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曾經橫掃歐洲的匈奴人,為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他們去哪兒了?

翻開中國歷史的書籍,我們可以發現,從戰國到秦漢時期,有一個少數民族,住在我國北部蒙古高原一帶,活躍於大漠南北。以後,逐漸衰落,到隋唐時期就不見記載了。

那麼,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的匈奴族,是怎樣興起、強盛而又怎樣消失於歷史舞臺的呢?

據我國古書記載,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大禹的後代。商代時,稱為葷粥,周代時稱為獫,到了戰國時代,就稱為匈奴了。匈奴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進入鐵器時代,畜牧業興盛。農業和手工業也得到了一些發展。這時,私有制出現,逐漸由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匈奴的成年男子,個個都能彎弓騎射。他們把軍事組織、行政組織和生產組織三者合為一體。最高首領稱為單于。

匈奴的第一個單于叫頭曼。頭曼單于的長子叫冒頓。冒頓在匈奴語中是勇敢的意思。冒頓正如他的名字那樣,青年時期就十分勇敢機智。《史記·匈奴列傳》裡講了下面一段故事:

頭曼單于寵愛冒頓的後母,喜愛後母所生的少子,便想廢掉冒頓,立少子為太子。頭曼搞了一個陰謀,把冒頓送到鄰近強國月氏去做人質,表示兩國和好。冒頓到了月氏不久,頭曼單于就突然發兵襲擊月氏。月氏王氣憤異常,便想殺掉冒頓。此時冒頓已經覺察了他父王和後母的借刀殺人詭計,作了準備。他瞅準機會,盜了一匹千里馬,飛奔逃回匈奴。頭曼單于眼看計劃不成,又覺得冒頓英勇過人,為了穩住冒頓,便讓他統帥一萬名騎兵。

冒頓掌握了部分軍隊後,便積極籌劃奪取政權。他創制了鳴鏑(射出帶響聲的箭),命令部下說: “我的鳴鏑射到的地方,大家都要隨著射去。誰不照射,立即斬首!”打獵的時候,有不跟隨射向同一目標的,就被當場殺死。有一次,冒頓突然挽弓射向自己的寶馬,部下非常驚奇,有人不敢隨著射,結果立即處死。不久,冒頓竟然用鳴鏑射向自己的愛妻,部下又有人不敢射,照樣被斬。

一天,冒頓帶領部下外出打獵,碰上頭曼單于的親兵趕著幾匹良馬走過來。冒頓看準那匹單于最喜愛的馬一箭射去。他的部下一聽箭響,嗖嗖嗖一支支利箭,射向馬身,沒有一個落後的。這時,冒頓知道軍隊已經訓練成功了,心中十分高興。冒頓便乘隨從頭曼單于外出遊獵,瞅準父王集中注意力追趕獵物之機,猛然拉開強弓,鳴鏑直穿頭曼後背。剎那間,數百支箭一齊射出,那頭曼單于就像一個大刺蝟倒在馬下。接著,冒頓帶領軍隊,把他的後母、弟弟及不服從的貴族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這是公元前209年的事。透過這場政變,冒頓掌握了匈奴的統治權。然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進了匈奴政治曠經濟的發展。

冒頓單于統治初期,匈奴以東是強大的東胡,西邊是月氏。冒頓經過準備,對東胡發動突然襲擊,大敗東胡,迫使東胡成為匈奴的附屬,又乘勝西攻月氏,月氏被迫遷到蔥嶺以西,匈奴控制了西域廣大地區。匈奴又利用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之機,將勢力伸入長城以北及河套以南廣大雄區;向北則一直征服到貝加爾湖一帶,形成了地域遼闊的奴隸制強國。

冒頓單于時期,匈奴社會完成了由氏族制向奴隸制的過渡。這時,匈奴的政權機構分為三個部分,最高機構稱單于庭,是匈奴政權的首腦部分,單于直接管轄匈奴中部地區,東部地區設左賢王庭,西部地區設右賢王庭。左賢王的地位,比右賢王高,一般都由太子來擔任。由於匈奴人主要過遊牧生活,所以沒有城廓宮殿。單于庭,左、右賢王庭,究竟設在何地,至今沒考查清楚。

匈奴和西漢、東漢之間,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匈奴族與相鄰的各族人民之間,還是經常進行貿易往來的。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僅豐富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內地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匈奴社會經濟的發展,部分地區逐漸出現了農業和定居生活。

公元前54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跗漢朝,而北匈奴則在漢軍攻擊下瓦解。王莽篡權和綠林,赤眉起義時,匈奴又強盛起來。東漢初年,匈奴部族再次分裂。南匈奴和東漢關係良好,不斷向內地遷移。北匈奴在東漢和南匈奴的聯合打擊之下,於公元91年滅亡。以後,北匈奴的部眾,一部分歸附東漢,一部分和鮮卑人融合,一部分則由單于率領向西遷移到中亞一帶。

公元四世紀中期,匈奴人又佔領了黑海北岸地區。五世紀中期,勇敢善戰的阿提拉成為匈奴王,向西進入高盧(今法國及附近地區)。公元451年,阿提拉與西羅馬軍隊大戰於卡塔勞溫(今法國香巴尼地區),匈奴軍大敗。其後,阿提拉又率領隊伍打入義大利本土,逼近羅馬,但因軍中發生瘟疫,不得不轉移。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匈奴勢力迅速瓦解。後來,匈奴人在多瑙河中游和帚薩河流域,同馬札爾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相融合,成為後來的匈牙利人。

至於東漢時南遷的匈奴人,和漢族的關係日益密切。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漢、前趙,後趙等地方政權,就是由匈奴人的後代建立的。經過南北朝時期,匈奴族與漢族等融合在一起,匈奴這一名稱也就在歷史上消失了。