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呂夷簡遭宋仁宗貶斥出京,王曾自請罷官出京,兩位朝廷重臣區別大

同樣是被貶出京,《清平樂》中呂夷簡和王曾有什麼不同?

呂夷簡遭宋仁宗貶斥出京,王曾自請罷官出京,兩位朝廷重臣區別大

《清平樂》中宋仁宗趙禎親政以後,不遺餘力的想要改革吏治,消除貪冗,但是卻一直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原因便就在於皇家之事,並不全都能夠隨自己處置。

皇帝身為政府的最高領導,大事小情都是要稟報皇帝才能處理,個人有限的精力和無限的國事的矛盾,一直到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都沒能解決。

所以身為皇帝的趙禎,離不開朝堂之上的眾臣,而諸臣也需要皇帝才能名正言順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可以說朝臣和皇帝已經組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但同時他們也組成了一個拔河比賽的對手,一旦失去平衡,君主和臣子之間,就必須有一方付出重大的代價。

宋仁宗希望儘自己的一切來維持朝堂之上的平衡,所以在范仲淹上書彈劾呂夷簡之時並沒有採納范仲淹的意見,而且還為了安撫呂夷簡,以及保護范仲淹的目的,接受了呂夷簡定的罪名,將范仲淹貶黜出京。

可以說在此時,呂夷簡儼然已經是一手遮天的朝廷重臣了。但是這顯然會引起其他朝臣的不滿,權力是有限的,呂夷簡大權在握,那麼其他人的權力就必然受到威脅。

呂夷簡插手後宮之事,公然建議皇帝越制升遷誕下公主的苗禾兒,這引起了同樣身為朝中重臣的王曾的不滿,使得他在朝堂之中,大殿之上,仗義執言,將對呂夷簡的不滿,直接對著宋仁宗發洩了出來,這也為之後的兩人相爭,埋下伏筆。

呂夷簡利用考察官員的機會,舉薦了一位“政績卓越”的縣令入朝為官,豈料這位縣令自身並不乾淨,偷情霸財,被韓琦抓住把柄,一紙訴狀交由王曾處理,王曾也果然沒有辜負韓琦的希望,成功在朝堂之上,以查察不清的罪民,將呂夷簡貶黜出京。

然而,事後王曾又自請罷官出京,宋仁宗明白王曾的意圖,這才升遷了王曾的官銜,讓他出京任職。那麼同樣是出京,這兩個朝廷重臣有什麼不同呢?

眾矢之的的呂夷簡

呂夷簡拉攏親信,打擊政敵,大權獨攬的行為,早已在朝中引起了不滿。范仲淹與呂夷簡的初次交鋒,以范仲淹的失敗而告終。不過這也只是宋仁宗暫時需要呂夷簡這樣一位能幹的大臣的表現。上至祭天拜祖,下至黎民倉生,需要宋仁宗處理的事物,幾乎數不過來。

以前有宰相能夠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統御百官,宋代設立樞密院和政事堂,雖然分割了宰相的職權,但是從劇中不難看出,兩府依舊需要一個資格資歷都充足的人來統領,否則極易出現文武不和的局面,這對一直存在外部戰爭的大宋,是絕對的內耗行為。

宋仁宗貶官范仲淹的行為,讓范仲淹博得了群臣的好感,同時也使得呂夷簡成為眾矢之的,此次貶黜出京,呂夷簡的處境必然是一落千丈,平日裡巴結奉承他的官員,唯恐避之不及。

眾所同情的王曾

王曾與呂夷簡一樣,同樣是前朝宋真宗遺留下來的治世之才。但是王曾相對於呂夷簡來說更為柔和平緩,在太后劉娥主政時他也沒有任何討好她的舉動,一切都是公事公辦,不偏不倚。

不過,王曾也確實正如他自己在請罪時所說,年老愛惜自己的羽毛,眼睜睜的看著呂夷簡勾結內宮,賣弄權術,卻全無任何的阻止勸諫,這便是王曾的罪過。

宋仁宗對於這一切自然是看在眼裡,最終王曾的挺身而出,也算是為宋仁宗盡到了最後的本分。呂夷簡在朝中權勢滔天,敢於反抗他的范仲淹又是被貶出京的下場,群臣不敢參呂夷簡也是人之常情。宋仁宗並沒有過多怪罪。

王曾雖然忍耐多時,最後的一擊直接將呂夷簡拉下神壇,對於宋仁宗來說實在是一件功勞。因而他不願意讓王曾出京。但是王曾不願意擔負黨爭得利的罪名,自請出京,宋仁宗也就只好成全王曾的仁義,升遷以後調任外官。

總結

宋仁宗對於呂夷簡和王曾這兩位前朝重臣可謂仁至義盡,王曾有處理國家大事的才能,王曾則是仁義備至,這兩位大臣如果能夠聯手,必然能夠在為大宋江山撐起一片大好天空,然而他們並不能和睦共處,宋仁宗不得已這才將他們兩人調離京城。兩位重臣調離京城,由於自身原因,造孽深重的呂夷簡必然是一落千丈,而被大家欽佩仗義執言的王曾必然受到大家的歡迎。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