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給曹丕“招黑”的兩個傳說

大眾日報記者 於國鵬

因為“七步詩”上了熱搜,曹植自然而然也被熱搜了。前不久,《國家人文歷史》雜誌推出封面故事《曹操·締造魏國》,並以系列文章介紹曹操縱橫捭闔的故事。這中間,都繞不開曹丕。

曹丕即魏文帝,在位七年。他的文治武功雖然並非特別出色,但也不能說平庸無為。那為什麼對他的評價偏低呢?很顯然,“七步詩”“心機男”搶甄氏的故事,都一直在給他“招黑”。儘管這兩個故事或被證偽,或最多“莫須有”,但因流傳太廣,很多人僅憑樸素的滿腔義憤,就恨起他來,曹丕確實有點冤。

曹丕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傳說往往“更讓人相信”

從兩個故事說起。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他逼曹植寫“七步詩”了。

《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了這件事:魏文帝曹丕命令曹植,七步以內寫成一首詩,否則殺頭。沒想到,曹植七步之內,吟出那首流傳至今的《煮豆詩》。

雖然不少學者從各種角度論證,這個故事應不屬實,但絲毫不影響其廣泛流傳,併為大家津津樂道。

這個故事形成的效果,類似如今娛樂圈裡那種“虐粉”套路帶來的結果,粉絲們因為同情自己的“愛豆”受到打壓,反而加倍支援。那麼,曹丕不捱罵誰捱罵?

娶到甄氏的故事裡,曹丕妥妥地被塑造成了“心機男”,這對他又是一個大大的減分項。

甄氏原本是袁紹兒子袁熙的夫人,才貌俱佳,家世也很顯赫。按某些“趣歷史”的表述,曹操攻打鄴城,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據甄氏為己有。意想不到的是,曹丕捷足先登。原來,曹丕也早已聽聞甄氏貌美,藉此機會率先衝進袁府,抓到甄氏,並大大方方地請求曹操,把她賜給自己為妻。事已至此,曹操也沒辦法了。曹丕計謀得逞,順利抱得美人歸。但是,“心機男”的稱號也就坐實了。如此心機,豈能不令人鄙薄。

圍繞甄氏的故事至此並沒結束。排在“建安七子”首位的孔融,因為曾拿這件事諷刺過曹操,引來殺身之禍。聽說曹丕娶了甄氏一事後,孔融一本正經地對曹操說,這事再正常不過了,以前,武王伐紂,就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本來,曹操一直感覺此事有點奪人妻室之嫌,聞聽有這樣的歷史掌故,非常高興,於是,趕緊向孔融打聽,語出何典?孔融回答,以今例古,應當如此。曹操這才明白,孔融是在諷刺自己,心裡暗恨不已。在此之前,孔融經常對曹操傲慢無禮,早已惹得曹操大為不滿,他這番“過嘴癮”無異於火上澆油。最終,曹操借別人奏免之機,把孔融殺頭了事。孔融作為一位名士,如此喪命還是引起很多人的惋惜與不平。儘管關係間接,這件事的一大塊罪過,也被記到了曹丕頭上。

還有一個說法,曹植名作《洛神賦》,也與甄氏有關。據說,曹植也是非常傾慕甄氏,思慕而不得,於是以甄氏為“藍本”,下筆千言,洋洋灑灑,寫下了這篇辭采華茂、氣度雍容的賦中名篇。當然,這也是無稽之談,好事者附會而已。但是,那些相信這個故事而為曹植鳴不平的人,還是把責任追到曹丕那裡。

種種傳說,雖不是事實,編造故事的人可能覺得有趣,像相聲中甩了個“包袱”,但對於曹丕的名聲來說,卻極有殺傷力。這麼多“黑料”,曹丕名聲能好到哪裡去?

選拔人才“勿拘老幼”

按正史記載,曹丕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還能夠稱得上有所作為。

曹丕去世後諡號“文”,當然與他好文、“文治”有關。《三國志·魏書》評價曹丕“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

曹丕之好文,一是詩文創作頗有成績,二是在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簡而言之,他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開七言詩創作風氣之先。文學理論方面,寫出了《典論·論文》,許多觀點卓有見識,影響至今。

在文治方面,他非常重視文化和選拔人才。《三國志·魏書》記載,黃初二年,曹丕即位後的第二年,因為注意到“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位”,遂下詔設宗聖侯,奉孔子祀,並命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萬戶吏卒以守衛之,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

黃初三年,曹丕下詔選拔人才,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後取士,是呂尚、周晉不顯於前世也。其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實者”。這個選拔人才的標準可謂不拘一格,明確要求選才不要受年齡等條件限制,真正有才華的人就要擢拔,而且明確命令政府部門對那些“不以實”取才,仍然機械呆板按條文操作的,進行監督和糾正。

