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明最具個性的王爺,有多怪誕荒唐作死的過程已說明一切

在明朝有這麼一位有意思的王爺,爺爺不喜歡他,父親誆騙他,哥哥捧殺他,屢次造反,屢教不改。

侄子登基,他很不爽,急赤白臉地造反,結果大敗。

皇帝感念叔侄之情不忍殺他,還去看他,結果他轉手就是一記掃堂腿故意將之絆倒。

皇帝大怒,找來一口300斤的大銅缸罩住他以示懲戒,他又“霸王附體”企圖擎起大缸砸死侄子。皇帝無奈,只能含淚找來柴火將其燜死。

這個人便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

縱觀朱高煦一生,前半生是痴心妄想,後半生是匪夷所思。

那麼朱高煦的一生,到底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呢?筆者今天將聚焦於其生平的高光時刻,為大家還原一位有意思的王爺。

朱高煦生於洪武十三年,與明仁宗朱高熾一母同胞,俱為徐皇后所出。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唯“仁孝”二字,然而落於朱高煦則是兩極分化的“暴戾”、“狡黠”、“狠愎”等負面字眼。

《明史·朱高煦傳》載:

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朱)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朱元璋晚年時,對子孫的教育尤為重視,特地把自己的孫子們都叫到南京太學學習,自己有事沒事就去走一走看一看監督指導孫子們讀書。

其中,燕王次子朱高煦在求學期間,不喜孔孟,嗜刀兵,性陰鷙狡黠,與人交談更是恣意妄行言行輕佻,所以朱元璋極為不喜歡他。

回顧歷史我們知道,朱元璋殺伐出身,為了維穩統治又進行了血腥鎮壓與統治,因此晚年的朱元璋也認識到了自己剛猛過度所帶來的弊病,有意讓自己的繼位者以仁政治國休牧天下。

早期他培養太子朱標,極其賞識朱標的仁政理念。朱標死後,他又大力為太孫朱允炆鋪路,而朱允炆的性格大家也都知道,仁義過度而果斷不足。同時朱元璋也對以“仁孝”著稱的燕王世子朱高熾尤為喜歡。

《明史》載朱元璋對太子朱標說過這樣一句話:

汝侄(朱高熾)天性仁孝純良,善於守成治民,他日封藩燕地,必為國家屏障,汝要善待之!

意思是朱高熾青年時的仁孝讓朱元璋都極為賞識並忍不住對太子朱標說:“你的侄子朱高熾天性仁孝純良,以後指定是北境守成的好手,你登基做皇帝之後,千萬要好好善待他啊!”

可是,一面是朱元璋對朱高煦的反感,另一面朱棣則對朱高煦極其推崇驕縱,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大明輪到朱棣一脈上位時,曾經朱元璋定下的攻守之勢已經變了。洪武年需要的是仁政守成,與民生息。而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要的卻是戰必勝攻必克的百戰將軍。

當時世子朱高熾天生腿疾,且體胖臃腫又不事刀兵,漸漸地也就在朱棣面前沒有多少存在感。

倒是次子朱高煦,身材魁梧,嗜殺驍勇,作為沙場上難得的衝鋒陷陣的悍將,也就慢慢讓朱棣喜歡。

朱棣喜歡朱高煦的原因很簡單:長得好看、打仗厲害、對自己造反很受用。

因此朱棣曾多次對身邊人表示:

諸子之中,唯漢王朱高煦深肖朕躬。

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達四年之久,朱高煦於亂軍之中曾兩次救下朱棣性命。

第一次是在建文二年。

朱棣兵敗於今山東聊城,大將張玉為保其性命力戰而死。性命危難之際,朱高煦如天降雄兵率軍而至,救出朱棣。

第二次則是在建文四年。

此次朱棣於浦子口再次被朱允炆軍隊擊敗,孤軍之際,又是朱高煦率軍前來救駕。

兩次救駕,朱棣十分感觸,撫摸著自己二兒子的後背既疼愛又意味深長地說出了那句千古聞名的話:

吾益疲,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

意思是:我累了,世子又多病,你要努力啊!

這句話,朱棣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出來了。朱高煦一聽,更加像打了雞血一樣為朱棣衝鋒陷陣,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榮登大寶。同時對哥哥朱高熾極為輕佻,時時表現出自己才是克成大統之人的姿態。

當然,《明史》記載,朱棣早期確實也對世子朱高熾動過易儲之心,比如我們最津津樂道的便有這樣一道歷史橋段:

《明史·解縉傳》載: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有一次朱棣又動廢長立幼之心,特意召問大學士謝縉,讓他偷偷告訴自己哪一位皇子更適合做太子。結果謝縉當即義正言辭的說:“皇長子朱高熾為人仁孝,天下的百姓都臣服擁戴。”

朱棣對這個答案不滿意,因為自己的大兒子仁孝早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事實,他問大學士,要的就是一個不一樣又讓他無法拒絕的答案。

謝縉心領神會說:“皇上,您有一位好聖孫啊!”

