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朝為何沒能實現真正的大一統?這個鍋得由宋太宗來背

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文化最發達的時代。然而,宋朝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是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遼西遼東、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交趾、雲南等地,其北疆還未到達長城一線。而遼、金、夏等國家和宋朝並立,直接稱帝,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出現。為什麼經濟文化如此發達的宋朝未能實現大一統呢?這必須得從宋太宗說起。

一,順其大勢,形式上統一十國

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出現過兩次統一的跡象。第一次是後唐建立後,滅前蜀,南平、南楚歸附。南方諸國,除了南吳、南漢外皆奉後唐正朔,“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第二次是在後周時期,太祖、世宗兩代帝王勵精圖治,推行改革,讓後周國力不斷上升。周世宗於是西敗後蜀,收秦、鳳、成、階四州;三徵南唐,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可惜他英年早逝,真是遺憾。

960年,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取代了後周,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後,在後周的基礎上,繼續發動統一戰爭。不過,趙匡胤在軍事上不如周世宗,他有意避開強盛的遼國,採取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先後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然而,就在統一的關鍵時候,趙匡胤倒下了。

976年,趙匡胤之弟趙匡義發動了政變,殺死趙匡胤,奪取皇位,也就是“宋太宗”。前面已經提到,趙匡胤的軍事能力不如周世宗,但是他畢竟是節度使出身,也算一代英主,而趙匡義則是文人出身,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僭越稱帝后,又將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能臣良將排擠出朝廷,重用自己的文人秘書集團,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經過這一次調整,宋朝的整個上層幾乎喪失了軍事能力。

宋太宗

宋太宗即位初期,還能夠延續宋朝統一的大勢。978年,割據東南一角的吳越錢氏見大勢已去,於是向宋朝納土歸降,於是南方基本宣告統一。979年,趙匡義又命令大軍揮師北上,擊退了遼國,消滅了北漢,於是十國的割據基本結束,形式上完成了統一。

之所以說形式上完成統一,是因為當時還有眾多的割據存在。例如,定難軍節度使割據西北、丁氏割據交趾、大理段氏割據雲南、遼國佔據燕雲十六州。這時候,統一已經進入了艱難的階段。宋太宗吃完了其兄長留下的福利後,終於無法繼續前進了。

二,對外屢戰屢敗,內部兵戈又起

979年,也就是消滅北漢的這一年,宋太宗不顧反對,立馬命令大軍繼續北上,試圖一舉拿下燕京,對遼國發動了戰爭。戰爭初期,宋軍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易州和涿州,隨後圍攻燕京城。在燕京之戰中,宋軍久攻不下,宋太宗還親臨戰場。然而,宋軍過分重視攻城,忽視了遼國主力部隊的到來。不久,遼國主力殺出,雙方在高粱河激戰,宋太宗受傷中箭,倉惶撤離,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980年,交趾發生了政變,黎氏上臺。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請求趁交趾內亂之機南下討伐,恢復漢唐故疆。宋太宗又立馬組織大軍南征。然而,宋朝大軍在981年的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使得統一交趾(越南)的計劃落空。非常巧合的是,曾經南漢也在白藤江被交趾的割據勢力擊敗。此戰之後,越南正式走上了獨立的道路。

982年,夏州內亂,夏主李繼捧在內鬥中失勢,投奔宋朝,宋朝引來了統一河西地區的絕佳機會。但宋太宗的政策太過於著急了,他將夏州李氏全部遷徙到京城,再授予其他州的節度使(已淪為虛職)一職,引起了夏州李氏的不滿。於是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則走避漠北,聯絡党項貴族和遼國,和宋朝發生了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打到了宋太宗去世,宋軍屢戰屢敗,最終錯失了收復河西的千載良機。此後,夏州李氏建立了西夏王國。

986年,宋太宗不甘心對遼戰爭的失敗,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戰爭。這次戰爭,兵多將廣,聲勢浩大。然而,宋太宗重用的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弭德超等將領多是庸碌之徒,臨陣懼戰,最終葬送了美好的開局,最後還是一敗塗地。這次北伐的失敗,也宣告北宋失敗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此後宋軍再也無力北伐。

此後,宋朝內部也出現了暴亂。當時的巴蜀地區,是全國少有的安定地區。前蜀、後蜀先後割據此地。在統一戰爭中,宋太祖趙匡胤允許士兵在巴蜀地區搶掠,這就造成了巴蜀人民對宋朝缺乏認同感。平定巴蜀後,宋太祖為了消除這個的割據基礎,命令這裡的官員、軍隊全部到中央聽候安排,這引發了全雄師兵變。直到宋太祖去世的這一年,全雄師兵變才被平定。

平定全雄師兵變後,宋太宗重新派遣新的官員到巴蜀任職。然而這些官員橫徵暴斂、貪汙腐敗,他們把巴蜀人們當做被征服者,魚肉百姓、草菅人命,導致矛盾更加激化。993年,巴蜀的王小波、李順揭竿而起,發動了農民起義,這是北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居然是發生在建國初期,歷代罕見。巴蜀的起義,使得宋太宗不得不放棄對外戰爭,將主要精力放在內部。995年,起義被撲滅,然而接著又爆發了王均兵變。直到宋太宗去世,宋真宗上臺,巴蜀地區才穩定了下來。

三,重文輕武,北宋皇帝失去了血性

宋朝的基本制度,確立於太祖太宗兩代帝王時期。宋太祖確立的基本國策是“強幹弱枝”,“守內虛外”,也就是極力削弱地方的兵權、財權,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上,他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設定禁軍,直屬於中央;將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不過宋太祖身邊能征善戰的人的比較多,使得宋初軍事力量保持強盛。

宋太宗確立的基本國策是“重文輕武”。宋太宗本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玉海》記載:“太宗御製御書文集總五千一百一十五卷軸冊,又有御書素扇數十”,可見其作品數量之多。他會書法,精通草書、隸書、行書、八分、篆、飛白6種字型。在音樂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他即位後,就下令整理天下圖書,編纂《太平御覽》。著名的典故“開卷有益”就來自於宋太宗。

宋太宗一項重要的文化措施就是擴大了科舉錄取的規模,其第一次開科的錄取人數就是宋太祖時期的兩倍。宋太宗在位期間,一共錄取了6692 人,基本更換了整個官僚系統。宋太宗還大大提高了科舉人才的地位,徹底扭轉了唐後期以來武官專權的局面。擴大了錄取規模,為文官治國提供了人才儲備,也推動了宋代讀書風尚的興起。另外,科舉錄取規模擴大,導致過去計程車族徹底衰落了,平民擁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間,改變了中國的階級結構。

凡事有利也有弊。宋太宗極力推崇“以文治國”,是宋代經濟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卻導致宋朝逐漸陷入“積貧積弱”的泥潭中。首先,官僚機構日益膨脹,而士大夫的工資待遇也很高,使得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其次,軍隊規模龐大,但是戰鬥力下滑;第三,國家無法培養出大規模的軍事人才,使得對外戰爭屢戰屢敗。

宋太宗的“以文治國”形成了一個傳統。此後的宋朝歷代皇帝都醉心於文化,但是對軍事都是一竅不通。每當戰爭到來,宋朝的歷代皇帝就想用金錢、談判來解決問題,怯戰思想籠罩整個上層。因此,北宋最終和遼、西夏簽訂了屈辱的條約,用金錢買和平。但這並非長久治安之計。1127年,金國長驅直入,攻陷了開封,俘虜了徽欽二宗,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此後偏安東南的南宋同樣繼承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最終於1276年被元朝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