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長平之戰,趙國用一次次“最優”的選擇換來了最後的慘敗

今天,小編和大家好好掰扯掰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

這場戰爭發生在戰國時期,交戰雙方是趙國和秦國。主要人物有趙國國君趙孝成王,秦國國君秦莊襄王,趙軍統帥先是名將廉頗後期被“小將”趙括替代,秦軍先是名將王齕後期被戰勝白起替換。

想必大多數人一提起長平之戰,第一反應就是“紙上談兵”。對這場戰爭的大概印象是秦國派大軍入侵趙國,趙國派出名將廉頗進行防守,雙方就長平這個地方開始了拉鋸戰。

長平之戰局勢

而廉頗正確判斷了趙國的優勢在於靠近本土作戰,補給線短,秦軍戰線拉得太長,補給存在問題的優勢,採取了正確的打持久戰的策略。果然,秦軍久攻不下,補給又出了問題,眼看趙軍勝利在望。這時,秦軍使用了反間計,愚蠢了趙王居然中計了,讓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替代了廉頗。

青年的趙括剛成為統帥,就轉守為攻,主動出擊,結果落入了秦軍的圈套、全軍覆沒。所以,趙國的這場戰爭失敗的第一責任人毫無疑問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他不應該改變廉頗持久戰的策略。第二責任人是趙王,不該聽信讒言,中了秦國的反間計。

趙括劇照

對長平之戰的這種印象乍一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一旦我們走近這場戰爭,就會發現這場戰爭其實另有奧秘。

那麼,就讓小編和大家一起從頭開始回顧這場著名的長平之戰。

首先,秦國最初的目標不是趙國,而是韓國。此時的韓國自申不害變法失敗後已經一蹶不振,軍事實力只能算二三流的國家,完全無法與秦國匹敵。自然,在秦軍的攻勢下,韓國連連敗退,丟失了大片土地。同時,也切斷了戰略要地上黨郡與韓國的聯絡,使上黨郡成為了一塊孤地。

上黨地圖

按當時韓王的意思,既然上黨已經孤懸國外了,你們要不就投降秦國算了。但是,上黨軍民很有骨氣,他們不願投降虎狼之秦。不過上黨軍民也知道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抵抗秦軍。正好,上黨郡也與趙國接壤,如果自己歸附趙國,一來當秦軍進攻時能有趙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支援。二來秦趙開戰,也能緩解韓國的壓力,也算是曲線救國了。於是,上黨郡郡守就上書趙王,請求歸附趙國。

對於接不接受上黨郡的歸附,趙國的朝廷其實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當然得接受。理由是上黨郡是戰略要地,易守難攻。同時上黨郡還有17座城池,換做平時,趙國出動數十萬大軍攻打也未必能攻下其中幾座城池,現在這17座城池白白送上門來,為何不要呢?

第二種意見是不能要。理由是秦軍為了拿下上黨郡是花了大力氣的,耗費錢財、人力無數,如果趙國此時接收上黨,秦國必定調大軍來攻打趙國,而趙國此時還沒有做好與秦國爆發全面戰爭的準備。

趙孝成王劇照

最後趙王拍板,接收上黨郡。自然,秦國是不能接受這一結果的,所以秦國集結大軍,以王齕為主帥,陳兵秦趙邊境。這時,趙國別無選擇,以廉頗為統帥,率兵抵抗秦軍,於是,兩國大軍就在長平這個地方展開了對峙。

在我們印象中,廉頗身為戰國四大名將,自然是百戰百勝。但是,在長平之戰一開始,廉頗也是選擇主動出擊,但是由於趙軍是臨時集結,而秦軍已是有備而來,所以廉頗三戰三敗,不得已才採取長期防守的戰略。