朱棣一聽恍然大悟,隨即對大明的傳承之路看得清晰無比。

因為“好聖孫”朱瞻基,正是自己曾經發起靖難之役的源動力。朱棣對朱瞻基寵愛至極。一想到自己傳位於嗜殺的次子朱高煦,自己內心裡就不禁為自己的皇長孫朱瞻基脖頸發涼。

於是,看清了形勢的朱棣遂於永樂二年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想要把他打發到天高皇帝遠的雲南去。

可是,朱高煦明顯不服,他大聲地對朱棣嚷嚷道:“我何罪之有,要被趕到萬里之外?!”

這一下,連朱棣也不好回答了,他又想起了朱高煦曾經的功勞,兩次救己於危難。想起了建文四年那一次自己撫摸著他的後背對他說的話。想來想去,怎麼了看都是自己失信在先,又過意不去,於是只能任其滯留南京。

從永樂二年至永樂十三年,朱高煦除了拒不離京,還對太子朱高熾極盡排擠誣陷之能事,有事沒事就找太子麻煩,這讓朱棣越發看清了自己這個狼子野心的二兒子,於是忍無可忍地要把他趕出京城到青州去。可是朱高煦還是不樂意再次嚷嚷道:

我有何罪,置我瘠土?

拒不受封。

顯然若是簡單的挑肥揀瘦那還好說,朱高煦此時的舉動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朱棣看得清清楚楚。

結果面對朱棣強命其就藩,朱高煦突然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非但不動身,還在京城挑了三千精兵,不知道打算幹什麼,橫行京中無惡不作,半路上就被兵馬指揮徐野驢發現並攔截了下來,結果他仗著漢王之威,提手就是一狼捶把徐野驢的腦袋砸得稀巴爛。

之後,朱高煦在京都肆意妄行毫無人臣之禮,總之就是一副誰也奈何不得他,也不公然造反的姿態。當然,這時候的朱棣在北伐,不在南京。

靖難之役圖

永樂十四年十月,朱棣北伐歸來,第一時間就聽聞了朱高煦犯下的種種天怒人怨的罪行,氣得怒火中燒,當即把他貶為庶人,囚禁起來。然後又越想越氣,把他的親信護衛都殺了。按照情勢發展,估計接下來就該殺他了。關鍵時刻還是哥哥朱高熾站了出來給他求情,朱棣才止住了殺心。

永樂十五年三月,朱棣把朱高煦隨意打發到了樂安州。這下是真的不能再挑肥揀瘦了。樂安州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惠民縣。小小一個縣,轄地不過百里,都可以說是不毛之地了。

為什麼要把曾經的漢王朱高煦下放到樂安州這個地方呢?

在朱高熾給自己弟弟朱高煦求情時,朱棣曾恨鐵不成鋼地罵道:“我幫你鋪路,不得不把他除掉。而你現在卻婦人之仁,反為他求情養虎為患。現在我把他的親信護衛都殺了,把他趕到樂安去,那裡距離燕京很近,一旦有變,朝夕可捕。”

顯然,朱棣下放朱高煦到樂安是有深遠考慮的。

一、自己打算遷都燕京了。

二、樂安距離燕京很近,便於控制。

三、樂安地狹民稀,無其用武之地。

可是朱高煦到樂安之後,非但不思悔改,反而還變本加厲開始忙著招斂舊部,聚眾謀反。天天罵罵咧咧地說自己是有功之臣,皇帝不應該把他下放到那個窮鄉僻壤。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師途中駕崩。這一下在樂安的朱高煦收到了風,馬上與舊部通訊,蠢蠢欲動。

朱高熾為了安撫他,又不惜增其爵位,賞賜其金銀珠寶無數,按住了他的造反之心。

其實自古以來,造反之事,最重出師有名,如朱棣曾經挑起“靖難之役”打出的是就是“清君側”。

面對朱高煦意圖謀反,朱高熾原本大可血腥鎮壓。但朱高熾仁孝,不忍兄弟鬩牆,拔刀相向。他更願意散盡千金,堵住朱高煦的“師出有名”。天下人都看到新皇對漢王如此榮寵,朱高煦也就不好造反了。這就是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朱高熾誠為仁君楷模。

