉國前對子女的安排,還是能看出他內心的一絲希望。朱由檢有7個兒子6個女兒,其中,次子、五子、六子和七子早夭,女兒中有4個早夭。當時,朱由檢有安排剩下的3個兒子出宮:

一種說法是讓他們逃亡南邊;

一種說法是安排他們去了外公家。

當年,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兵分兩路:

一路從山西直取北京;

一路是南下去了山東。

所以,朱由檢的兒子應該是無法逃到南邊的。

然而,傳統學術界則認為,北京城破後,朱由檢的兒子都被俘了。其中,長子也就是皇太子朱慈烺,還被李自成封為了宋王。只是,後來李自成被迫撤出北京時,朱慈烺卻不知所蹤了。而朱由檢的另外兩個兒子,後來也是下落不明。

不過,《清實錄》記載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一樁“朱三太子案”,說是該案中的“王士元”自稱是崇禎的第四個兒子朱慈炤。於是,民間就有了各種“朱三太子”的故事版本,還說他們三人當年“莫名其妙”地逃出了李自成的軍營,然後,各奔東西了。

老大皇太子跑到了外公家,結果被“嫌棄”,一種說法是外公告密,使他被清兵抓了。而且,在審訊他時,清廷還讓原來明朝皇宮裡的太監指認。結果,他不僅被殺,連說他是太子的那些人也一一被殺了。理由很簡單:他是假太子,那些人都說了謊。

至於老三和老四的故事,說法各異,甚至,連姓名都不吻合。有人說,後來清廷編修史書時,故意將其中一個皇子寫成了“早夭”,就如“王士元”。明明是“朱三太子案”,可是,民間卻為何出來了朱由檢第五個兒子的名字朱慈煥(見《清碑類鈔》)。真是讓人亂了頭緒,這難道真是清廷為了掩蓋他們除去明朝皇子從而故意混淆視聽的嗎?

其實,清廷沒有必要在編修史書上和明朝的幾個皇子過不去。

當時,雖然還有反清的聲音,但是,大局基本已定,能辨認皇子的人,估計都已作古了。至於,自稱是皇(太)子的人,更多的是想借此來拉攏一批人以對抗清廷罷了。

再看看“朱三太子案”的定名,更有可能是清廷的一個“泛稱”。其實,明朝皇室的確有三個皇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是清廷重點抓捕之人。但是,在那樣的亂世年代,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太子,只要他擁有最正宗的明皇室血統。

可見,在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朱三太子”已經成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然而,從來沒有在民間生活過的皇子,如何能在亂世中保全自己?都說李自成放過了他們,但是,他的那些手下,會不會也是如此客氣呢?想要推導當年的場景是相當難的,所以,僅靠一些文字來推斷是很難有說服力的,沒準過程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