廉頗劇照

另外,我們總認為趙軍是本土作戰,補給線短,秦軍遠離本土作戰,後勤補給運輸困難,只要趙國這樣一直拖下去,秦國必定無功而返。

但是事實恰好相反,最先堅持不下去的反而是趙國,趙國甚至曾派出過使者到秦國請和,不過雙方條件沒談好,只能不歡而散。

小編在這裡也給大家做下簡單說明。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獎勵耕種,拿下了巴蜀之地,同時興修水利,國力已是七國之首。而趙國的改革雖然強化了趙軍軍事實力,但在國力這方面是遠不及秦國的。同時,其餘五國看長平之戰勝負難料,如果站錯了隊怕日後遭到報復,故都持中立的態度,誰也不幫。在戰爭後期,趙國國內已無糧可調,就算是趙王,也只能喝粥度日。

秦王劇照

但是,秦國國內狀況雖然好過趙國,但是在這樣拖下去也會極大損害國力,所以就使出了我們熟悉的反間計:在趙國散佈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但很害怕趙括擔任主帥。

其實,趙王不是因為中了秦軍的反間計才撤換廉頗的,而是趙王早已對廉頗不滿。原因是趙國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廉頗卻還在那裡乾耗,此時的趙王已經有了臨陣換將的打算,不過由於廉頗德高望重,一時不知道該用誰去替換廉頗。

正好被秦國的反間計一提醒,想起來趙國還有一個年少成名的趙括,同時,趙括的父親趙奢也是趙國名將,還打贏過了秦軍。於是,趙王下定決心,以趙括替代廉頗。

趙括劇照

這個換將的行為確實是趙王最大的失誤,但是,這個失誤不是說替代廉頗的人是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是說趙國換將的這個行為給了秦軍一個明確的訊號,趙國要主動進攻了。

而秦國在明確了趙軍的戰略意圖後,也展開了部署。第一,徵調全國的適齡青年加入軍隊並派往前線。第二,用白起替換王齕為帥,但請注意,這個換將行動是作為秦國天字號機密來對待的,如果誰走漏了風聲,立刻處死。

而這兩點重要資訊趙括是不知道的。所以當趙括在制定趙軍的進攻計劃時,秦軍已經做好了圍困趙軍的計劃,只等趙軍上當。

所以,最後的戰爭過程也完全如秦軍所料,當趙軍發動進攻後,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敗退,將趙軍引入包圍圈,當趙軍進入包圍圈後,切斷趙軍退路,對趙軍完成了合圍。四十天後,趙括戰死,趙軍彈盡糧絕,隨後投降。

在瞭解了整個戰爭的過程後,再讓我們來分析趙軍戰敗原因。小編個人認為,趙括並不是主要責任人,趙國戰敗的主要責任在於趙國的朝堂。

趙括戰死

第一,趙國和秦國的目標不一樣。趙國的目標是稱霸,而秦國的目標是統一六國。所以趙國做的戰爭準備只是區域性戰爭,而秦國做的準備是全面戰爭,是滅國戰,這個差距在戰爭後期決定了戰爭走向。為了戰勝趙括,秦國最後把全國的所有餘糧和全國15歲以上的男性都動員到前線了。

第二,趙國朝堂在長平之戰的所有決策都是“應激反應”。首先是接納上黨郡,但是又沒去準備與秦國的全面戰爭。其次,在相持階段,趙國見堅持不下去了,居然想去求和,可以看出趙國朝堂一開始就沒想過要打贏這場戰爭,只是想把秦軍趕走就行。後議和不成,又想速戰速決。可以說,趙國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

白起劇照

而我們反觀秦國,秦國的戰略目標就很清楚,殲滅趙國的有生力量。並且,秦國在確定了這個戰略目標後,就一直執行了下去,不管是兩軍對峙時國內勒緊褲腰帶保證前線補給,還是戰爭最後動員全國力量對趙軍完成致命一擊。可以說,秦國的所有資源,全部戰略戰術,都在圍繞這個目標。

趙王劇照

我們再看看趙國,趙國似乎每時每刻都在選擇當時的最優選擇,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或減少損失,所以導致了趙國的最終目標不斷更改。以佔了上黨郡這個便宜開頭,以趙軍被全殲這個大虧結束,可以說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