可是,朱高熾也僅僅坐了皇位十個月就駕崩了。

朱高熾駕崩那一年,太子朱瞻基還在舊都南京。在樂安的朱高煦聽說了訊息又躁動起來,在朱瞻基去京路上埋下重兵企圖將之截殺,同時再次聯絡舊部準備造反。

可是他的意圖早已經被朱瞻基看得透透的,朱瞻基直接繞過其伏兵之地回京發喪並完成登基。

朱瞻基登基之後,對自己的叔叔們秉持了自己父親朱高熾當初的施仁理念,對漢王與趙王尤為厚待,不僅進爵賞金,還對他們有求必應。

朱瞻基是雄主,有所為亦有所不為。剛開始朱高煦事事對其施政多有齟齬,朱瞻基都一一應下。久而久之反讓朱高煦覺得其軟柿可捏,對其越發輕視,驕橫狂妄。

宣德八年,朱高煦終於忍不住覺得“彼可取而代之”了,於樂安集結舊部,企圖造反。

造反之前,還打了一手裡應外合的好算盤,特意找上了英國公張輔,約定事成之後榮華富貴共享之。

回顧歷史我們實在不知道朱高煦怎麼想的。彼時張輔已經是朱高熾欽定的託孤重臣,又是朝廷榮寵之至地位顯赫的英國公。別人圖什麼和他造反?就圖和他一樣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嗎?

因此,張輔非但沒理他,還把前來通訊的密使與漢王舊部一鍋端了請到了朱瞻基那裡,揭穿了漢王造反的陰謀。

朱瞻基聽了之後十分痛心地說:“漢王果然還是造反了啊!”

原本朱瞻基還是不忍與朱高煦叔侄倆刀兵相見的,可是大學士楊榮卻認為“是可忍孰不可忍”力諫朱瞻基御駕親征以打擊漢王的囂張氣焰。

英國公張輔一聽更是義憤填膺地說:“請陛下給臣兩萬兵馬,待我去活捉了朱高煦給陛下送來!”

朱瞻基聽了後,也感覺不妥。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於是對英國公張輔說:“你確實能夠平反。但是我剛剛登基,威信不足,有小人還有二心。眼下看來,只有親征才能震懾宵小。”

於是朱瞻基御駕親征樂安州。

原本朱高煦聽說朱瞻基派來攻打自己的是薛祿之後還有點得意忘形認為容易對付,可沒多久聽說皇帝也來了之後當即也慌了。

原因很簡單,皇帝親征,那麼樂安州的部下無論怎麼看都是板上釘釘的犯上作亂。這使得其給部下做起鼓吹工作來極其棘手。且不說敵眾我寡,恐怕仗還沒打自己就被部下綁了送到皇帝面前戴罪立功了。

結果征討大軍兵臨樂安城下時,朱高煦大門緊閉,高掛免戰牌約定擇日再戰。

面對此情此景,朱瞻基一面將樂安城團團圍住,一面不斷寫信給自己的叔叔勸其投降表示自己可從輕發落。

原本朱高煦還想負隅頑抗一會,沒想到城中有部下見皇帝真的來了,竟然馬上就三五個商量著要綁了漢王戴罪立功。朱高煦很惶恐,次日就偷偷出城投降。

見到朱高煦時,群臣都對他恨之入骨,紛紛勸朱瞻基殺了他明正典刑,朱高煦馬上戲精附體五體投地拜伏道:“臣罪該萬死,惟聽陛下處置。”

朱瞻基一看,又動了惻隱之心,只是將其貶為庶人圈禁起來。

接下來就是最經典的橋段。

朱高煦被圈禁期間,侄子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又降駕去看他。結果朱高煦卻對朱瞻基心存怨懟,趁朱瞻基不注意,冷不防就給其來了一記掃堂腿把他絆得人仰馬翻。事後又哈哈大笑。朱瞻基氣急,也打算以牙還牙,索性也惡作劇地找來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銅缸把叔叔罩在其中。

原本這時候朱瞻基也還沒有對朱高煦生出殺心,然而沒想到的是朱高煦被罩住之後,竟然作霸王舉鼎狀,頂著大缸橫衝直撞不說,還作勢要砸死朱瞻基。

朱瞻基忍無可忍,只能找人找來柴火,把朱高煦做成了“瓦燜窯雞”,活活把他甕成焦炭一堆。

縱觀朱高煦的後半生,著實有點讓人看不懂。

他志大才疏又有勇無謀,頗有種三國曹植大無畏的浪漫主義情懷。

然而政治漩渦,自古以來就是死生之地,單憑一腔抱負,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註定只能淪為一介蹩腳的野心家。

古希臘悲劇作家歐底庇德斯曾留有名言:

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依我看漢王朱高煦誠如是。

點選關注不書,瞭解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