這些政策,對文化和文學的發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文治方面的舉措,曹魏政權也是一脈相承的。曹操生活的年代,鹿逸中原,群雄紛爭。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最大可能地籠絡人才,曹操主張“唯才是舉”,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都可以量才適用。提出這樣的主張,可能也與曹操本人的經歷有關。《三國志·魏書》記載,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可見,他雖然小時候很聰明,但並未走那條由學入仕之路,反而有點遊手好閒、無所事事。

據瞭解,東漢官僚選拔採取“察舉制”,至漢順帝陽嘉元年,尚書令左雄上書“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同時要求官員考察物件必須滿足基層任職“滿歲”的條件,朝廷同意並頒行。漢桓帝本初元年,對基層任職時間的要求進一步延長,必須滿10年才可以。按專欄作家江上葦的說法,曹操舉孝廉,“時年20歲不到——無論是按照陽嘉制的很年40歲,還是按本初詔的基層鍛鍊10年,他哪項都不滿足。”更何況,他還“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各種條件都不具備,曹操仍然被成功薦舉。這樣一個特殊經歷,可能讓曹操認識到,如果嚴格按照那些條條框框,許多像自己一樣的人才,會被拒之門外。這與現實需要嚴重不符。所以,他後來頒佈《求賢令》,提出要“唯才是舉”;後又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要求舉薦“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而且強調“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至曹丕,如上所述,同樣要求“以實”取才,起到了承上啟下、延續文脈的作用。

曹叡(魏明帝)做太子時,即“唯潛思書籍而已”。即位後,認為“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曾下詔要求各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他還認為,“世之質文,隨教而變”,要求選拔任用有真才實學者,“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後來,還曾專門下詔,把曹丕所著《典論》刻石,“立於廟門之外”。

可惜,魏明帝時,已經“大權偏據”,詔令也被臣僚們當成例行公事,還有誰願意去推行落實呢。

厚葬都是“愚俗所為”

此外,在軍事與社會治理方面的為政理念,也頗能顯示曹丕與眾不同的個性。

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當了皇帝后,曹丕仍然面對諸多軍事行動,包括魏國內部發生的叛亂。或許是厭倦了刀兵生涯,或許是心存悲憫,他一直希望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魏書》中記載,山賊鄭甘、王照及盧水胡率眾投降,時已嗣位丞相、魏王的曹丕非常得意,在眾多謀士臣僚面前,接連列舉出歷史上很多先例,證明自己力排眾議、不必用兵而讓對手來降的策略有效、有功。曹丕還特別表示,“吾今說此,非自是也,徒以為坐而降之,其功大於動兵革也。”能夠運籌帷幄,盡最大努力避免刀兵相見,不戰而屈人之兵,確實值得稱道。

主張簡葬,並以身作則。按《三國志·魏書》,曹丕將陵地選在首陽山,對於身後事,透過“終制”作了詳細交代。其中,明確提出,陵墓需“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即不封土,不種樹,不建寢殿,不造園林,不修神道。曹丕認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葬了,就要像藏起來一樣,讓別人找不到。那些大造陵墓,招搖厚葬的,純粹是“愚俗所為”。此前已經有無數實際例子說明,厚葬更容易被盜墓。一旦陵墓被盜挖,對於逝者,無異於受刑,如同“戮而重戮,死而重死”。所以曹丕反覆叮囑,如果不按他所說的辦,就是不忠不孝。曹丕去世後,他的喪葬事宜即按“終制”執行。

曹丕主張簡葬,並非突然異想天開。首先,是有思想基礎的,這方面與曹操一脈相承。另外,應該也有多方面的現實考量。客觀而言,他有為自己打算的因素,希望百年以後,能真正入土為安。更重要的,恐怕還是為治國算計。畢竟,長年不斷的戰爭,給社會生產帶來了極大破壞,如果再興厚葬之風,必然會造成社會生產和財富的極大浪費,由此又會擠壓其他需求。比如,軍隊籌集物資就會遇到更多難題。如果軍隊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戰鬥力又如何保障?倡導簡葬,節約資源,類似一系列問題都能得到有效消除或緩解。事實也是如此。

從這些政策來看,曹丕還是很有遠慮的。有遠慮,則大致能把握和順應大勢。但是,他當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很多政策的效果可能才剛剛顯現,有的甚至因為世亂而根本無法達到預期目標,這應該也是導致他在社會評價上拿“低分”的一個原因。如果他能多在位幾年,又會是什麼情形?有沒有可能拿出一整套令人驚歎的治國良策,直接改變天下版圖?這個問題肯定又是眾說紛紜。怎麼想象大可天馬行空,也不必較真,因為歷史都已經發生,再離譜的想象也不過是圖個樂而已。總之,曹丕屬於那些八卦傳說的受害者,反過來說,正是憑藉那些傳說,曹丕才為更多人知曉,這也算曆史的一個補償吧。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